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载接触网检测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6295780 阅读:4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13 10: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车载接触网检测系统,包括车顶1C检测设备、车载接触网检测平台等,车辆配套电源及网络设备分别与车顶1C检测设备、车顶3C检测设备、车底检测设备和车载接触网检测平台连接,车载接触网检测平台与车顶4C检测设备连接,车辆配套电源及网络设备包括车辆电源和车辆组网交换机,车辆组网交换机为车辆配置的组成车辆综合承载网络的交换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简化车载接触网1C、3C、4C系统服务器配置,充分利用车载综合承载网络,打通车载接触网检测系统与列车控制和管理系统的接口,实现车载接触网检测系统服务器等计算设备的硬件集约,在提升车载检测装置资源利用率的同时,降低车载检测系统实施难度和系统建设运维成本。成本。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车载接触网检测系统


[0001]本技术属于轨道交通检测
,特别涉及一种车载接触网检测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目前牵引供电系统接触网配置有1C、2C、3C、4C、5C、6C等检测装置,为接触网在线监测及检测数据采集提供了技术支撑。适合于电客车上安装的在线监测系统主要为1C、3C、4C检测装置,且1C、3C、4C检测装置同时安装于一列运营电客车实现综合检测时多分立设置。如图1

3所示,1C、3C、4C检测系统均独立配置有各自的服务器、交换机等设备,系统分立设置导致资源利用率普遍偏低,资源无法得到有效利用。另外,1C、3C、4C同车安装,受限车辆安装空间,实施困难。车载1C、3C、4C检测装置均为车辆独立安装,系统数据均需运维人员登车拷贝,系统运行方式单一,无法实现远程按需控制、按需监测和数据的实时回传。车载1C、3C、4C检测装置系统时钟彼此独立,无法保持检测数据的时钟一致性,给接触网数据中心的故障预测和健康管理带来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车载接触网检测系统,对运营电客车上安装的1C、3C、4C检测装置进行集约化重构,通过微服务容器化技术实现车载接触网检测统一硬件基础设置资源、统一数据传输网络、统一软件平台,打通车载接触网检测系统与列车控制和管理系统的接口,实现车载接触网检测系统硬件集约、数据共享、网络共享,提升车载检测装置资源利用率,降低车载检测系统实施难度和系统建设运维成本,降低系统综合能耗;同时,将接触网检测数据的分析业务下沉到车载端,实现车载接触网检测数据的边缘分析,提升车载接触网检测系统的实时分析能力和智能化程度,降低车地综合网络通信带宽压力,最终实现与云端部署的接触网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的云边协同。
[0004]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车载接触网检测系统,包括车顶1C检测设备、车顶3C检测设备、车顶4C检测设备、车底检测设备、车辆配套电源及网络设备、车载接触网检测平台,所述车辆配套电源及网络设备分别与所述车顶1C检测设备、车顶3C检测设备、车底检测设备和车载接触网检测平台连接,所述车载接触网检测平台与车顶4C检测设备连接,车辆配套电源及网络设备包括车辆电源和车辆组网交换机,车辆组网交换机为车辆配置的组成车辆综合承载网络的交换机,通过VLAN划分为车载接触网检测系统提供数据传输的通道,而无需接触网检测系统独立配置交换机实现1C、3C、4C系统的组网互联,车辆电源为所述车顶1C检测设备、车顶3C检测设备、车顶4C检测设备、车底检测设备、车载接触网检测平台和车辆组网交换机提供工作电源。
[0005]进一步的,所述车辆组网交换机的数量为三个,分别位于所述车顶1C检测设备、车顶3C检测设备、车顶4C检测设备所在的车厢,所述车载接触网检测平台位于所述车顶4C检测设备所在的车厢。
[0006]进一步的,所述车顶1C检测设备包括1C数据采集单元和数据接入单元,所述1C数
据采集单元与数据接入单元连接;
[0007]所述车顶3C检测设备包括3C数据采集单元和数据接入单元,所述3C数据采集单元与数据接入单元连接;
[0008]所述车顶4C检测设备为4C数据采集单元;
[0009]车底检测设备包括综合补偿模块、电子标签和数据接入单元,所述数据接入单元与综合补偿模块、电子标签连接;1C系统和3C系统共享车底检测设备数据,无需重复配置;
[0010]所述数据接入单元与所述车辆组网交换机连接。
[0011]进一步的,所述车载接触网检测平台包括服务器和通信接口,所述服务器通过通信接口与车辆组网交换机、车顶3C检测设备通讯。
[0012]进一步的,所述服务器上搭载操作系统软件、平台软件和检测应用软件,所述服务器与边缘管理模块连接,所述边缘管理模块用于计算资源、网络资源、存储资源和通信接口的业务编排和资源调度。
[0013]进一步的,所述车辆组网交换机通过车载5G列车接入装置接入5G车地综合通信网络,与车站/车辆基地MEC边缘计算设备通讯,所述车站/车辆基地MEC边缘计算设备通信通过云平台网络与接触网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系统通讯。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所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0015]1.本技术简化车载接触网1C、3C、4C系统服务器配置,充分利用车载综合承载网络,打通车载接触网检测系统与列车控制和管理系统的接口,实现车载接触网检测系统服务器等计算设备的硬件集约,实现车载接触网检测与列车控制和管理系统的数据共享,实现车载接触网检测系统与车辆车载综合承载网的网络共享,在提升车载检测装置资源利用率的同时,降低车载检测系统实施难度和系统建设运维成本,降低检测系统综合能耗。
[0016]2.本实用新在服务器上搭载操作系统软件、平台软件和检测应用软件,并配置边缘管理模块,将接触网检测数据的分析业务下沉到车载端,实现车载接触网检测数据的边缘分析,提升车载接触网检测系统的实时分析能力和智能化程度,降低车地综合网络通信带宽压力。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现有技术的1C检测装置的结构框图;
[0018]图2为现有技术的3C检测装置的结构框图;
[0019]图3为现有技术的4C检测装置的结构框图;
[0020]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框图。
[0021]图中:1

车顶1C检测设备,2

车顶3C检测设备,3

车顶4C检测设备,4

车底检测设备,5

车辆配套电源及网络设备,6

车载接触网检测平台,7

5G车地综合通信网络,8

车站/车辆基地MEC边缘计算设备,9

云平台网络,10

接触网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为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的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详细说明。
[0023]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载接触网检测系统,如图4所示,其包括车顶1C
检测设备1、车顶3C检测设备2、车顶4C检测设备3、车底检测设备4、车辆配套电源及网络设备5、车载接触网检测平台6。
[0024]所述车辆配套电源及网络设备5为现有运营电客车中配备的设备。车辆配套电源及网络设备5包括车辆电源和车辆组网交换机,车辆组网交换机为车辆配置的组成车辆综合承载网络的交换机,通过VLAN划分为车载接触网检测系统提供数据传输的通道,而无需接触网检测系统独立配置交换机实现1C、3C、4C系统的组网互联。所述车辆组网交换机的数量为三个,分别位于所述车顶1C检测设备1、车顶3C检测设备2、车顶4C检测设备3所在的车厢。车底检测设备4位于车顶1C检测设备1所在的车厢,所述车载接触网检测平台6位于所述车顶4C检测设备3所在的车厢。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载接触网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车顶1C检测设备、车顶3C检测设备、车顶4C检测设备、车底检测设备、车辆配套电源及网络设备、车载接触网检测平台,所述车辆配套电源及网络设备分别与所述车顶1C检测设备、车顶3C检测设备、车底检测设备和车载接触网检测平台连接,所述车载接触网检测平台与车顶4C检测设备连接,车辆配套电源及网络设备包括车辆电源和车辆组网交换机,车辆组网交换机为车辆配置的组成车辆综合承载网络的交换机,车辆电源为所述车顶1C检测设备、车顶3C检测设备、车顶4C检测设备、车底检测设备、车载接触网检测平台和车辆组网交换机提供工作电源。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接触网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组网交换机的数量为三个,分别位于所述车顶1C检测设备、车顶3C检测设备、车顶4C检测设备所在的车厢,所述车载接触网检测平台位于所述车顶4C检测设备所在的车厢。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接触网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车顶1C检测设备包括1C数据采集单元和数据接入单元,所述1C数据采集单元与数据接入单元连接;所述车顶3C检测设备包括3C数据采集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党晓勇马博超李汉卿徐建陈敏皋金龙顾亚超杜继鹏张英利兰明明董辉王诗雨刘建鹏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电气化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