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负极片及其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266503 阅读:5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07 10:0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负极片及其应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负极片,包括负极集流体、设置在负极集流体的第一功能表面的第一功能层以及设置在负极集流体的第二功能表面的第二功能层;在负极片的厚度方向上,第一功能层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负极活性层和第二负极活性层,第一负极活性层靠近第一功能表面;所述第二功能层包括第三负极活性层;第一负极活性层包括第一负极活性材料,第二负极活性层包括第二负极活性材料,第三负极活性层包括第三负极活性材料;第二负极活性材料的粒径小于第一负极活性材料的粒径;和/或,第二负极活性材料的粒径小于第三负极活性材料的粒径。该负极片能够使电池兼具较为优异的循环膨胀性能以及循环性能。优异的循环膨胀性能以及循环性能。优异的循环膨胀性能以及循环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负极片及其应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负极片及其应用,属于电池领域。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各领域对消费类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要求越来越高,现有技术通常通过将锂离子电池中的电极做厚以提升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但是当电流过大时,厚电极不仅容易发生膨胀,而且容易析锂,进而导致电池的循环性能恶化。
[0003]因此,需要开发一种能够使电池兼具较为优异的循环膨胀性能以及循环性能的极片。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负极片,该负极片能够使电池兼具较为优异的循环膨胀性能以及循环性能。
[0005]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池,该电池包括上述的负极片,因此兼具较为优异的循环膨胀性能以及循环性能。
[0006]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负极片,其中,包括负极集流体、设置在所述负极集流体的第一功能表面的第一功能层以及设置在所述负极集流体第二功能表面的第二功能层;
[0007]在所述负极片的厚度方向上,所述第一功能层沿远离所述负极集流体的方向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负极活性层和第二负极活性层;所述第二功能层包括第三负极活性层;
[0008]所述第一负极活性层包括第一负极活性材料,所述第二负极活性层包括第二负极活性材料,所述第三负极活性层包括第三负极活性材料;
[0009]所述第二负极活性材料的粒径小于所述第一负极活性材料的粒径;和/或,所述第二负极活性材料的粒径小于所述第三负极活性材料的粒径。
[0010]如上所述的负极片,其中,所述第一负极活性材料的粒径大于所述第三负极活性材料的粒径。
[0011]如上所述的负极片,其中,所述第一负极活性材料的D501与所述第二负极活性材料的D502满足以下关系:
[0012]1.5≤D501/D502≤5.5。
[0013]如上所述的负极片,其中,D501为15

20μm;和/或,
[0014]D502为3~10μm。
[0015]如上所述的负极片,其中,所述第三负极活性材料的D503为10~15μm。
[0016]如上所述的负极片,其中,所述第一负极活性材料的压实密度大于所述第二负极活性材料的压实密度;和/或,
[0017]所述第二负极活性材料的快充能力大于所述第一负极活性材料的快充能力。
[0018]如上所述的负极片,其中,所述第一负极活性材料的压实密度大于等于1.8g/cm3;和/或,
[0019]所述第二负极活性材料的充电倍率大于等于3C。
[0020]如上所述的负极片,其中,所述负极片的总面密度大于等于12.5mg/cm3。
[0021]如上所述的负极片,其中,所述第一功能层的面密度大于所述第二功能层的面密度。
[0022]如上所述的负极片,其中,所述第一功能层的面密度与所述第二功能层的面密度之比为(1.005~1.2):1。
[0023]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电池,其中,包括如上所述的负极片。
[0024]本专利技术的负极片,在负极集流体的第一功能表面以及第二功能表面皆设置有功能层,并且第一功能表面的第一功能层沿远离负极集流体的方向包括第一负极活性层的第二负极活性层,第二功能表面的第二功能层包括第三负极活性层,第二负极活性材料的粒径小于第一负极活性材料的粒径,和/或第二负极活性材料的粒径小于第三负极活性材料的粒径。本专利技术中靠近负极片的表面的第二负极活性材料的粒径分别小于第三负极活性材料的粒径以及第一负极活性材料的粒径,有助于负极片的表面快速的脱嵌锂,不仅能够防止电池在高倍率充电时,产生膨胀,而且能够提高电池的循环性能。
[0025]本专利技术的电池,由于包括上述的负极片,因此兼具优异的循环膨胀性能以及循环性能,适合广泛应用推广。
附图说明
[002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相关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相关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0027]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些实施方式的负极片的结构示意图。
[0028]附图标记说明:
[0029]1:第一负极活性层;
[0030]2:第二负极活性层;
[0031]3:第三负极活性层;
[0032]4:负极集流体。
具体实施方式
[0033]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4]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些实施方式的负极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负极片,其中,包括负极集流体4、设置在负极集流体4的第一功能表面的第一功能层以及设置在负极集流体4的第二功能表面的第二功能层;
[0035]在负极片的厚度方向上,第一功能层沿远离负极集流体的方向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负极活性层1和第二负极活性层2,第一负极活性层1靠近第一功能表面;第二功能层包括
第三负极活性层3;
[0036]第一负极活性层1包括第一负极活性材料,第二负极活性层2包括第二负极活性材料,第三负极活性层3包括第三负极活性材料;
[0037]第二负极活性材料的粒径小于第一负极活性材料的粒径;和/或,第二负极活性材料的粒径小于第三负极活性材料的粒径。
[0038]本专利技术中,负极集流体4中面积最大且相对设置的两个表面分别为负极集流体4的第一功能表面和第二功能表面。
[0039]本专利技术对负极集流体4不做特别限定,可以选用本领域常用的负极集流体4,例如,负极集流体4可以为铜箔。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以在铜箔的两个表面分别设置碳层形成负极集流体4,铜箔两面的碳层厚度之和为1

1.5μm。
[0040]可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负极片沿层叠方向依次包括第二负极活性层2、第一负极活性层1、负极集流体4以及第三负极活性层3,或,本专利技术的负极片沿层叠方向依次包括第三负极活性层3、负极集流体4、第一负极活性层1以及第二负极活性层2。
[0041]本专利技术中,第一负极活性材料的粒径指的是第一负极活性材料的平均粒径,第二负极活性材料的粒径指的是第二负极活性材料的平均粒径,第三负极活性材料的粒径指的是第三负极活性材料的平均粒径。
[0042]本专利技术的第一负极活性材料、第二负极活性材料以及第三负极活性材料皆可以选用本领域常用的负极活性材料,例如,第一负极活性材料、第二负极活性材料以及第三负极活性材料分别独立的选自石墨和/或硅。
[0043]可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第一负极活性层1还可以包括第一粘结剂以及第一导电剂,第二负极活性层2还可以包括第二粘结剂以及第二导电剂,第三负极活性层3还可以包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负极片,其特征在于,包括负极集流体、设置在所述负极集流体的第一功能表面的第一功能层以及设置在所述负极集流体的第二功能表面的第二功能层;在所述负极片的厚度方向上,所述第一功能层沿远离所述负极集流体的方向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负极活性层和第二负极活性层;所述第二功能层包括第三负极活性层;所述第一负极活性层包括第一负极活性材料,所述第二负极活性层包括第二负极活性材料,所述第三负极活性层包括第三负极活性材料;所述第二负极活性材料的粒径小于所述第一负极活性材料的粒径;和/或,所述第二负极活性材料的粒径小于所述第三负极活性材料的粒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负极活性材料的粒径大于所述第三负极活性材料的粒径。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负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负极活性材料的D501与所述第二负极活性材料的D502满足以下关系:1.5≤D501/D502≤5.5。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负极片,其特征在于,D501为15

20μm;和/或,D502为3~10μm;...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博彭冲李俊义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