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后碰撞试验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289877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13 10:0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汽车试验检测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后碰撞试验设备,包括压板部件总成、滑行小车部件总成、轨道形成部件总成与辅助部件组,所述压板部件总成位于辅助部件组与滑行小车部件总成之间,所述滑行小车部件总成位于压板部件总成与轨道形成部件总成之间,所述轨道形成部件总成与辅助部件组位于压板部件总成与滑行小车部件总成的两侧,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滑行小车代替真实后方车辆,以解决驾驶员的安全问题,通过用滑行小车+泡沫包覆的反射器代替移动碰撞车或者真实后方车辆,以避免对本车的实质性损伤,从而避免增加时间成本和费用成本,试验设备可在需要试验时,铺设开来;当试验结束后,收拾起来,而不占用大空间,规整方便。规整方便。规整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后碰撞试验设备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试验检测
,具体为一种后碰撞试验设备。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汽车从最开始的满足人们出行的需求,发展至今,现已向“新四化”(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迈进,近些年来,各大车企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投入越来越多,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产品也越来越多地装配在汽车上,其中一项产品就是后碰撞预警系统,该系统通过雷达波束的反射原理,探测后方来车与本车的相对距离、相对速度、相对碰撞时间等要素,基于算法分析对后方来车与本车的相对距离、相对速度、相对碰撞时间、制动可能性、避开可能性等维度给出危险判断,通常也分为两个等级:一级通常会给出双闪提示后方车辆要紧急制动;二级则追尾不可避免时,车内安全带会预紧、有的车型座椅(含头枕)会主动调整,以降低对驾乘人员的损伤。
[0003]在该类产品研发过程中,需要对其性能做相关试验,以验证该系统是否能及时响应,触发预警,由于该系统触发预警时刻,后方车辆与本车的相对碰撞时间很短,一级预警:1点几秒,而二级预警只有0点几秒,在一级预警性能试验时要想要求后方车辆能及时刹停而又不碰撞到本车,是相当困难,往往后车驾驶员为了安全,会本能地提前刹车或提前打方向避让,从而能难达到试验条件触发预警,而要想满足触发二级预警的场景的试验条件就更为困难,因为二级预警时,两车相对碰撞时间就只有0点几秒,就是后方碰撞不可避免的情况,既然是碰撞,对后方车辆驾驶员的安全是具有极大的风险的,同时也会造成本车和后方车辆不同程度的损伤,还需酌情修复,既增加时间成本,又增加费用成本,有些车企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将此种试验置于室内碰撞实验室进行,并用液压牵引移动碰撞车代替用真实车辆模拟后方来车,这种试验方式虽然避免了安全问题,但大幅增加了试验成本,据市场行情统计,单单一次试验的平均费用在5万元人民币左右,而研发过程中至少需要十余次这样类型的试验,然产品都是基于车型定制的,故不具备普遍沿用性,也就是说每个车型若要配置这种产品,都需要经历试验验证,但不是所有车企都有这样实验室,多半要委托第三方执行,所以若采用上述方法也是一笔不小的开发费用,此外也无法避免对本车可能造成碰撞损伤。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后碰撞试验设备,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5]技术方案
[0006]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后碰撞试验设备,包括压板部件总成、滑行小车部件总成、轨道形成部件总成与辅助部件组,所述压板部件总成位于辅助部件组与滑行小车部件总成之间,所述滑行小车部件总成位于压板部件总成与轨道形成部件总成之间,所述轨道形成部件总成与辅助部件组位于压板部件总成与滑行小车部件总成的两侧,所述压板
部件总成中包含有第一压爪、第一导向环、缓冲块、第一连接环与压板主体,所述滑行小车部件总成中包含有第二钢丝绳索、滑轮、第二导向环、固定块、牵引环与小车主体,所述轨道形成部件总成中包含有第二压爪、预紧机构、第二连接环、第三导向环、配重块与轨道主体,所述辅助部件组包含有自动脱锁机构、尼龙绳、反射器与泡沫箱。
[0007]优选的,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压爪分别活动安装有压板主体的同一侧两拐角处,且第一压爪朝向自动脱锁机构一侧,所述第一导向环、缓冲块与第一连接环均固定安装有压板主体的下方侧,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导向环的内部活动连接有第一钢丝绳索,所述缓冲块朝向与滑行小车部件总成一侧,所述第一连接环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钢丝绳索。
[0008]优选的,所述滑轮、第二导向环与固定块分别固定安装在小车主体的底端侧,四个所述滑轮分别分布在小车主体下方侧四角处,所述第二导向环中贯穿通过第二钢丝绳索,所述固定块朝向压板部件总成的一侧固定安装有牵引环,所述牵引环的外侧与第一钢丝绳索固定连接,且第一钢丝绳索分布在相邻两个所述第二钢丝绳索之间。
[0009]优选的,所述轨道主体的顶端远离滑行小车部件总成的一侧活动安装有第二压爪,所述带动轨道主体底端侧活动安装有第二连接环,所述预紧机构、第三导向环与配重块均固定安装在轨道主体的顶端侧,所述第二连接环位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三导向环之间,且第二连接环与相邻两个所述第三导向环中均连接有第二钢丝绳索,所述预紧机构的输出端朝向配重块一侧。
[0010]优选的,所述反射器设置在泡沫箱中,所述尼龙绳与自动脱锁机构的一端相互连接。
[0011]优选的,所述自动脱锁机构包含有连接环主体,所述连接环主体的内部贯穿活动安装有主销柱,所述主销柱的外侧套接有第一钢丝绳索,所述连接环主体的外侧活动安装有解锁环,所述连接环主体远离第一钢丝绳索的一侧套接有拖车钩。
[0012]有益效果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后碰撞试验设备,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4]1、该后碰撞试验设备,通过滑行小车代替真实后方车辆,以解决驾驶员的安全问题。
[0015]2、该后碰撞试验设备,通过用滑行小车+泡沫包覆的反射器代替移动碰撞车或者真实后方车辆,以避免对本车的实质性损伤,从而避免增加时间成本和费用成本。
[0016]3、该后碰撞试验设备,试验设备可在需要试验时,铺设开来;当试验结束后,收拾起来,而不占用大空间,规整方便。
附图说明
[0017]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
[0018]图1为本专利技术整体结构俯视立体图;
[0019]图2为本专利技术整体结构仰视立体图;
[0020]图3为本专利技术压板部件总成示意图;
[0021]图4为本专利技术滑行小车部件总成示意图;
[0022]图5为本专利技术轨道形成部件总成示意图;
[0023]图6为本专利技术自动脱锁机构示意图;
[0024]图7为本专利技术工作原理图。
[0025]图中:1、压板部件总成;2、滑行小车部件总成;3、轨道形成部件总成;4、辅助部件组;5、第一压爪;6、第一导向环;7、第一钢丝绳索;8、缓冲块;9、第一连接环;10、第二钢丝绳索;11、滑轮;12、第二导向环;13、固定块;14、牵引环;15、第二压爪;16、预紧机构;17、第二连接环;18、第三导向环;19、拖车钩;20、连接环主体;21、主销柱;22、解锁环;23、配重块;24、压板主体;25、小车主体;26、轨道主体。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7]实施例:
[0028]请参阅图1

图7,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后碰撞试验设备,包括压板部件总成1、滑行小车部件总成2、轨道形成部件总成3与辅助部件组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后碰撞试验设备,包括压板部件总成(1)、滑行小车部件总成(2)、轨道形成部件总成(3)与辅助部件组(4),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板部件总成(1)位于辅助部件组(4)与滑行小车部件总成(2)之间,所述滑行小车部件总成(2)位于压板部件总成(1)与轨道形成部件总成(3)之间,所述轨道形成部件总成(3)与辅助部件组(4)位于压板部件总成(1)与滑行小车部件总成(2)的两侧,所述压板部件总成(1)中包含有第一压爪(5)、第一导向环(6)、缓冲块(8)、第一连接环(9)与压板主体(24),所述滑行小车部件总成(2)中包含有第二钢丝绳索(10)、滑轮(11)、第二导向环(12)、固定块(13)、牵引环(14)与小车主体(25),所述轨道形成部件总成(3)中包含有第二压爪(15)、预紧机构(16)、第二连接环(17)、第三导向环(18)、配重块(23)与轨道主体(26),所述辅助部件组(4)包含有自动脱锁机构、尼龙绳、反射器与泡沫箱。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后碰撞试验设备,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压爪(5)分别活动安装有压板主体(24)的同一侧两拐角处,且第一压爪(5)朝向自动脱锁机构一侧,所述第一导向环(6)、缓冲块(8)与第一连接环(9)均固定安装有压板主体(24)的下方侧,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导向环(6)的内部活动连接有第一钢丝绳索(7),所述缓冲块(8)朝向与滑行小车部件总成(2)一侧,所述第一连接环(9)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钢丝绳索(10)。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后碰撞试验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滑轮(1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俊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