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分区枕芯和枕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306952 阅读:6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13 10:30
本申请涉及床上用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分区枕芯和枕头,包括脑窝承托区、平躺颈部承托区以及侧卧承托部;平躺颈部承托区数量为两个,两个平躺颈部承托区分别位于脑窝承托区相对两侧,且两个平躺颈部承托区的宽度不同,平躺颈部承托区与脑窝承托区连接;侧卧承托部为两个,两个侧卧承托部分别设置于脑窝承托区的相对两侧,且脑窝承托区和平躺颈部承托区均与侧卧承托部连接;设计的分区枕芯,通过脑窝承托区便于在使用者平躺时对头部进行支撑,通过平躺颈部承托区便于对使用者的颈部进行支撑,降低使用者颈椎变形的可能性,通过侧睡秤砣部便于在使用者侧睡时进行支撑,通过分区设置的枕芯,可以对使用不同睡姿的使用者与枕芯贴合区域进行支撑。贴合区域进行支撑。贴合区域进行支撑。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分区枕芯和枕头


[0001]本申请涉及床上用品
,尤其是涉及一种分区枕芯和枕头。

技术介绍

[0002]枕头,通常是指人睡觉时垫在头下并具有一定柔软度的物品。从现代医学研究上认识,人体的脊柱,从正面看是一条直线,但侧面看是具有四个生理弯曲的曲线,为了保护颈部的正常生理弯曲,维持人们睡眠时正常的生理活动。枕头一般由枕芯和枕套两个部分构成。
[0003]申请号为 201921174841.9 的专利文件公开了一种四分区纤维护颈枕,其分为头颈承托区和侧睡承托区,所述头颈承托区位于护颈枕的中部,所述头颈承托区包括位于前侧的颈部承托区和位于后侧的头部承托区,所述侧睡承托区为两个,分别位于头颈承托区的左右两侧。
[000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专利技术人认为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颈部长度不同,但是设计的四分区纤维护颈枕,只有一个固定长度的颈部承托区对于不同的使用者造成的使用体验感不同,使得四分区纤维护颈枕只能适用较小颈部长度范围的使用者,影响四分区纤维护颈枕的适用范围。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提高枕头对于不同颈部长度使用者的适用范围,本申请提供一种分区枕芯和枕头,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0006]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分区枕芯,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0007]一种分区枕芯,包括脑窝承托区、平躺颈部承托区以及侧卧承托部;
[0008]所述平躺颈部承托区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平躺颈部承托区分别位于所述脑窝承托区相对两侧,且两个所述平躺颈部承托区的宽度不同,所述平躺颈部承托区与所述脑窝承托区连接;
[0009]所述侧卧承托部为两个,两个所述侧卧承托部分别设置于所述脑窝承托区的相对两侧,且所述脑窝承托区和所述平躺颈部承托区均与所述侧卧承托部连接。
[00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者根据自身颈部长度,调整分区枕芯的方向,使得合适长度的平躺颈部承托区朝向使用者,平躺时,头部枕在脑窝承托区上,颈部枕在平躺颈部承托区上,平躺颈部承托区对使用者的颈部进行支撑,提高使用者的舒适度;设计的分区枕芯,通过脑窝承托区便于在使用者平躺时对头部进行支撑,通过平躺颈部承托区便于对使用者的颈部进行支撑,降低使用者颈椎变形的可能性,通过侧睡秤砣部便于在使用者侧睡时进行支撑,通过分区设置的枕芯,可以对使用不同睡姿的使用者与枕芯贴合区域进行支撑。
[0011]可选的,所述侧卧承托部包括连接区、侧脸承托区和两个侧卧颈部承托区;
[0012]所述侧脸承托区通过所述连接区与所述脑窝承托区连接;
[0013]两个所述侧卧颈部承托区分别连接于所述侧脸承托区相对两侧,且所述侧卧颈部承托区通过所述连接区与所述平躺颈部承托区连接。
[00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计的侧卧承托部,通过连接区便于连接脑窝承托区和侧脸承托区,通过侧脸承托区便于在侧睡时支撑使用者的脸部,通过侧卧颈部承托区便于在侧睡时支撑使用者的颈部。
[0015]可选的,所述脑窝承托区和所述平躺颈部承托区均中空设置,且所述脑窝承托区和所述平躺颈部承托区内腔中均设置有填充物。
[00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计的中空设置并设置填充物的脑窝承托区和平躺颈部承托区,便于使用者根据自身需求调整填充物的量以控制承托力度。
[0017]可选的,所述侧脸承托区和所述侧卧颈部承托区均中空设置,且所述侧脸承托区和所述侧卧颈部承托区内腔中均设置有填充物。
[00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计的中空设置并设置填充物的侧脸承托区和侧卧颈部承托区,便于使用者根据自身需求调整填充物的量以控制承托力度。
[0019]可选的,所述脑窝承托区、所述平躺颈部承托区、所述侧脸承托区以及所述侧卧颈部承托区均连接有充填拉链口。
[00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计的充填拉链口,便于向每个分区中添加填充物。
[0021]可选的,所述脑窝承托区内腔和所述平躺颈部承托区内腔分隔设置。
[00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计的内腔分隔设置的脑窝承托区和平躺颈部承托区,可以降低使用者在平躺时导致填充物位移的可能性,提高分区枕芯的形态保持能力。
[0023]可选的,所述侧卧脸部承托区内腔与所述侧卧颈部承托区内腔分隔设置。
[002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计的内腔分隔设置的侧卧脸部承托区和侧卧颈部承托区,可以降低使用者在侧卧时导致填充物位移的可能性,提高分区枕芯的形态保持能力。
[0025]可选的,所述填充物设置为PE管。
[002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计的为PE管的填充物,相较于棉花可以为每个分区提供一定的支撑力度。
[0027]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枕头,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0028]一种枕头,包括枕套和分区枕芯,所述枕套与所述分区枕芯适配。
[002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计的枕头,通过分区枕芯可以提高使用者的使用舒适感,通过枕套便于延长分区枕芯的使用寿命。
[0030]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0031]1.设计的分区枕芯,通过脑窝承托区便于在使用者平躺时对头部进行支撑,通过平躺颈部承托区便于对使用者的颈部进行支撑,降低使用者颈椎变形的可能性,通过侧睡秤砣部便于在使用者侧睡时进行支撑,通过分区设置的枕芯,可以对使用不同睡姿的使用者与枕芯贴合区域进行支撑。
[0032]2.设计的分区枕芯,中空设置并设置填充物的脑窝承托区和平躺颈部承托区,便于使用者根据自身需求调整填充物的量以控制承托力度。
[0033]3.设计的分区枕芯,分隔设置的脑窝承托区和平躺颈部承托区,可以降低使用者在平躺时导致填充物位移的可能性,提高分区枕芯的形态保持能力。
附图说明
[0034]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分区枕芯的俯视平面示意图;
[0035]图2是图1的A

A剖视图;
[0036]图3是图1的B

B剖视图;
[0037]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枕头的俯视平面示意图;
[0038]图5是图4的C

C剖视图;
[0039]图6是图4的D

D剖视图。
[0040]附图标记:1、脑窝承托区;2、平躺颈部承托区;3、侧卧承托部;31、连接区;32、侧脸承托区;33、侧卧颈部承托区;4、填充物;5、充填拉链口;6、枕套;7、第一加厚层;8、第二加厚层;9、第三加厚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41]以下结合附图1

6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42]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分区枕芯和枕头。
[0043]第一方面,本申请公开一种分区枕芯。
[0044]参照图1和图2,一种分区枕芯包括脑窝承托区1、平躺颈部承托区2以及侧卧承托部3,平躺颈部承托区2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平躺颈部承托区2分别位于脑窝承托区1宽度方向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分区枕芯,其特征在于,包括脑窝承托区(1)、平躺颈部承托区(2)以及侧卧承托部(3);所述平躺颈部承托区(2)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平躺颈部承托区(2)分别位于所述脑窝承托区(1)相对两侧,且两个所述平躺颈部承托区(2)的宽度不同,所述平躺颈部承托区(2)与所述脑窝承托区(1)连接;所述侧卧承托部(3)为两个,两个所述侧卧承托部(3)分别设置于所述脑窝承托区(1)的相对两侧,且所述脑窝承托区(1)和所述平躺颈部承托区(2)均与所述侧卧承托部(3)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区枕芯,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卧承托部(3)包括连接区(31)、侧脸承托区(32)和两个侧卧颈部承托区(33);所述侧脸承托区(32)通过所述连接区(31)与所述脑窝承托区(1)连接;两个所述侧卧颈部承托区(33)分别连接于所述侧脸承托区(32)相对两侧,且所述侧卧颈部承托区(33)通过所述连接区(31)与所述平躺颈部承托区(2)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区枕芯,其特征在于,所述脑窝承托区(1)和所述平躺颈部承托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学堂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乐柠檬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