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缸盖底板冷却水套及发动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259514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07 09: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气缸盖底板冷却水套及发动机,气缸盖底板冷却水套布置在缸盖主体内,缸盖主体的侧部一体向上伸出有第一安装座,第一安装座内布置连通出水口的出水管路。缸盖主体通过上水套和下水套形成对缸盖顶面进行冷却的分层冷却水套结构,冷却水流向为由上水套的进水口进入,向下通过下水套,并经出水口流出,缸盖主体侧部集成一体结构的第一安装座,其内布置出水管路连通下水套,通过将缸盖的冷却结构设为由上向下布置,出水管路连接缸盖主体的出水口位置下移,并设置集成于缸盖主体上的第一安装座,可利用第一安装座的顶部形成对发动机部件的支撑结构,即提高了缸盖主体上零部件的集成度,又可对其顶部空间进行充分利用。分利用。分利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气缸盖底板冷却水套及发动机


[0001]本技术涉及发动机
,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气缸盖底板冷却水套及发动机。

技术介绍

[0002]发动机工作时,气缸盖需要承担较高的热负荷,因此,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具有双层冷却水套的发动机气缸盖,对燃烧室与排气道进行冷却。
[0003]如图1所示现有技术气缸盖内冷却水套布置图,冷却水流路为由下水套2`至上水套4`的down

top冷却水套结构,冷却水套的进水先进入下水套2`,流经火花塞位置后,进入上水套4`,并经上水套4`的排水口流出,进入气缸盖的一侧设置出水管1`,出水管1`通过螺栓固定在气缸盖3`上,并与上水套4`连通。出水管1` 的布置结构需要经发动机顶部布置冷却水路,占用较多气缸盖顶部空间,特别对于大型发动机结构,气缸盖上布置零件多,空间有限,影响了气缸盖不同结构之间的空间布局。
[0004]因此,如何优化气缸盖的出水结构,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气缸盖底板冷却水套,以优化气缸盖的出水结构;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发动机。
[0006]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7]一种气缸盖底板冷却水套,冷却水套布置于缸盖主体,所述冷却水套包括分层布置的上水套和下水套,所述缸盖主体的顶部设置连通所述上水套的进水口,所述缸盖主体的侧部布置连通所述下水套的出水口;
[0008]所述缸盖主体的侧部一体向上伸出有第一安装座,所述第一安装座内布置连通所述出水口的出水管路。
[0009]优选地,在上述气缸盖底板冷却水套中,所述第一安装座布置于所述缸盖主体的排气侧,所述第一安装座的顶部布置支撑排气凸轮轴的排气凸轮轴安装座。
[0010]优选地,在上述气缸盖底板冷却水套中,所述第一安装座的下部预置有安装所述缸盖主体的排气管的第一避让区。
[0011]优选地,在上述气缸盖底板冷却水套中,所述缸盖主体的进气侧布置第二安装座,所述第二安装座的顶部布置支撑进气凸轮轴的进气凸轮轴安装座。
[0012]优选地,在上述气缸盖底板冷却水套中,所述第二安装座的下部预置有安装所述缸盖主体的进气管的第二避让区。
[0013]优选地,在上述气缸盖底板冷却水套中,所述出水管路靠近所述出水口位置设置冷却水容积变大的第一缓冲区,所述出水管路的出水端布置于所述第一安装座的侧面。
[0014]优选地,在上述气缸盖底板冷却水套中,所述出水管路的末端设置容置冷却水的第二缓冲区,所述出水管路还设置连通所述第一缓冲区和所述第二缓冲区的窄口过渡区。
[0015]优选地,在上述气缸盖底板冷却水套中,所述缸盖主体的进排鼻梁区设置火花塞,所述冷却水套的中部设有分隔所述上水套和所述下水套的水套隔板,所述水套隔板的中部布置供所述火花塞通过的火花塞通过孔。
[0016]优选地,在上述气缸盖底板冷却水套中,所述火花塞通过孔与所述火花塞的外周之间围成不同流通面积的多个水冷通道,每个水冷通道由所述火花塞通过孔的内壁伸出的隔板凸起围成。
[0017]一种发动机,其缸盖内设置控制进气门的进气凸轮轴组件,和控制排气门开闭的排气凸轮轴组件,所述缸盖顶部布置支撑所述进气凸轮轴组件的进气凸轮轴安装座和支撑所述排气凸轮轴组件的排气凸轮轴安装座,所述缸盖内设有的冷却水套具有如上任意一项所述的气缸盖底板冷却水套结构。
[0018]本技术提供的气缸盖底板冷却水套,冷却水套布置于缸盖主体,冷却水套包括分层布置的上水套和下水套,缸盖主体的顶部设置连通上水套的进水口,缸盖主体的侧部布置出水口;缸盖主体的侧部一体向上伸出有第一安装座,第一安装座内布置连通出水口的出水管路。缸盖主体通过上水套和下水套形成对缸盖顶面进行冷却的分层冷却水套结构,冷却水流向为由上水套的进水口进入,向下通过下水套,并经出水口流出,缸盖主体侧部集成一体结构的第一安装座,其内布置出水管路连通下水套,通过将缸盖的冷却结构设为由上向下布置,出水管路连接缸盖主体的出水口位置下移,并设置集成于缸盖主体上的第一安装座,可利用第一安装座的顶部形成对发动机部件的支撑结构,即提高了缸盖主体上零部件的集成度,又可对其顶部空间进行充分利用。
附图说明
[00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0]图1为现有技术气缸盖内冷却水套布置图;
[0021]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气缸盖底板冷却水套的结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气缸盖底板冷却水套,优化了气缸盖的出水结构;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发动机。
[0023]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4]如图2所示,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气缸盖底板冷却水套的结构剖视图。
[0025]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气缸盖底板冷却水套,冷却水套位于缸盖主体3内部,缸盖主体3由冷却水套通过的冷却水冷却,冷却水套包括分层布置的上水套4和下水套2,缸盖主体3的顶部设置连通上水套4的进水口,缸盖主体3的侧部布置出水口21;缸盖主体3的侧部一
体向上伸出有第一安装座31,第一安装座31内布置连通出水口的出水管路1。缸盖主体3通过上水套4和下水套2形成对缸盖顶面进行冷却的分层冷却水套结构,冷却水流向为由上水套4的进水口进入,向下通过下水套2,并经出水口21流出,缸盖主体3侧部集成一体结构的第一安装座31,其内布置出水管路1连通下水套2,通过将缸盖的冷却结构设为由上向下布置,出水管路1连接缸盖主体3的出水口位置下移,并设置集成于缸盖主体3上的第一安装座31,可利用第一安装座31的顶部形成对发动机部件的支撑结构,即提高了缸盖主体3上零部件的集成度,又可对其顶部空间进行充分利用。
[0026]在本案一具体实施例中,第一安装座31布置于缸盖主体3的排气侧,第一安装座31的顶部布置支撑排气凸轮轴的排气凸轮轴安装座33。第一安装座31的下部预置有安装缸盖主体3的排气管的第一避让区310。
[0027]缸盖主体3的进气侧布置第二安装座32,第二安装座32的顶部布置支撑进气凸轮轴的进气凸轮轴安装座34。第二安装座32的下部预置有安装缸盖主体3的进气管的第二避让区320。
[0028]为进一步提高缸盖结构的集成度,在缸盖主体3的进气侧布置第二安装座32,第一安装座31的顶部设置排气凸轮轴安装座3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气缸盖底板冷却水套,其特征在于,冷却水套布置于缸盖主体,所述冷却水套包括分层布置的上水套和下水套,所述缸盖主体的顶部设置连通所述上水套的进水口,所述缸盖主体的侧部布置连通所述下水套的出水口;所述缸盖主体的侧部一体向上伸出有第一安装座,所述第一安装座内布置连通所述出水口的出水管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缸盖底板冷却水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座布置于所述缸盖主体的排气侧,所述第一安装座的顶部布置支撑排气凸轮轴的排气凸轮轴安装座。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缸盖底板冷却水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座的下部预置有安装所述缸盖主体的排气管的第一避让区。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缸盖底板冷却水套,其特征在于,所述缸盖主体的进气侧布置第二安装座,所述第二安装座的顶部布置支撑进气凸轮轴的进气凸轮轴安装座。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气缸盖底板冷却水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安装座的下部预置有安装所述缸盖主体的进气管的第二避让区。6.根据权利要求1

5任一项所述的气缸盖底板冷却水套,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水管路靠近所述出水口位置设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斌闫珊珊谷雨王立冬
申请(专利权)人: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