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全风向叶片止逆风塔捕风器,包括柱形底座的顶部与捕风器框架底部固定连接;出风管路同轴设置于柱形底座内部;出风管路与柱形底座之间形成进风通道;出风管路贯通捕风器框架且与其顶部固定连接;捕风器框架的侧壁面上周向均匀设置有若干叶片开合部;叶片顶部与叶片支撑框顶部转动连接,使得叶片能够在所述捕风器框架内部与所述叶片支撑框抵接或者分离。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若干个叶片开合部的设置,使得在风向不同时通过迎风面的叶片的打开进行捕风,并且同时背风面的叶片与捕风器框架紧密贴合,解决了传统固定风塔的捕风量受风向影响大,捕风量不稳定的问题,具体结构简单,材料成本低,维护成本低的优点,具有高收益和高能源利用率。高能源利用率。高能源利用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全风向叶片止逆风塔捕风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风能利用
,尤其涉及一种全风向叶片止逆风塔捕风器。
技术介绍
[0002]传统固定风塔的通风量受风向影响大,捕风量不稳定。其传统多向风塔进风口多由旋转风斗组成,材料成本高,维护成本高,收益低,能源利用率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全风向叶片止逆风塔捕风器,以克服上述技术问题。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
[0005]一种全风向叶片止逆风塔捕风器,包括柱形底座、捕风器框架、出风管路、叶片开合部;
[0006]所述柱形底座的顶部与所述捕风器框架底部固定连接;
[0007]所述出风管路同轴设置于所述柱形底座内部;所述出风管路与所述柱形底座之间形成进风通道;
[0008]所述出风管路贯通所述捕风器框架的顶部,且与所述捕风器框架的顶部固定连接;
[0009]所述捕风器框架的侧壁面上周向均匀设置有若干叶片开合部;
[0010]所述叶片开合部包括若干叶片开合单元;
[0011]所述叶片开合单元包括叶片支撑框和叶片;
[0012]所述叶片与所述叶片支撑框转动连接,使得叶片能够在所述捕风器框架内部与所述叶片支撑框抵接或者分离;
[0013]所述进风通道与所述出风管路形成的出风通道之间设置有空气循环系统。
[0014]进一步的,所述叶片支撑框包括第一侧梁、第二侧梁、顶梁和底梁;所述第一侧梁、第二侧梁的顶部分别与所述顶梁的两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侧梁、第二侧梁的底部分别与所述底梁的两端固定连接;所述顶梁与所述捕风器框架顶部固定连接,所述底梁与所述捕风器框架底部固定连接。
[0015]进一步的,所述叶片顶部与所述顶梁转动连接,使得所述叶片能够在所述捕风器框架内部与所述底梁和第一侧梁、第二侧梁抵接或者分离。
[0016]进一步的,所述叶片与所述第一侧梁转动连接,使得所述叶片能够在所述捕风器框架内部与所述底梁、顶梁和第二侧梁抵接或者分离。
[0017]进一步的,所述叶片与所述叶片支撑框顶部通过铰链进行转动连接。
[0018]进一步的,所述叶片支撑框还包括支撑梁;所述支撑梁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侧梁和第二侧梁连接。
[0019]进一步的,所述捕风器框架的顶部和底部均设置为正多边形;所述叶片开合部的数量与正多边形的边数相等。
[0020]一种全风向叶片止逆风塔捕风器的捕风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21]S1:新鲜空气吹向捕风器,捕风器框架迎风面的叶片向所述捕风器框架内部打开,空气进入进风通道;
[0022]S2:非迎风面的叶片在所述捕风器框架内部与所捕风器框架抵接;
[0023]S3:进入进风通道的空气经由空气循环系统后,进入出风通道;
[0024]S4:空气经由出风通道,排出捕风器。
[0025]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全风向叶片止逆风塔捕风器,通过在捕风器框架周向设置若干个叶片开合部,使得在风向不同时均能通过迎风面的叶片的打开进行捕风,并且同时背风面的叶片与捕风器框架紧密贴合,解决了传统固定风塔的捕风量受风向影响大,捕风量不稳定的问题,具体结构简单,材料成本低,维护成本低的优点,具有高收益和高能源利用率。
附图说明
[002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7]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捕风器整体示意图;
[0028]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的叶片开合单元示意图;
[0029]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的捕风器剖视示意图;
[0030]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的实施例中的叶片迎风面与背风面示意图;
[0031]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的一个捕风器框架示意图;
[0032]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捕风器整体示意图;
[0033]图7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的叶片开合部整体示意图;
[0034]图8本专利技术的捕风器捕风方法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5]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6]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全风向叶片止逆风塔捕风器,如图1所示,
[0037]包括柱形底座1、捕风器框架2、出风管路3、叶片开合部;
[0038]所述柱形底座1的顶部与所述捕风器框架2底部固定连接;
[0039]所述出风管路3同轴设置于所述柱形底座1内部;所述出风管路3与所述柱形底座1之间形成进风通道10;
[0040]所述出风管路3贯通所述捕风器框架2的顶部,且与所述捕风器框架2的顶部固定连接;
[0041]所述捕风器框架2的侧壁面上周向均匀设置有若干叶片开合部;
[0042]所述叶片开合部包括若干叶片开合单元,
[0043]所述叶片开合单元包括叶片支撑框4和叶片5;
[0044]所述叶片5与所述叶片支撑框4转动连接,使得叶片5能够在所述捕风器框架2内部与所述叶片支撑框4抵接或者分离;
[0045]所述进风通道10与所述出风管路3形成的出风通道20之间设置有空气循环系统(图中未标示)。其中,空气循环系统为常规技术,这里不进行详细描述。
[0046]优选地,如图2所示;所述叶片支撑框4包括第一侧梁41、第二侧梁45、顶梁42和底梁43;所述第一侧梁41、第二侧梁45的顶部分别与所述顶梁42的两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侧梁41、第二侧梁45的底部分别与底梁43的两端固定连接;所述顶梁42与所述捕风器框架2顶部固定连接,所述底梁43与所述捕风器框架2底部固定连接。
[0047]优选地,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叶片5顶部与所述顶梁42转动连接,使得所述叶片5能够在所述捕风器框架2内部与所述底梁43和第一侧梁41、第二侧梁45抵接或者分离;
[0048]优选地,在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叶片5与所述第一侧梁41转动连接,使得所述叶片5能够在所述捕风器框架2内部与所述底梁43、顶梁42和第二侧梁44抵接或者分离。如图6所示;
[0049]具体的,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叶片开合部均包含了由上自下依次排列的4个叶片开合单元,如附图7所示;优选地,所述叶片5与所述叶片支撑框4顶部通过铰链进行转动连接。
[0050]优选地,所述叶片支撑框4还包括支撑梁44;所述支撑梁44的两端分别与第一侧梁、第二侧梁连接。
[0051]优选地,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全风向叶片止逆风塔捕风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柱形底座(1)、捕风器框架(2)、出风管路(3)、叶片开合部;所述柱形底座(1)的顶部与所述捕风器框架(2)底部固定连接;所述出风管路(3)同轴设置于所述柱形底座(1)内部;所述出风管路(3)与所述柱形底座(1)之间形成进风通道(10);所述出风管路(3)贯通所述捕风器框架(2)的顶部,且与所述捕风器框架(2)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捕风器框架(2)的侧壁面上周向均匀设置有若干叶片开合部;所述叶片开合部包括若干叶片开合单元;所述叶片开合单元包括叶片支撑框(4)和叶片(5);所述叶片(5)与所述叶片支撑框(4)转动连接,使得叶片(5)能够在所述捕风器框架(2)内部与所述叶片支撑框(4)抵接或者分离;所述进风通道(10)与所述出风管路(3)形成的出风通道(20)之间设置有空气循环系统。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全风向叶片止逆风塔捕风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叶片支撑框(4)包括第一侧梁(41)、第二侧梁(45)、顶梁(42)和底梁(43);所述第一侧梁(41)、第二侧梁(45)的顶部分别与所述顶梁(42)的两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侧梁(41)、第二侧梁(45)的底部分别与所述底梁(43)的两端固定连接;所述顶梁(42)与所述捕风器框架(2)顶部固定连接,所述底梁(43)与所述捕风器框架(2)底部固定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全风向叶片止逆风塔捕风器,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栗嘉祥,约翰,
申请(专利权)人:栗嘉祥,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