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机器人用充电桩的内置回弹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252872 阅读:5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07 09: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机器人用充电桩的内置回弹装置,包括若干个回弹件,所述充电桩的充电区域设有电极片,电极片的背面设有背板,所述回弹件设于电极片和背板之间回弹件的一端为设于电极片上的固定部,另外一端为活动部,回弹件的固定部与活动部通过弹性连接件连接;当机器人与电极片接触时,电极片朝向背板方向移动,使活动部抵在背板上并沿背板移动。当机器人与电极片接触时,电极片朝向背板方向移动,使活动部抵在背板上并沿背板移动,当机器人脱离电极片时,弹性件回弹带动活动部向中心聚拢并推动固定部向外移动,在弹性件的弹性力做功下,使固定部和活动部之间的联动同步,确保充电桩的电极片能够同时顺利回弹。确保充电桩的电极片能够同时顺利回弹。确保充电桩的电极片能够同时顺利回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机器人用充电桩的内置回弹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到机器人
,特别涉及到一种机器人用充电桩的内置回弹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智能机器人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智能机器人通常以电能作为能源基础,因此在电能消耗后需及时对智能机器人进行充电。
[0003]为了方便对其充电,机器人本体一般配置有充电桩,充电桩上设置有充电端口,该充电端口能够与机器人本体上的端口配合,从而实现电连接。现有技术中,充电桩一般预先 放置于待安装区内,待安装区可以为房间内的某一固定位置,其周围一定范围内需要没有 任何遮挡。当机器人本体的电能不足时,机器人本体可以回到充电桩的位置进行充电。
[0004]问题在于,在实际应用中,当机器人需充电时会将充电桩的电极片向内推压,此时电极片内会连接复位弹簧,电极片推压复位弹簧,复位弹簧呈压缩状态,当机器人脱离与电极片的接触时,单一的复位弹簧或两侧的复位弹簧因形变或长期处于超负荷压力状态下等原因存在一定的无法完全复位的机率,一部分电极片或者电极片全身无法弹出充电桩的框架。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解决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机器人用充电桩的内置回弹装置确保充电桩的电极片能够顺利回弹。
[0006]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7]一种机器人用充电桩的内置回弹装置,包括若干个回弹件,所述充电桩的充电区域设有电极片,电极片的背面设有背板,所述回弹件设于电极片和背板之间;回弹件的一端为设于电极片上的固定部,另外一端为活动部,回弹件的固定部与活动部通过弹性连接件连接;当机器人与电极片接触时,电极片朝向背板方向移动,使活动部抵在背板上并沿背板移动。
[0008]作为优选的,当机器人脱离电极片时,弹性件回弹带动活动部向中心聚拢并推动电极片向外移动。
[0009]作为优选的,所述活动部包括连接桥和滚轮,连接桥的一端连接滚轮,另一端套接固定部,能够沿固定部转动。
[0010]作为优选的,所述弹性连接件为扭簧,扭簧的一端连接电极片,另外一端缠绕固定部后与连接桥连接。
[0011]作为优选的,所述固定部为设于电极片上的固定杆。
[0012]作为优选的,所述连接桥的两侧设有向上延伸的挡板,挡板与连接桥的连接处设有凹槽,所述扭簧固定在凹槽内。
[0013]作为优选的,所述充电桩上还设有限位件,所述电极片上开设有与限位件相对应
的限位槽,所述限位件设置在限位槽内。
[0014]所述限位件为垂直设置的限位杆,所述限位槽为在电极片上开设的U形槽,限位杆设置在U形槽内。
[0015]作为优选的,所述充电桩的内侧设有内框架,所述电极片和回弹件均设于内框架内,内框架的两侧为限制活动部向两侧扩展的限位壁。
[0016]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0017]通过设置弹性连接件连接固定部和活动部,当机器人与电极片接触时,电极片朝向背板方向移动,使活动部抵在背板上并沿背板移动,当机器人脱离电极片时,弹性件回弹带动活动部向中心聚拢并推动电极片向外移动,在弹性件的弹性力做功下,使固定部和活动部之间的联动同步,确保充电桩的电极片能够同时顺利回弹。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实施例1中机器人用充电桩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实施例1中机器人用充电桩的内框架处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3为实施例1中机器人用充电桩的内置回弹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4为图3的a处放大图。
[0022]上述附图标记:1、充电桩;2、内框架;3、电极片;4、回弹件;401、固定杆;402、扭簧;403、连接桥;404、滚轮;5、U形槽;6、限位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但这些具体实施方案不以任何方式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0024]实施例1
[0025]如图1

3所示,一种机器人用充电桩的内置回弹装置,包括四个回弹件4,回弹件4设于安装在充电桩1的内框架2内且垂直分布的两片电极片3上,电极片3伸出充电桩1的内框架2的部分为弧面,主要用于与机器人充电口的接触,电极片的背面设有背板(图中未示出),回弹件4设于电极片3和背板之间,电极片3的另一部分设置在充电桩1的内框架2的内部,该部分上设有通孔,回弹件4的一端为设于电极片3上的固定部,固定部穿插在通孔内使回弹件4固定在电极片3上,另外一端为活动部,上下两片电极片3的同一侧上所设置的两个回弹件4的固定部与活动部通过弹性连接件连接,当机器人与电极片3接触时,电极片朝向背板方向移动,使活动部抵在背板上并沿背板移动,当机器人与电极片3脱离接触时,弹性件回弹带动活动部向中心聚拢,活动部通过连接件间接推动固定部从而带动电极片整体向外移动。
[0026]上述方案所能实现的有益效果为:
[0027]通过设置弹性连接件连接固定部和活动部,当机器人与电极片3接触时,固定部向内移动通过弹性连接件带动活动部向两侧伸展,当机器人脱离电极片3时,弹性件回弹带动活动部向中心聚拢并推动固定部向外移动,在弹性件的弹性力做功下,使固定部和活动部之间的联动同步,确保充电桩1的电极片3能够同时顺利回弹。
[0028]在本实施例中,固定部为穿设于电极片3上的通孔的固定杆401,两组固定杆401镜
像设于电极片3的两侧,同样两组活动部对称设置在电极片3的两侧,每组活动部包括两个连接桥403和两个滚轮404,连接桥403的一端套设滚轮404,另一端套接固定杆401,每组对称的回弹件4呈八字形设置,弹性连接件为扭簧402,扭簧402的一端连接电极片3,另外一端缠绕固定杆401后固定在连接桥403上, 连接桥403的两侧设有向上延伸的挡板,挡板与连接桥403的连接处设有凹槽,扭簧402固定在凹槽内。
[0029]在本实施例中,能够实现电极片3顺利回弹是利用扭簧402的弹性力做功,扭簧402长度并不长,机器人通过挤压电极片3,将电极片3向内推压,固定杆401虽固定在电极片3上但发生了相对向内的位移,同时推动滚轮404至背板上,滚轮404无法继续向内位移,便开始沿背板滑动,滑动的同时带动连接桥403以固定杆401为轴心进行旋转位移进而拉扯扭簧402,直至滚轮404到内框架2内的两侧为限制滚轮404向两侧扩展的限位壁时停止,此时电极片3露出内框架2的部分减少,在内框架2的部分增多。而当机器人离开电极片3时,扭簧402开始回缩做功,带动连接桥403向中心位置水平位移,连接桥403向中心水平位移则带动滚轮404向中心位置滑动,在固定杆401、扭簧402、连接桥403和滚轮404的联动作用下,将电极片3推出内框架2。
[0030]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内框架2上还设有限位件,所述电极片3上开设有与限位件相对应的限位槽,所述限位件设置在限位槽内,具体来说,限位件为垂直贯穿内框架2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机器人用充电桩的内置回弹装置,包括若干个回弹件,所述充电桩的充电区域设有电极片,电极片的背面设有背板,所述回弹件设于电极片和背板之间;其特征在于,回弹件的一端为设于电极片上的固定部,另外一端为活动部,回弹件的固定部与活动部通过弹性连接件连接;当机器人与电极片接触时,电极片朝向背板方向移动,使活动部抵在背板上并沿背板移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机器人用充电桩的内置回弹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机器人脱离电极片时,弹性件回弹带动活动部向中心聚拢并推动电极片向外移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机器人用充电桩的内置回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部包括连接桥和滚轮,连接桥的一端连接滚轮,另一端套接固定部,能够沿固定部转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机器人用充电桩的内置回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连接件为扭簧,扭簧的一端连接电极片,另外一端缠绕固定部后与连接桥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金波匡滔周剑
申请(专利权)人:长沙万为机器人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