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装置和服务器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254059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07 09:48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散热装置和服务器,涉及散热装置的技术领域。散热装置包括流量调节组件,流量调节组件包括热膨胀结构和调节结构。热膨胀结构与第二制冷剂管路的管壁相连,且热膨胀结构与第二制冷剂管路的管壁之间形成容纳腔。调节结构包括固定部和活动部,固定部与第二制冷剂管路的管壁固定连接,活动部与固定部活动连接。活动部用于:配合热膨胀结构的形状变化,改变活动部在第二制冷剂管路内的位置,以调节第二制冷剂管路内的制冷剂的流量。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流量调节组件能够根据服务器的发热元件向外散发的热量,调节第二制冷剂管路内的制冷剂的流量,提高散热装置的散热性能,简化了散热装置的结构,降低了散热装置的成本。装置的成本。装置的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散热装置和服务器


[0001]本申请涉及散热装置的
,尤其涉及一种散热装置和服务器。

技术介绍

[0002]散热装置通常包括散热器,散热器可以与服务器内的发热元件换热。
[0003]相关技术中,散热器的散热能力不能够跟随发热元件向外散发的热量的变化而变化,影响了散热装置的散热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散热装置和服务器,使得散热器的散热能力能够跟随发热元件向外散发的热量的变化而变化,提高散热装置的散热性能。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方面,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散热装置。散热装置包括散热器、第一制冷剂管路、第二制冷剂管路以及流量调节组件。散热器具有散热器入口和散热器出口。第一制冷剂管路与散热器入口连通,第二制冷剂管路与散热器出口连通。第二制冷剂管路的管壁上开设有通孔。流量调节组件包括热膨胀结构和调节结构。其中,热膨胀结构与第二制冷剂管路的管壁相连,且热膨胀结构与第二制冷剂管路的管壁之间形成容纳腔,热膨胀结构能够随着制冷剂的温度变化而膨胀或收缩,以改变容纳腔的大小。容纳腔通过通孔与第二制冷剂管路连通。调节结构包括固定部和活动部,固定部与第二制冷剂管路的管壁固定连接,活动部与固定部活动连接,活动部能够在容纳腔和第二制冷剂管路内运动。活动部用于:配合热膨胀结构的形状变化,改变活动部在第二制冷剂管路内的位置,以调节第二制冷剂管路内的制冷剂的流量。
[0007]本申请的实施例设置流量调节组件包括热膨胀结构和调节结构,热膨胀结构能够感知第二制冷剂管路内的制冷剂温度的变化,并根据第二制冷剂管路内的制冷剂温度的变化膨胀或收缩,以调节容纳腔的大小。调节结构的活动部能够配合热膨胀结构的形状变化,改变活动部在第二制冷剂管路内的位置,从而能够调节第二制冷剂管路内的制冷剂的流量,也即是能够调节散热器的散热能力。
[0008]可以理解地,在第二制冷剂管路内的制冷剂的温度降低时,发热元件向外散发的热量减少,容纳腔减小,活动部能够减小第二制冷剂管路内的制冷剂的流量,以减小散热器的散热能力,减少冷量的浪费,使得制冷剂能够更多地流入到与其它发热元件换热的散热器内;在第二制冷剂管路内的制冷剂的温度升高时,发热元件向外散发的热量增大,容纳腔增大,活动部能够增大第二制冷剂管路内的制冷剂的流量,以增大散热器的散热能力,满足发热元件的散热需求。
[0009]也即是,本申请的实施例设置流量调节组件包括热膨胀结构和调节结构,使得第二制冷剂管路内的制冷剂的流量能够跟随第二制冷剂管路内的制冷剂的温度动态调节,一方面减少冷量的浪费,另一方面使得散热装置能够满足不同发热元件的散热需求,从而提
高散热装置的散热性能。并且,无需设置电气装置,简化了散热装置的结构,降低了检测装置的成本。
[0010]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制冷剂管路的管壁包括第一部分管壁,通孔开设在第一部分管壁上,热膨胀结构与第一部分管壁之间形成容纳腔。第一部分管壁形成通孔的第一边缘,固定部与第一边缘相连。活动部与固定部转动连接,且活动部用于环绕第一轴线转动,第一轴线的延伸方向与第二制冷剂管路的延伸方向相交。活动部远离固定部的一个端部与热膨胀结构抵接。活动部用于:配合热膨胀结构的形状变化,改变活动部远离固定部的一个端部与热膨胀结构的抵接位置,以改变活动部在第二制冷剂管路内的位置。设置第一部分管壁形成通孔的第一边缘,固定部与第一边缘相连,活动部与固定部转动连接,使得活动部能够穿过通孔且环绕第一轴线转动,从而起到调节第二制冷剂管路内的制冷剂流量的作用。并且,设置活动部与固定部转动连接,使得活动部能够配合热膨胀结构的形状变化发生转动,调节第二制冷剂管路内的制冷剂流量,也即是使得第二制冷剂管路内的制冷剂的流量能够跟随第二制冷剂管路内的制冷剂的温度动态调节,结构简单,在提高散热装置的散热性能的基础上,降低了散热装置的成本。
[0011]在一些实施例中,活动部包括连接部、第一延伸部以及第二延伸部。连接部与固定部转动连接,连接部用于环绕第一轴线转动。第一延伸部位于容纳腔内。第一延伸部的一端与连接部相连,第一延伸部远离连接部的端部能够与热膨胀结构抵接。第二延伸部位于第二制冷剂管路内,且第二延伸部的一端与连接部相连。如此设置,一方面,使得第一延伸部能够与热膨胀结构配合,从而对第二延伸部起到限位的作用;另一方面,使得热膨胀结构在收缩时能够对第一延伸部施加作用力,从而使得第一延伸部能够带动第二延伸部转动,以改变第二延伸部在第二制冷剂管路内的位置,起到调节第二制冷剂管路内的制冷剂流量的作用。设置活动部包括连接部、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无需复杂的机械结构,即可实现制冷剂流量随制冷剂温度变化的自调节,在提高散热装置的散热性能的基础上,降低了散热装置的成本。
[0012]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延伸部远离连接部一侧的端面为第一曲面,第一曲面向远离连接部的方向弯曲。如此设置,能够减小第一延伸部远离连接部的端面与热膨胀结构之间的摩擦力,降低第一延伸部与热膨胀结构之间卡接、造成第二延伸部无法在第二制冷剂管路内运动的风险,提高了散热装置的可靠性。
[0013]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延伸部与第二延伸部之间形成第一夹角,第一夹角为锐角或直角,且第一夹角的开口的朝向与第二制冷剂管路内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基本相同。如此设置,使得第二制冷剂管路内的制冷剂能够对第二延伸部施加向靠近通孔方向转动的流动力。这样一来,在制冷剂的温度升高时,配合热膨胀结构的变形,第二延伸部就能够在流动力的作用下,向靠近通孔的方向转动,从而减小对制冷剂造成的阻挡,增大第二制冷剂管路内的制冷剂的流量,提高散热器的散热能力。
[0014]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延伸部为板状结构。如此设置,能够提高第二延伸部对于第二制冷剂管路内的制冷剂的阻挡效果,从而提高第二延伸部对于第二制冷剂管路内的制冷剂的限流效果。
[0015]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延伸部为板状结构或柱状结构。如此设置,能够提高散热装置的灵活性,满足不同的使用需求。
[0016]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部分管壁包括限位部,限位部与第一边缘相对设置。在第二制冷剂管路内的制冷剂的温度升高时,容纳腔增大,活动部沿第一方向转动,第一延伸部远离连接部的端部向远离限位部的方向运动,第二延伸部远离连接部的端部向靠近限位部的方向运动。在第二制冷剂管路内的制冷剂的温度降低时,容纳腔减小,活动部沿第二方向转动,第一延伸部远离连接部的端部向靠近限位部的方向运动,第二延伸部远离连接部的端部向远离限位部的方向运动。其中,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反。如此设置,使得活动部能够沿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转动,从而能够实现根据第二制冷剂管路内的制冷剂的温度,自动调节第二制冷剂管路内的制冷剂的流量,无需设置电气装置,简化了散热装置的结构,降低了散热装置的成本。
[0017]在一些实施例中,沿第二制冷剂管路的延伸方向,第一边缘与限位部之间的最大距离为第一距离。第一距离小于第一延伸部的长度。和/或,第一距离小于第二延伸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散热器,具有散热器入口和散热器出口;第一制冷剂管路和第二制冷剂管路,所述第一制冷剂管路与所述散热器入口连通,所述第二制冷剂管路与所述散热器出口连通;所述第二制冷剂管路的管壁上开设有通孔;以及,流量调节组件,包括热膨胀结构和调节结构;其中,所述热膨胀结构与所述第二制冷剂管路的管壁相连,且所述热膨胀结构与所述第二制冷剂管路的管壁之间形成容纳腔,所述热膨胀结构能够随着制冷剂的温度变化而膨胀或收缩,以改变所述容纳腔的大小;所述容纳腔通过所述通孔与所述第二制冷剂管路连通;所述调节结构包括固定部和活动部,所述固定部与所述第二制冷剂管路的管壁固定连接,所述活动部与所述固定部活动连接,所述活动部能够在所述容纳腔和所述第二制冷剂管路内运动;所述活动部用于:配合所述热膨胀结构的形状变化,改变所述活动部在所述第二制冷剂管路内的位置,以调节所述第二制冷剂管路内的制冷剂的流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制冷剂管路的管壁包括第一部分管壁,所述通孔开设在所述第一部分管壁上,所述热膨胀结构与所述第一部分管壁之间形成所述容纳腔;所述第一部分管壁形成所述通孔的第一边缘,所述固定部与所述第一边缘相连;所述活动部与所述固定部转动连接,且所述活动部用于环绕第一轴线转动,所述第一轴线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制冷剂管路的延伸方向相交;所述活动部远离所述固定部的一个端部与所述热膨胀结构抵接;所述活动部用于:配合所述热膨胀结构的形状变化,改变所述活动部远离所述固定部的一个端部与所述热膨胀结构的抵接位置,以改变所述活动部在所述第二制冷剂管路内的位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部包括:连接部,与所述固定部转动连接,所述连接部用于环绕所述第一轴线转动;第一延伸部,位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第一延伸部的一端与所述连接部相连,所述第一延伸部远离所述连接部的端部能够与所述热膨胀结构抵接;以及,第二延伸部,位于所述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贵军龙行云
申请(专利权)人:超聚变数字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