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王超然专利>正文

微动脊椎人工关节固定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2702 阅读:21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关于一种结构简单,且可于脊椎前位或后位进行微幅活动的微动脊椎人工关节固定装置,其包括连接上杆、连接下杆和固定螺丝,该连接上杆一端设有穿孔,另端设有球容体,该连接下杆一端设有穿孔,另端设有球结体,该球结体卡掣在该球容体中;该固定螺丝分别贯穿设置在该连接上杆及连接下杆的穿孔中,且该固定螺丝内部形成有中空部,并于径向上设有数个孔。通过球容体及球结体,使得患者在装设脊椎固定装置后仍可进行微幅的活动,且固定螺丝设在脊椎的节骨上时,节骨中的骨髓会渗入中空部及孔中,让固定螺丝与节骨间的固定效果可以更加稳固。(*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关于一种脊椎人工关节固定装置,尤指一种可进行微幅活动的微动脊椎人工关节固定装置
技术介绍
人类的身体是通过人体内部的各部位骨架加以支撑,使得人体上的肌肉、血管不会因为重力的作用而堆叠在一起,在人体的骨架中,脊椎是最重要部位,其是由延脑部位向下延伸至股部,在脊椎中含有多数神经,而由多数个脊椎节骨串接而成,其中的任何一节的节骨产生移位时,便会导致人体行动上的不便,甚至终生无法移动的遗憾。一般脊椎节骨在位移矫正时所使用的固定装置,如中国台湾公告第250680号“脊椎内固定复位器”、公告第292540号“脊椎辅助固定装置”等,多半具有一连接脊椎的各节骨的连接杆、以及将连接杆组装在各节骨上的固定元件,该固定元件通常包含有固定螺丝以及组装件。请参看图8、9所示,习用的脊椎固定装置包括有连接杆(70),其是一杆状金属,可以情况需要制成直杆结构或具有弧度的弯杆结构;组装件(71),是设置在连接杆(70)两端的块体,其一端设有供连接杆(70)穿设的组装孔(710),于组装孔(710)的侧壁上设有与组装孔(710)轴向直交的固定孔(711);另端设有与组装孔(710)轴向直交的固定穿孔(712);定位螺丝(72),是设置在组装件(71)的固定孔(711)处,藉此以迫紧连接杆(70)以固定组装件(71)及连接杆(70)的相对位置;固定螺丝(73),其是贯穿设置在组装件(71)的固定穿孔(712)处的实心螺丝。上述的脊椎固定装置在使用时,是先利用定位螺丝(72)定位组装件(71)及连接杆(70)的相对位置,再利用固定螺丝(73)贯穿组装件(71)的固定穿孔(712)后,再螺固在节骨(80)上,然而一旦脊椎固定装置装设在人体内部后,由于连接杆(70)是属刚性杆件且预先依照患者病状弯折有预定的曲度,在固定后无法再相对于节骨(80)进行任何的弯折动作使其融合能够成功,因上、下骨节被固定无法移动,不但使用者行动上的不便,且会造成上下节脊椎容易产生早期退化,再次产生疾病。为了解决上述脊椎固定装置的连接杆(70)无法顺应使用者的行动进行微调,因此便有人提出中国台湾公告第561877号“脊椎固定器的结构改良”及美国专利第6241730B1号,其虽可以让各节骨间进行微幅的相对运动,但是结构复杂、制作及组装不易,造成脊椎固定装置的成本无法降低,再者,其使用的固定螺丝仍然很可能会因为使用者的行动,而与各节骨间产生松动的情形,造成脊椎的固定效果不佳。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习用各式脊椎人工关节固定装置在使用及结构上的种种缺点,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且可使得脊椎病患体内在架设脊椎前位或后位固定装置后,仍可进行微幅活动的微动脊椎人工关节固定装置。为了达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的技术手段一种微动脊椎人工关节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连接上杆,该连接上杆是一直条杆体,于一端设有穿孔,另端设有中空且具开口的球容体,该球容体内侧壁面设有润滑层;连接下杆,该连接下杆是一直条杆体,于一端设有穿孔,另端设有外径较该球容体的开口大的球结体,该球结体卡掣在该中空的球容体中;固定螺丝,是分别贯穿设置在该连接上杆及连接下杆的穿孔中,且该固定螺丝内部形成有中空的中空部,该固定螺丝径向上设有数个孔。所述的微动脊椎人工关节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孔是贯穿固定螺丝的贯穿孔。所述的微动脊椎人工关节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孔是未贯穿固定螺丝的凹孔。所述的微动脊椎人工关节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连接上杆及连接下杆之间设置有连接中杆,该连接中杆的一端设有插置于该连接上杆的球容体的球结体,该连接中杆的另一端则设置有供连接下杆的球结体插设的球容体。所述的微动脊椎人工关节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润滑层是摩擦系数极小的金属镀层。所述的微动脊椎人工关节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润滑层材料是铁氟龙。所述的微动脊椎人工关节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连接上杆及连接下杆间相对的微动角度为向患者前方10度、后方5度的范围。通过球容体及球结体之间的相互活动,使得患者在装设脊椎固定装置后仍可进行微幅的活动,且利用具有中空部及孔的固定螺丝,使得固定螺丝设在脊椎的节骨上时,节骨中的骨髓渗入中空部及孔中,而让固定螺丝与节骨间的固定效果可以更加稳固。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立体图。图2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3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使用于脊椎前位时的使用状态立体图。图4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使用于脊椎前位时的使用状态剖面图。图5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另一使用状态剖面图。图6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再一使用状态剖面图。图7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8是习用结构的立体分解图。图9是习用结构使用于脊椎前位时的使用状态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是可使用于脊椎前位(如图5所示)或后位(如图6所示)的微动脊椎人工关节固定装置,其使用方式相同,为避免重复说明,现请参看图1、2、4所示,为本技术使用于脊椎前位时的实施例,其包括有连接上杆(10),其是一直条杆体,于一端设有穿孔(100),另端设有中空且具开口(101)的球容体(102),该球容体(102)内侧壁面设有润滑层(103);连接下杆(11),其是一直条杆体,于一端设有穿孔(110),另端设有外径较球容体(102)的开口大的球结体(111);固定螺丝(12),是分别贯穿设置在连接上杆(10)及连接下杆(11)的穿孔(100)、(110)中,且内部形成有中空部(120)的中空结构,其径向上设有数个贯穿或未贯穿固定螺丝(12)的孔(121)。另外,上述的连接上杆(10)、连接下杆(11)在组装时并非用以限制其组装位置的上下关是,仅是以图面表示的上下位置以方便进行说明所指的元件。上述设置在连接上杆(10)的球容体(102)内侧的润滑层(103)是摩擦系数极小的金属镀层,其材料可以如铁氟龙或其他不会使人体产生排斥效果的金属镀层。本技术在组装时,首先是将连接下杆(11)的球结体(111)塞置入连接上杆(10)的球容体(102)中,因为球结体(111)的外径较球容体(102)略大,因此球结体(111)会卡掣在中空的球容体(102)中,而且球结体(111)的连接下杆(11)在球容体(102)的开口范围内可进行微幅的移动。参看图3、4所示,本技术在使用时,只要将固定螺丝(12)分别穿过组装完毕的连接上杆(10)及连接下杆(11)上的穿孔(100)(110),再将固定螺丝(12)螺固在脊椎的节骨(20)上即可,由于本技术的固定螺丝(12)具有中空部(120)及孔(121),因此组装在节骨(20)上时,节骨(20)中的骨髓液及骨髓质会渗入到中空部(120)及孔(121)中,让固定螺丝(12)与各节骨(20)的固定效果加以提升。请参看图5所示,本技术可通过连接上杆(10)的球容体(102)上的开口大小,控制连接上杆(10)及连接下杆(11)间相对的微动角度,该微动角度最佳为向患者前方10度、后方5度的范围。再请参看图7所示,本创作可在连接上杆(10)及连接中杆(11)之间设置有连接中杆(13),该连接中杆(13)的一端设有可插置于连接上杆(10)的球容体(102)的球结体(130),另一端则设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微动脊椎人工关节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连接上杆,该连接上杆是一直条杆体,于一端设有穿孔,另端设有中空且具开口的球容体,该球容体内侧壁面设有润滑层;连接下杆,该连接下杆是一直条杆体,于一端设有穿孔,另端设有外径较该球容体的开口大的球结体,该球结体卡掣在该中空的球容体中;固定螺丝,是分别贯穿设置在该连接上杆及连接下杆的穿孔中,且该固定螺丝内部形成有中空的中空部,该固定螺丝径向上设有数个孔。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超然
申请(专利权)人:王超然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