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澳洲坚果蝽象捕捉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298557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13 10:1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澳洲坚果蝽象捕捉器,涉及蝽象捕捉器技术领域。包括底部杆和控制器,底部杆的杆体上固定有防滑套,所述底部杆内设置有第一圆形槽,第一圆形槽内固定有蓄电池,底部杆的顶部设置有中部杆,中部杆的顶部设置有顶部杆,顶部杆的顶部开设有安装槽,顶部杆的顶端固定有收集器,收集器的底部一侧设置有收集机构。本发明专利技术设置有控制器、收集器、连接头、收集机构、赶虫机构、第一捕虫机构和第二捕虫机构,通过第一捕虫机构和第二捕虫机构可以分别对附着在树干或者坚果上的蝽象进行击打,通过第二捕虫机构的顶部舌板和底部舌板可以将附着有蝽象的树叶进行夹持,然后通过第二捕虫机构的拍打装置将蝽象与树叶进行脱离。虫机构的拍打装置将蝽象与树叶进行脱离。虫机构的拍打装置将蝽象与树叶进行脱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澳洲坚果蝽象捕捉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蝽象捕捉器
,具体为一种澳洲坚果蝽象捕捉器。

技术介绍

[0002]澳洲坚果别名:昆士兰栗、澳洲胡桃、夏威夷果、昆士兰果,是一种原产于澳洲的树生坚果,适合生长在温和、湿润、风力小的地区,在澳洲坚果树的种植及幼果挂果过程中,常常会发生虫害,从而产生落果。
[0003]现有的除虫装置中,多数采用诱虫灯进行除虫,此种装置利用害虫的趋光性能够除去部分害虫。但是,影响澳洲坚果树生长的主要害虫为蝽象虫,蝽象虫主要吸食树汁,并且还能够对澳洲坚果树的嫩芽、枝梢、花穗和幼果造成伤害,从而影响澳洲坚果的产量。由于蝽象趋光性并不明显,现有的除虫装置难以将其诱杀,除虫效果不明显;另一种杀灭蝽象的方法为喷洒农药,但是在澳洲坚果即将成熟的季节,农药容易残留从而危害食用者的身体健康;也有部分种植人员采用手动清除蝽象,但是蝽象在受到惊吓时会喷出液体,容易对人员造成伤。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澳洲坚果蝽象捕捉器,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澳洲坚果蝽象捕捉器,包括底部杆和控制器,底部杆的杆体上固定有防滑套,所述底部杆内设置有第一圆形槽,第一圆形槽内固定有蓄电池,底部杆的顶部设置有中部杆,中部杆的顶部设置有顶部杆,顶部杆的顶部开设有安装槽,顶部杆的顶端固定有收集器,收集器的底部一侧设置有收集机构,安装槽内设置有赶虫机构,收集器的顶端固定有连接头,连接头的正面和侧面分别开设有进虫口,进虫口的外侧分别设置有第一捕虫机构和第二捕虫机构。
[0006]更进一步的,所述底部杆顶部开设有螺纹槽,中部杆底部一体成型有螺纹杆,螺纹杆与螺纹槽相适配。
[0007]更进一步的,所述中部杆顶部开设有第二圆形槽,第二圆形槽内固定有第一电动伸缩杆,第二圆形槽的侧壁上开设有多个燕尾槽,顶部杆的杆体上一体成型有多个燕尾块,燕尾块和燕尾槽相适配,顶部杆的底端与第一电动伸缩杆的伸缩端端部相固定。
[0008]更进一步的,所述收集机构包括开设在收集器底部的出虫口,出虫口的底端固定有U型板,U型板中部开设有插槽,插槽内插接有插板,U型板的插槽底壁与插板的右侧端部分别固定有多个相互吸引的磁铁。
[0009]更进一步的,所述赶虫机构包括赶虫板,赶虫板包括底部板和侧板,侧板与收集器的侧壁相接触,赶虫板的底端固定有转轴,转轴与收集器的底端滚动连接,转轴的底端固定有涡轮,安装槽的侧壁之间滚动连接有蜗杆,蜗杆与涡轮相啮合,延伸出顶部杆的蜗杆端部固定有旋钮。
[0010]更进一步的,所述收集器顶端内壁固定有倒圆台板。
[0011]更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捕虫机构包括固定在一侧进虫口底部的进虫板,连接头的顶端固定有连接板,正面的连接板的板体上活动插接有多个插轴,插轴的右侧端部固定有抵压板,侧面的连接板之间滚动连接有第一活动轴,第一活动轴的轴体上固定有凸轮,一侧的连接板的板体上固定有第一电机,第一电机的输出端与第一活动轴的端部相固定,插轴的左侧端部固定有挤压板,挤压板的背面与正面连接板之间固定有多个弹簧。
[0012]更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捕虫机构包括固定在另一侧进虫口底部的底部舌板,底部舌板顶部活动设置有顶部舌板,连接头的侧面和顶部舌板的顶端均固定有两个连接块,两个连接块之间均固定有连接轴,其中一个连接轴的轴体上活动连接有多个第二电动伸缩杆,第二电动伸缩杆的另一端与另一个连接轴的轴体活动连接,顶部舌板的内部设置有拍打机构。
[0013]更进一步的,所述拍打机构包括与顶部舌板两侧内壁活动连接的第二活动轴,第二活动轴的轴体上固定有固定辊,固定辊的轴体上固定有多组软皮带,顶部舌板一侧固定有第二电机,第二电机的输出端与第二活动轴的端部相固定。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5]该澳洲坚果蝽象捕捉器,设置有控制器、收集器、连接头、收集机构、赶虫机构、第一捕虫机构和第二捕虫机构,通过第一捕虫机构和第二捕虫机构可以分别对附着在树干或者坚果上的蝽象进行击打,通过第二捕虫机构的顶部舌板和底部舌板可以将附着有蝽象的树叶进行夹持,然后通过第二捕虫机构的拍打装置将蝽象与树叶进行脱离,最后通过收集器对掉落到收集器内的蝽象进行收集,该装置从而达到捕捉并去除蝽象的目的,本专利技术为物理除虫,利于环保;除虫过程为人工自助除虫,除虫效率高,并且该装置还能够防止蝽象排出的液体喷洒到工作人员的身上,除虫过程安全性好。
[0016]另外,还设置有第一电动伸缩杆,通过控制器控制第一电动伸缩杆的伸缩,从而可以调节该装置的长度,进而适应不同的捕虫高度,实用性较强。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整体机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中部杆和顶部杆之间的半剖图;
[0019]图3为本专利技术中部杆和顶部杆之间的分解图;
[0020]图4为本专利技术收集机构的仰视图;
[0021]图5为本专利技术连接头的半剖图;
[0022]图6为本反面收集器的半剖图;
[0023]图7为本专利技术第一捕虫机构的细节图;
[0024]图8为本专利技术第二捕虫机构的细节图;
[0025]图9为本专利技术拍打机构的细节图。
[0026]图中:1、底部杆;101、防滑套;2、中部杆;201、螺纹杆;202、燕尾槽;3、顶部杆;301、燕尾块;302、安装槽;4、收集器;401、倒圆台板;5、连接头;6、控制器;7、蓄电池;8、收集机构;801、出虫口;802、U型板;803、插板;804、磁铁;9、赶虫机构;901、赶虫板;902、转轴;903、涡轮;904、蜗杆;10、第一电动伸缩杆;11、第一捕虫机构;1101、进虫板;1102、连接板;1103、
插轴;1104、挤压板;1105、弹簧;1106、抵压板;1107、第一活动轴;1108、凸轮;1109、第一电机;12、第二捕虫机构;1201、底部舌板;1202、顶部舌板;1203、连接块;1204、连接轴;1205、第二电动伸缩杆;13、拍打机构;1301、第二活动轴;1302、固定辊;1303、软皮带;1304、第二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8]需要说明的是,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并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所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
[0029]此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澳洲坚果蝽象捕捉器,包括底部杆(1)和控制器(6),底部杆(1)的杆体上固定有防滑套(10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杆(1)内设置有第一圆形槽,第一圆形槽内固定有蓄电池(7),底部杆(1)的顶部设置有中部杆(2),中部杆(2)的顶部设置有顶部杆(3),顶部杆(3)的顶部开设有安装槽(302),顶部杆(3)的顶端固定有收集器(4),收集器(4)的底部一侧设置有收集机构(8),安装槽(302)内设置有赶虫机构(9),收集器(4)的顶端固定有连接头(5),连接头(5)的正面和侧面分别开设有进虫口,进虫口的外侧分别设置有第一捕虫机构(11)和第二捕虫机构(1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澳洲坚果蝽象捕捉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杆(1)顶部开设有螺纹槽,中部杆(2)底部一体成型有螺纹杆(201),螺纹杆(201)与螺纹槽相适配。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澳洲坚果蝽象捕捉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部杆(2)顶部开设有第二圆形槽,第二圆形槽内固定有第一电动伸缩杆(10),第二圆形槽的侧壁上开设有多个燕尾槽(202),顶部杆(3)的杆体上一体成型有多个燕尾块(301),燕尾块(301)和燕尾槽(202)相适配,顶部杆(3)的底端与第一电动伸缩杆(10)的伸缩端端部相固定。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澳洲坚果蝽象捕捉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收集机构(8)包括开设在收集器(4)底部的出虫口(801),出虫口(801)的底端固定有U型板(802),U型板(802)中部开设有插槽,插槽内插接有插板(803),U型板(802)的插槽底壁与插板(803)的右侧端部分别固定有多个相互吸引的磁铁(804)。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澳洲坚果蝽象捕捉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赶虫机构(9)包括赶虫板(901),赶虫板(901)包括底部板和侧板,侧板与收集器(4)的侧壁相接触,赶虫板(901)的底端固定有转轴(902),转轴(902)与收集器(4)的底端滚动连接,转轴(902)的底端固定有涡轮(903),安装槽(302)的侧壁之间滚动连接有蜗杆(904),蜗杆(904)与涡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自然杨帆毛加梅郭俊杨虹霞刘红明龙春瑞付小猛
申请(专利权)人: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