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跑鞋鞋底的支撑件、跑鞋鞋底及跑鞋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292786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13 10: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跑鞋鞋底的支撑件、跑鞋鞋底及跑鞋,支撑件包括本体和两个支撑片,本体沿其宽度方向向上凸出形成开口向下的凹槽,两个支撑片分别自凹槽的两个槽壁的自由端相向地向内延伸,两个支撑片被配置为在本体受压时靠近凹槽的槽底。跑鞋鞋底包括上层中底、下层中底和上述支撑件,下层中底沿前后方向插入凹槽,且凹槽的槽底壁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分别与上层中底和下层中底相贴合,凹槽的两个槽壁分别与下层中底的内侧面和外侧面之间形成间隙,支撑片位于下层中底的下方并与下层中底之间形成间隙。跑鞋采用上述跑鞋鞋底。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支撑件、跑鞋鞋底及跑鞋,可实现更低的冲击力和更大的回弹性。低的冲击力和更大的回弹性。低的冲击力和更大的回弹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跑鞋鞋底的支撑件、跑鞋鞋底及跑鞋


[0001]本技术涉及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跑鞋鞋底的支撑件、跑鞋鞋底及跑鞋。

技术介绍

[0002]马拉松是一项长距离的跑步运动,一双合适的跑鞋能够降低跑步对足部的损伤和提升跑步成绩。为了兼顾鞋底的回弹性能和支撑性能,市面上有一类鞋底,在中底中加入了支撑件,支撑件例如可以采用碳纤维支撑件,碳纤维支撑件通常是采用多层碳纤维压制而成,其硬度大于中底,具有一定的刚度,以抵抗鞋底的弯曲形变,而弯曲形变之后又能快速回弹。现有的这种跑鞋鞋底,碳纤维板的设置,虽然能够提升鞋底的支撑性能,但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鞋底的弹性和缓震性能,无法满足跑者对跑鞋舒适度、缓震与回弹性的需求,且运动效率低下。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上述缺陷或问题,提供一种用于跑鞋鞋底的支撑件、跑鞋鞋底及跑鞋,可实现更低的冲击力、更大的回弹性、更小的跑步力量损失和更高的运动效率。
[0004]为达成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5]技术方案一,一种用于跑鞋鞋底的支撑件,其由碳纤维一体铺设而成,所述支撑件包括本体和两个支撑片,所述本体沿其宽度方向向上凸出形成开口向下的凹槽,两个支撑片分别自凹槽的两个槽壁的自由端相向地向内延伸,两个支撑片被配置为在所述本体受压时靠近凹槽的槽底。
[0006]基于技术方案一,还设有技术方案二,技术方案二中,所述凹槽的宽度向下先增大后减小。
[0007]基于技术方案二,还设有技术方案三,技术方案三中,所述凹槽的槽壁为弧形。
[0008]技术方案四,一种跑鞋鞋底,其由前至后依次形成前掌部、足弓部和后跟部,其特征是,包括相互贴合的上层中底和下层中底以及如技术方案一至三中任一项所述的支撑件,所述下层中底沿前后方向插入所述凹槽,且所述凹槽的槽底壁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分别与上层中底和下层中底相贴合,所述凹槽的两个槽壁分别与下层中底的内侧面和外侧面之间形成间隙,所述支撑片位于下层中底的下方并与下层中底之间形成间隙。
[0009]基于技术方案四,还设有技术方案五,技术方案五中,所述支撑件对应于鞋底的前掌部设置。
[0010]基于技术方案五,还设有技术方案六,技术方案六中,所述支撑件的数量至少为两个,各支撑件沿前后方向间隔设置且均与鞋底的前掌部相对应。
[0011]基于技术方案六,还设有技术方案七,技术方案七中,所述支撑件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支撑件对应于趾跖关节区域设置。
[0012]基于技术方案七,还设有技术方案八,技术方案八中,所述上层中底的底面设有适
于容置各支撑件的限位槽,各限位槽沿前后方向间隔布设,所述限位槽与所述凹槽的槽底壁的形状相适配,所述凹槽的槽底壁贴合于所述限位槽的槽底。
[0013]基于技术方案八,还设有技术方案九,技术方案九中,所述上层中底沿其前后方向和宽度方向向下凹陷形成适于容置足部的凹陷区。
[0014]技术方案十,本技术同时提供一种跑鞋,其特征是,其采用技术方案四至九中任一项所述的跑鞋鞋底。
[0015]由上述对本技术的描述可知,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具有的如下有益效果:
[0016]1、技术方案一中,本体受压时,主要是指受到向下的压力,两个支撑片被配置为在本体受压时靠近凹槽的槽底,也即本体受压时本体会在上下方向产生形变;此外,支撑片的位置设置使得支撑片相对于本体先着地,支撑片着地时由于其刚性较大在与地面接触时会产生较大的回弹,如此,支撑件用于跑鞋鞋底时,在运动的过程中,支撑件受压形变,而在随后的蹬地过程中,支撑件可产生向上的回弹力,其中,支撑片和本体形成多层次的回弹力,从而实现了更佳的能量传递效率、更低的冲击力、更好的回弹性和更小的跑步力量损失,从而提升运动效率,且缓震性能佳;此外,碳纤维铺设而成的支撑件可改善鞋底的弯折刚度,从而减小鞋底弯折时间,在启动与跑步过程中更为迅速和安全。
[0017]2、技术方案二中,凹槽的槽底壁可支撑脚部,凹槽的宽度向下先增大后减小,有利于将槽底壁的压力传递至槽壁的自由端,从而实现本体受压时凹槽槽壁的自由端靠近凹槽的槽底,也即实现支撑片在本体受压时靠近凹槽的槽底;此外,槽壁的结构还使得本体可与跑鞋鞋底的内侧和外侧形成一定的间隙,有利于实现本体的形变。
[0018]3、技术方案三中,凹槽的槽壁为弧形,更为美观,且使得支撑件不易于断裂。
[0019]4、技术方案四中,本技术同时提供一种跑鞋鞋底,凹槽的两个槽壁分别与下层中底的内侧面和外侧面之间形成间隙,保证了本体上下方向的形变,支撑片位于下层中底的下方并与下层中底之间形成间隙,使得支撑片可在本体受压时向上运动,且保证了支撑片先触地,可避免脚部的整个前掌全部着地,能量损耗更小,从而使得跑鞋鞋底具有与上述相同的技术优势。
[0020]5、技术方案五中,在前掌先落地的跑步姿态中,支撑件对应于鞋底的前掌部设置,可避免脚部的整个前掌全部着地,能量损耗更小,跑步的步态一般是外腰先触地,触地后压下踩实,再过渡到内腰,再由脚趾发力离地,因此跑步时外侧的支撑片先着地,可以为脚外腰提供更好的支撑性,随后的脚触地过程中,脚会压住本体,本体和外侧的支撑片的高低落差可以使得凹槽下压回弹,过渡到内腰时,脚趾发力离地的过程中,本体和内侧的支撑片再次使得凹槽下压回弹,如此,使得前掌在蹬地和离地的过程中本体产生两次回弹,从而提高了鞋底的回弹性。
[0021]6、技术方案六中,支撑件的数量至少为两个,各支撑件沿前后方向间隔设置且均与鞋底的前掌部相对应,相比于一整个较长的支撑件,多个支撑件更容易发生形变,从而具有更好的回弹性。
[0022]7、技术方案七中,由于跑步时主要发力点为趾跖关节区域,支撑件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支撑件对应于趾跖关节区域设置,可使得本体能最大限度地感受到跑步时的压力,从而最大限度地产生回弹性。
[0023]8、技术方案八中,凹槽的槽底壁贴合于限位槽的槽底,保证了支撑件与地面的相互作用,且保证了支撑件相对于中底沿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限位。
[0024]9、技术方案九中,由于支撑件的结构,脚的两侧容易相对中间部分悬空,在跑步过程中容易向内扭转或向外扭转,上层中底且沿其前后方向和宽度方向向下凹陷形成适于容置足部的凹陷区,有效地包裹了足部,避免了脚在运动过程中扭伤。
[0025]10、技术方案十中,本技术同时提供一种跑鞋,其采用上述鞋底,具有与上述技术方案相同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002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7]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1支撑件的示意图;
[0028]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2跑鞋鞋底的示意图;
[0029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跑鞋鞋底的支撑件(10),其由碳纤维一体铺设而成,其特征是,所述支撑件(10)包括本体(11)和两个支撑片(12),所述本体(11)沿其宽度方向向上凸出形成开口向下的凹槽(111),两个支撑片(12)分别自凹槽(111)的两个槽壁的自由端相向地向内延伸,两个支撑片(12)被配置为在所述本体(11)受压时靠近凹槽(111)的槽底。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跑鞋鞋底的支撑件(10),其特征是,所述凹槽(111)的宽度向下先增大后减小。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跑鞋鞋底的支撑件(10),其特征是,所述凹槽(111)的槽壁为弧形。4.一种跑鞋鞋底,其由前至后依次形成前掌部、足弓部和后跟部,其特征是,包括相互贴合的上层中底(20)和下层中底(30)以及如权利要求1

3中任一项所述的支撑件(10),所述下层中底(30)沿前后方向插入所述凹槽(111),且所述凹槽(111)的槽底壁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分别与上层中底(20)和下层中底(30)相贴合,所述凹槽(111)的两个槽壁分别与下层中底(30)的内侧面和外侧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渊博苏加明叶福泉刘超郑志艺曾全寿焦提成朱家孝姚浩黄守东董斌
申请(专利权)人:安踏中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