一种转轴内孔润滑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308920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13 10: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传动装置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转轴内孔润滑结构,包括箱体、转轴和硬质油管,转轴通过安装在转轴两端处的滚动轴承转动连接在箱体上,转轴内设有轴向孔,硬质油管的两端分别为首端和尾端,硬质油管伸入轴向孔且硬质油管的尾端外漏于轴向孔,硬质油管的尾端连接在箱体上,硬质油管的尾端用于和外部油路连通,转轴静止和转动时,轴向孔和硬质油管之间均设有空隙。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不需要在箱体上开设油道,不需要在轴承周围布置导油管,通过轴向孔和硬质油管引导润滑油流到轴承处,从而对轴承进行充分有效润滑,结构简单,设计巧妙合理,同时可以使齿轮箱内部环境更加简洁。同时可以使齿轮箱内部环境更加简洁。同时可以使齿轮箱内部环境更加简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转轴内孔润滑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传动装置
,更具体地是涉及一种转轴内孔润滑结构。

技术介绍

[0002]齿轮箱必然包括输入轴和输出轴,很多齿轮箱内还设有一根或多根中间轴,中间轴上设置齿轮,以将输入轴的扭矩传递到输出轴。输入轴、输出轴和中间轴等一般统称为转轴。转轴一般通过安装在其两端的滚动轴承转动连接在齿轮箱的箱体上。输入轴、输出轴的端部通常外露于箱体,以连接驱动源和负载,但是安装在输入轴和输出轴两端的滚动轴承是封闭在箱体内的。封闭在箱体内的转动零件通常采用润滑油进行润滑,以避免转动零件过度磨损,同时润滑油还可以为转动零件降温,防止转动零件过热失效。封闭在箱体内的转动零件主要包括中间轴、轴承和齿轮,输入轴和输出轴则是部分封闭在箱体内。齿轮箱运行时,轴承始终处于负载转动状态,如果轴承得不到充分润滑,则容易产生磨损失效,进而影响齿轮箱的运行,所以轴承失效后需要及时更换。
[0003]目前,齿轮箱的润滑有多种方式,例如在箱体上开设油道将润滑油引到轴承等各处,还有在轴承等周围布置导油管,将润滑油经由导油管直接喷到轴承等零件上进行润滑。再有就是采用甩油或喷淋的方式进行润滑。为了加快润滑油循环流动,还可以连接外部油路并采用循环泵驱动润滑油循环流动,同时在外部油路中还可以采取降温措施对润滑油进行降温。
[0004]以上这些润滑方式有其各自的优点,但是也各有不足。如果在箱体上开设油道,则对油道的位置要求较高,结构和加工工艺较为复杂,工艺成本较高。如果在轴承等周围布置导油管,则会导致箱体内环境复杂,给轴承和齿轮等零件的安装拆卸带来一定的麻烦,而且由于箱体内零件较多、结构通常比较紧凑、箱体内部空间比较狭小、箱体外需要连接其他设备等原因,甚至无法在轴承等周围布置导油管。如果采用甩油或喷淋润滑方式,则基本上是靠润滑油的飞溅和自由流动进行润滑,而由于零件之间相互遮挡等原因,导致有些地方获得润滑油不足,润滑不充分。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了一种转轴内孔润滑结构。
[0006]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0007]一种转轴内孔润滑结构,包括箱体、转轴和硬质油管,转轴通过安装在转轴两端处的滚动轴承转动连接在箱体上,转轴内设有轴向孔,硬质油管的两端分别为首端和尾端,硬质油管伸入轴向孔且硬质油管的尾端外漏于轴向孔,硬质油管的尾端连接在箱体上,硬质油管的尾端用于和外部油路连通,转轴静止和转动时,轴向孔和硬质油管之间均设有空隙。
[0008]本方案中的转轴可以是中间轴,也可以是输入轴或输出轴。如果转轴是中间轴的话,则轴向孔可以是通孔也可以是盲孔。如果转轴是输入轴或输出轴的话,则轴向孔则只能是盲孔,因为输入轴或输出轴上的轴向孔如果是通孔的话则润滑油会顺着通孔流到外部,
这样就不满足油路封闭循环的基本要求。转轴是需要转动的,硬质油管是固定不动的,为防止发生摩擦,同时保证润滑油在轴向孔内自由顺畅地流动,转轴静止和转动时,均需要轴向孔和硬质油管之间留有空隙,即轴向孔的内壁和硬质油管始终不接触。优选方案是轴向孔和转轴同轴,硬质油管采用直筒式的金属管,且硬质油管和轴向孔同轴布置。为了便于安装和拆卸零部件,硬质油管一般采用可拆卸的方式安装在箱体上,例如可以在硬质油管的靠近尾端处加工出外螺牙,在箱体上加工出螺纹通孔,硬质油管螺纹配合穿过螺纹通孔,然后锁紧螺母,硬质油管的尾端外露于箱体并用于和外部油路连通。当然还可以采用其他方式,此处不一一列举。
[0009]本方案在转轴上设置轴向孔,并通过硬质油管导入润滑油,如果轴向孔是盲孔的话,润滑油就会顺着轴向孔的开口端流到位于此端的滚动轴承处,从而对此端的滚动轴承进行润滑。如果转轴是中间轴且轴向孔是通孔的话,润滑油就会顺着轴向孔的两端流到位于中间轴两端的滚动轴承处,从而对位于中间轴两端的滚动轴承进行润滑。现有技术中的滚动轴承都是存在空隙的,也就是说润滑油可以顺着滚动轴承的空隙穿过滚动轴承继续流动,以实现润滑油的总体循环,同时可以带走转轴和滚动轴承上的部分热量,对转轴和滚动轴承起到降温的作用。本方案不需要在箱体上开设油道,不需要在轴承周围布置导油管,通过轴向孔和硬质油管引导润滑油流到轴承处,从而对轴承进行充分有效润滑,结构简单,设计巧妙合理,同时可以使齿轮箱内部环境更加简洁。本方案适用于立式齿轮箱、卧式齿轮箱等各种形式的齿轮箱。本方案实际上提供了一种新的润滑方式,可以将本方案单独用于设备中,也可以结合其他润滑方式,如结合喷淋润滑、布置导油管润滑等一起用于设备中。
[0010]作为进一步改进的结构形式,上述的箱体上对应转轴的位置设有端盖,硬质油管的尾端连接在端盖上,端盖上设有用于和外部油路连通的进油接口,硬质油管的尾端和进油接口连通。该结构形式是将硬质油管固定连接在端盖上,例如直接焊接在端盖上,而端盖是拆卸式连接在箱体上的,也可以说该结构形式采用另一种方式实现了硬质油管拆卸式连接在箱体上,从工艺角度讲,该结构形式更加简单合理。
[0011]作为进一步改进的结构形式,上述的端盖上设有倾斜油道,倾斜油道连通进油接口和端盖上位于箱体内的端面。从进油接口流入的润滑油的一部分可以顺着倾斜油道流出,并流向靠近端盖的轴承处,从而对轴承进行润滑。
[0012]作为进一步改进的结构形式,上述的转轴上设有若干个径向油道,径向油道由轴向孔连通至安装在转轴上的滚动轴承处。这样轴向孔内的润滑油可以顺着径向油道流向滚动轴承处,从而对滚动轴承进行润滑。
[0013]作为进一步改进的结构形式,上述的转轴上固定设置有齿轮部,齿轮部和转轴上开设有若干个径向油道,径向油道连通轴向孔和齿轮部的齿根处。这样轴向孔内的润滑油可以顺着径向油道流向齿轮部的齿根处,从而对齿轮部的齿牙进行润滑。
[0014]作为进一步改进的结构形式,上述的硬质油管上开设有若干个径向油孔。这样硬质油管内的润滑油可以从硬质油管的首端流出,也可以从径向油孔流出,加快润滑油流动速度。
[0015]作为进一步改进的结构形式,上述的转轴为中间轴,上述的轴向孔为轴向通孔,硬质油管伸入轴向通孔的长度小于中间轴的长度。
[0016]作为进一步改进的结构形式,上述的轴向通孔的一端处设有一圈径向凸台。如果
需要润滑油更多更快的流向位于中间轴一端的滚动轴承处,则在中间轴另一端的轴向通孔处设置径向凸台,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阻挡润滑油。简单来说,就是可以根据两端的滚动轴承的润滑主次关系来设置径向凸台,以满足实际工况的需要。
[0017]作为进一步改进的结构形式,上述的转轴包括中间轴,还包括和中间轴同轴心布置的同心转轴,中间轴通过安装在中间轴两端处的滚动轴承转动连接在箱体上,同心转轴通过安装在同心转轴两端处的滚动轴承转动连接在箱体上,中间轴内的轴向孔为中心通孔,同心转轴内的轴向孔为中心盲孔,中心盲孔的开口朝向中间轴,同心转轴内还设有中心油道,中心油道的一端封闭,中心油道的另一端连通至中心盲孔的底部端面,同心转轴内还设有若干个径向油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转轴内孔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箱体、转轴和硬质油管,转轴通过安装在转轴两端处的滚动轴承转动连接在箱体上,转轴内设有轴向孔,硬质油管的两端分别为首端和尾端,硬质油管伸入轴向孔且硬质油管的尾端外漏于轴向孔,硬质油管的尾端连接在箱体上,硬质油管的尾端用于和外部油路连通,转轴静止和转动时,轴向孔和硬质油管之间均设有空隙。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轴内孔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箱体上对应转轴的位置设有端盖,硬质油管的尾端连接在端盖上,端盖上设有用于和外部油路连通的进油接口,硬质油管的尾端和进油接口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轴内孔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端盖上设有倾斜油道,倾斜油道连通进油接口和端盖上位于箱体内的端面。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轴内孔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转轴上设有若干个径向油道,径向油道由轴向孔连通至安装在转轴上的滚动轴承处。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轴内孔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转轴上固定设置有齿轮部,齿轮部和转轴上开设有若干个径向油道,径向油道连通轴向孔和齿轮部的齿根处。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转轴内孔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硬质油管上开设有若干个...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亚康邵广军邢鹤琛许俊伟康少博赵宇张浩
申请(专利权)人:郑州机械研究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