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封闭结构及全高站台门,包括门框、第一应急门、第一挡光件及第二挡光件;第一应急门转动安装在门框内,且第一应急门与门框的第一立柱左右间隔设置,以形成第一间隔区;第一挡光件设置在第一应急门上,且至少有一部分与第一间隔区相对;第二挡光件设置在第一立柱上,且至少有一部分与所述第一间隔区相对;在左右方向上,第一挡光件和第二挡光件间隔设置;在前后方向上,第一挡光件和第二挡光件在第一间隔区处相对。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通过第一挡光件和第二挡光件的设置可以对应急门和立柱之间的间隙进行遮挡,有效避免光线从二者之间的间隙中漏出,从而可以使封闭结构和全高站台门更加美观。构和全高站台门更加美观。构和全高站台门更加美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封闭结构及全高站台门
[0001]本技术属于汽车辅助工具
,涉及一种封闭结构及全高站台门。
技术介绍
[0002]全高站台门的应急门可转动地安装在门框上,且应急门与门框的立柱之间间隔一定距离以免产生干涉,但是二者之间的间隔区域容易漏光,影响美观。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提供一种封闭结构及全高站台门,旨在解决应急门与门框立柱之间的间隔区域容易漏光的问题。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封闭结构,包括门框、第一应急门、第一挡光件以及第二挡光件;所述第一应急门转动安装在所述门框内,且所述第一应急门与所述门框的第一立柱左右间隔设置,以形成第一间隔区;所述第一挡光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应急门上,并能够随所述第一应急门同步转动;所述第一挡光件与所述第一立柱左右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一挡光件至少有一部分与所述第一间隔区相对;所述第二挡光件设置在所述第一立柱上,所述第二挡光件与所述第一应急门左右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二挡光件至少有一部分与所述第一间隔区相对;其中,在左右方向上,所述第一挡光件和所述第二挡光件间隔设置;在前后方向上,所述第一挡光件和所述第二挡光件在所述第一间隔区处相对。
[0005]可选的,所述第一挡光件与所述第一间隔区相对的部分,由所述第一间隔区的上端延伸至所述第一间隔区的下端;所述第二挡光件与所述第一间隔区相对的部分,由所述第一间隔区的上端延伸至所述第一间隔区的下端;所述第一挡光件和所述第二挡光件二者在所述第一间隔区处前后相对的区域,由所述第一间隔区的上端延伸至所述第一间隔区的下端。
[0006]可选的,所述第一挡光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应急门和所述第一立柱之间;所述第二挡光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应急门和所述第一立柱之间。
[0007]可选的,所述第一挡光件包括底座和胶条;所述底座安装在所述第一应急门上,所述胶条卡接在所述底座上,所述胶条与所述底座可拆卸连接。
[0008]可选的,所述第二挡光件包括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以及第三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设置在所述第一立柱的前表面,并凸出所述第一立柱,以便与所述第一间隔区相对;所述第二连接板设置在所述第一立柱靠近所述第一应急门的表面;所述第三连接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板靠近所述第一应急门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连接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板连接。
[0009]可选的,所述第二挡光件包覆在所述第一立柱的侧面。
[0010]可选的,所述第一挡光件具有第一部分,所述第二挡光件具有第二部分;在前后方向上,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在所述第一间隔区处相对;其中,所述第二部分位于所
述第一部分的前方。
[0011]可选的,所述封闭结构还包括第二应急门、第三挡光件以及第四挡光件;所述第二应急门转动安装在所述门框内,且所述第二应急门与所述门框的第二立柱左右间隔设置,以形成第二间隔区;所述第三挡光件设置在所述第二应急门上,并能够随所述第二应急门同步转动;所述第三挡光件与所述第二立柱左右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三挡光件至少有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间隔区相对;所述第四挡光件设置在所述第二立柱上,所述第四挡光件与所述第二应急门左右间隔设置,且所述第四挡光件至少有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间隔区相对;在左右方向上,所述第三挡光件和所述第四挡光件间隔设置;在前后方向上,所述第三挡光件和所述第四挡光件在所述第二间隔区处相对;所述第一立柱、所述第一应急门、所述第二应急门以及所述第二立柱四者沿着左右方向依次排布。
[0012]可选的,所述第三挡光件和所述第一挡光件的结构相同;所述第四挡光件与所述第三挡光件的结构相同。
[0013]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全高站台门,包括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封闭结构。
[0014]在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封闭结构及全高站台门,通过第一挡光件和第二挡光件的设置可以对应急门和立柱之间的间隙进行遮挡,有效避免光线从二者之间的间隙中漏出,从而可以使封闭结构和全高站台门更加美观。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封闭结构的示意图;
[0016]图2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封闭结构的仰视图;
[0017]图3是图2中A区域的放大视图;
[0018]图4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封闭结构的第二挡光件的局部视图。
[0019]说明书中的附图标记如下:
[0020]100、封闭结构;
[0021]1、门框;11、第一立柱;12、第二立柱;
[0022]2、第一应急门;21、外框;22、玻璃;23、转轴;
[0023]3、第一挡光件;3a、第一部分;31、底座;311、卡槽;32、胶条;321、卡块;322、变形孔;
[0024]4、第二挡光件;4a、第二部分;41、第一连接板;42、第二连接板;43、第三连接板;44、第四连接板;45、第五连接板;
[0025]5、第二应急门。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为了使本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27]如图1至图3所示,在一实施例中,全高站台门包括封闭结构100,封闭结构100包括门框1、第一应急门2、第一挡光件3和第二挡光件4。第一应急门2转动安装在门框1内,且第
一应急门2与门框1的第一立柱11左右间隔设置,以免第一应急门2转动时与第一立柱11产生干涉。定义第一应急门2和第一立柱11二者之间的隔区域为第一间隔区,其中,第一间隔区实际上的指第一应急门2和第一立柱11在左右方向上的间隔区域。
[0028]另外,在图1中,左右方向平行于X轴方向,上下方向平行于Z轴方向,前后方向平行于Y轴方向。使用过程中,乘客通常是站在封闭结构100的前方,封闭结构100的后方为轨道。
[0029]第一挡光件3设置在第一应急门2上,并能够随第一应急门2同步转动;第一挡光件3与第一立柱11左右间隔设置,以免第一挡光件3随第一应急门2转动时与第一立柱11产生干涉。另外,第一挡光件3至少有一部分与第一间隔区相对,此时第一挡光件3和第一间隔区二者在第一平面上的正投影至少具有一部分重叠在一起,其中,第一平面与X轴和Z轴均平行,这样第一挡光件3便可以对第一间隔区进行遮挡,减少第一间隔区处的漏光。
[0030]第二挡光件4设置在第一立柱11上,第二挡光件4与第一应急门2左右间隔设置,且在左右方向上,第一挡光件3和第二挡光件4也间隔设置,这样可以避免第二挡光件4对第一应急门2和第一挡光件3的转动产生干涉。另外,第二挡光件4至少有一部分与第一间隔区相对,此时第二挡光件4和第一间隔区二者在第一平面上的正投影至少具有一部分重叠在一起,这样第二挡光件4便可以对第一间隔区进行遮挡,减少第一间隔区处的漏光。
[0031]另外,在前后方向上,第一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封闭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门框、第一应急门、第一挡光件以及第二挡光件;所述第一应急门转动安装在所述门框内,且所述第一应急门与所述门框的第一立柱左右间隔设置,以形成第一间隔区;所述第一挡光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应急门上,并能够随所述第一应急门同步转动;所述第一挡光件与所述第一立柱左右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一挡光件至少有一部分与所述第一间隔区相对;所述第二挡光件设置在所述第一立柱上,所述第二挡光件与所述第一应急门左右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二挡光件至少有一部分与所述第一间隔区相对;其中,在左右方向上,所述第一挡光件和所述第二挡光件间隔设置;在前后方向上,所述第一挡光件和所述第二挡光件在所述第一间隔区处相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封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挡光件与所述第一间隔区相对的部分,由所述第一间隔区的上端延伸至所述第一间隔区的下端;所述第二挡光件与所述第一间隔区相对的部分,由所述第一间隔区的上端延伸至所述第一间隔区的下端;所述第一挡光件和所述第二挡光件二者在所述第一间隔区处前后相对的区域,由所述第一间隔区的上端延伸至所述第一间隔区的下端。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封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挡光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应急门和所述第一立柱之间;所述第二挡光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应急门和所述第一立柱之间。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封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挡光件包括底座和胶条;所述底座安装在所述第一应急门上,所述胶条卡接在所述底座上,所述胶条与所述底座可拆卸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封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挡光件包括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以及第三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设置在所述第一立柱的前表面,并凸出所述第一立柱,以便与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泽贤,唐景华,周志榜,夏文艳,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