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感散热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272908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07 10: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电感散热装置,包括导热壳体,其内部中空,且一侧开口,电感放置于导热壳体内部,并与导热壳体的内壁留有间隙,间隙填满灌封胶,还包括水冷散热板,其内部设置间断的第一主水道和第二主水道,导热壳体侧壁内部设置冷却水道,导热壳体固定于水冷散热板,第一主水道和第二主水道通过冷却水道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电感散热装置,通过灌封胶将电感与导热壳体连接于一体,保证电感产生的热量能够尽可能地传递到导热壳体;同时,导热壳体侧壁内部设置冷却水道,冷却水道与水冷散热板内部主水道串联,来自水冷散热板的冷却水会流经冷却水道与导热壳体进行换热,将电感产生的热量带走,提升散热效率,保证电感的正常工作。保证电感的正常工作。保证电感的正常工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感散热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电感散热
,具体涉及一种电感散热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功率电感工作过程中需要流过大电流,因此存在发热现象,若产生的热量不能及时流出,温度过高不仅会烧毁线圈的绝缘膜,导致短路故障,还会使磁芯的磁导率下降导致电路无法正常工作。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感散热装置,提升散热效率,保证电感的正常工作。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电感散热装置,包括导热壳体,所述导热壳体内部中空,且一侧开口,电感放置于所述导热壳体内部,并与所述导热壳体的内侧壁之间留有间隙,所述间隙填满灌封胶,
[0005]还包括水冷散热板,所述水冷散热板内部设置有间断的第一主水道和第二主水道,所述导热壳体侧壁内部设置有冷却水道,所述导热壳体固定于所述水冷散热板,所述第一主水道和所述第二主水道通过所述冷却水道连通。
[0006]本技术电感散热装置,首先通过灌封胶将电感与导热壳体连接于一体,保证电感产生的热量能够尽可能地传递到导热壳体,通过导热壳体将热量传走;同时,导热壳体侧壁内部设置冷却水道,并与水冷散热板内部主水道串联,来自水冷散热板的冷却水会流经冷却水道与导热壳体进行换热,进一步将电感产生的热量带走,提升散热效率,保证电感的正常工作。
[0007]可选地,所述冷却水道两端形成凸出于所述导热壳体侧壁的进水管路和出水管路,所述水冷散热板设置有连通所述第一主水道的第一接口槽,以及连通所述第二主水道的第二接口槽,所述进水管路插装于所述第一接口槽内,所述出水管路插装于所述第二接口槽内。
[0008]可选地,所述导热壳体面向所述水冷散热板的侧壁设置有分别环绕所述进水管路和所述出水管路的第一环形沟槽,所述水冷散热板相对的侧壁设置有分别环绕所述第一接口槽和所述第二接口槽的第二环形沟槽,对应的所述第一环形沟槽和所述第二环形沟槽围合形成环形腔,还包括密封圈,所述密封圈对应安装于所述环形腔内。
[0009]可选地,所述冷却水道两端形成内凹的第一连接槽和第二连接槽,所述水冷散热板设置有连通所述第一主水道的第一接口管,以及连通所述第二主水道的第二接口管,所述第一接口管插装于所述第一连接槽内,所述第二接口管插装于所述第二连接槽内。
[0010]可选地,所述导热壳体面向所述水冷散热板的侧壁设置有分别环绕所述第一连接槽和第二连接槽的第一环形沟槽,所述水冷散热板相对的侧壁设置有分别环绕所述第一接口管和所述第二接口管的第二环形沟槽,对应的所述第一环形沟槽和所述第二环形沟槽围
合形成环形腔,还包括密封圈,所述密封圈对应安装于所述环形腔内。
[0011]可选地,所述水冷散热板固定于所述导热壳体的底壁。
[0012]可选地,还包括连接底座和连接件,所述连接底座固定于所述导热壳体,并与所述导热壳体的底壁平齐,所述连接底座与所述水冷散热板通过所述连接件固定。
[0013]可选地,所述连接底座与所述导热壳体一体加工成型。
[0014]可选地,所述导热壳体周壁一侧开口,所述导热壳体与开口端相对的侧壁为后侧壁,所述后侧壁的厚度大于其他侧壁的厚度,所述冷却水道设置于所述后侧壁。
[0015]可选地,所述间隙的取值范围为1

2mm;
[0016]和/或,所述导热壳体的材质为铝合金。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所提供电感散热装置一种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图1的剖视图;
[0019]图3为图1电感散热装置中导热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4为电感放置于图3导热壳体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5为灌封胶填充于导热壳体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6为图2导热壳体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7为图5导热壳体的剖视图;
[0024]图8为图3导热壳体的俯视图;
[0025]其中,图1

图8中的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0026]1‑
导热壳体;11

冷却水道;11a

进水管路;11b

出水管路;1a

第一环形沟槽;
[0027]2‑
电感;
[0028]3‑
灌封胶;
[0029]4‑
水冷散热板;4a

第一接口槽;4b

第二接口槽;4c

第二环形沟槽;
[0030]5‑
密封圈;
[0031]6‑
连接底座;6a

连接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32]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0033]本文中所述“第一”、“第二”等词,仅是为了便于描述结构和/或功能相同或者相类似的两个以上的结构或者部件,并不表示对于顺序和/或重要性的某种特殊限定。
[0034]请参考图1

图5,图1为本技术所提供电感散热装置一种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剖视图;图3为图1电感散热装置中导热壳体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电感放置于图3导热壳体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0035]图5为灌封胶填充于导热壳体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0036]本技术提供一种电感散热装置,包括导热壳体1,导热壳体1内部中空,且一侧开口,电感2放置于导热壳体1内部,并与导热壳体1的内侧壁之间留有间隙,该间隙内填满灌封胶3,以将电感2与导热壳体1连接于一体;
[0037]还包括水冷散热板4,水冷散热板4内部设置有间断的第一主水道和第二主水道(图中未示出),导热壳体1侧壁内部设置有冷却水道11,水冷散热板4固定于导热壳体1,第一主水道和第二主水道通过冷却水道11连通。
[0038]本技术电感散热装置,首先通过灌封胶3将电感2与导热壳体1连接于一体,保证电感2产生的热量能够尽可能地传递到导热壳体1,通过导热壳体1将热量传走;同时,导热壳体1侧壁内部设置冷却水道11,冷却水道11与水冷散热板4内部主水道串联,来自水冷散热板4的冷却水会流经冷却水道11与导热壳体1进行换热,进一步将电感2产生的热量带走,提升散热效率,保证电感2的正常工作。
[0039]可以理解,灌封胶3将电感2与导热壳体1连接于一体,不仅能够起到导热的作用,还能够避免电感漆包线与导热外壳1直接接触,防止绝缘层与导热外壳1接触而产生磨损,进而防止导线与导热外壳1直接接触而产生的短路现象。当然,为了保证传热效果,电感2与导热壳体1之间的间隙要尽量小,例如该间隙的取值范围可以为1

2mm。
[0040]请继参考图2,图6

图7,图6为图2导热壳体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感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导热壳体(1),所述导热壳体(1)内部中空,且一侧开口,电感(2)放置于所述导热壳体(1)内部,并与所述导热壳体(1)的内侧壁之间留有间隙,所述间隙填满灌封胶(3),还包括水冷散热板(4),所述水冷散热板(4)内部设置有间断的第一主水道和第二主水道,所述导热壳体(1)侧壁内部设置有冷却水道(11),所述导热壳体(1)固定于所述水冷散热板(4),所述第一主水道和所述第二主水道通过所述冷却水道(11)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电感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水道(11)两端形成凸出于所述导热壳体(1)侧壁的进水管路(11a)和出水管路(11b),所述水冷散热板(4)设置有连通所述第一主水道的第一接口槽(4a),以及连通所述第二主水道的第二接口槽(4b),所述进水管路(11a)插装于所述第一接口槽(4a)内,所述出水管路(11b)插装于所述第二接口槽(4b)内。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电感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壳体(1)面向所述水冷散热板(4)的侧壁设置有分别环绕所述进水管路(11a)和所述出水管路(11b)的第一环形沟槽(1a),所述水冷散热板(4)相对的侧壁设置有分别环绕所述第一接口槽(4a)和所述第二接口槽(4b)的第二环形沟槽(4c),对应的所述第一环形沟槽(1a)和所述第二环形沟槽(4c)围合形成环形腔,还包括密封圈(5),所述密封圈(5)对应安装于所述环形腔内。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电感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水道(11)两端形成内凹的第一连接槽和第二连接槽,所述水冷散热板(4)设置有连通所述第一主水道的第一接口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飞陶雪成郑交科邹爱龙付有良周石磊
申请(专利权)人: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