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悬浮式观光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6246992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07 09: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悬浮式观光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观光平台和悬浮式观光隧道,所述观光平台底部通过钢桁架固定在混凝土浮箱式承台上,观光平台周向连接有若干悬浮式观光隧道,所述悬浮式观光隧道包括与观光平台连接的隧道节段连接段Ⅰ和与岸边连接的隧道节段连接段Ⅱ,以及位于隧道节段连接段Ⅰ和隧道节段连接段Ⅱ之间的水下悬浮观光隧道段。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形式简单,易于施工及后期维护,能满足游客不携带潜水装备就可进行水下观光的需求。客不携带潜水装备就可进行水下观光的需求。客不携带潜水装备就可进行水下观光的需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悬浮式观光系统


[0001]本技术属于旅游工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悬浮式观光系统。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美好生活需求也日益广泛,休闲与旅游已日益成为人们的日常需求。每逢节假日及旅游旺季,各公园及景区人流更是达到高峰,因此,公园及景区的建设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及广大市民的重视。目前,大型公园及景区的休闲旅游度假水上项目主要以水上乐园、快艇、划船等为主,水下项目则需要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携带专业的设备进行下潜体验,一些特殊人群如老人、小孩、残疾人等无法亲临水下体验。
[0003]在湖泊、海洋等深水景区为了游客能更好欣赏景色,会选择在景区湖中修建观景平台,而现有的观景平台基本都是采用桩基的方式将其固定于湖床上,通往观景平台的人行道也大多是传统景观栈桥。传统景观桥功能相对比较单一,且修建时会破坏修建地的自然景观,同时仅水上环境景观对游客缺乏吸引力。因此,在最大限度减少对建造地点自然景观的影响、尽可能保护部分水域的风景名胜的前提下,有必要设计出一种既能让游客近距离欣赏水底景观和海洋生物又能保证游客生命安全的旅游设施,以增强游客体验感与新鲜感。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技术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5]一种悬浮式观光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观光平台和悬浮式观光隧道,所述观光平台底部通过钢桁架固定在混凝土浮箱式承台上,观光平台周向连接有若干悬浮式观光隧道,所述悬浮式观光隧道包括与观光平台连接的隧道节段连接段Ⅰ和与岸边连接的隧道节段连接段Ⅱ,以及位于隧道节段连接段Ⅰ和隧道节段连接段Ⅱ之间的水下悬浮观光隧道段。
[0006]所述混凝土浮箱式承台底部设有若干根斜向悬链线锚索和竖向张力腿锚索,锚索通过锚固基础锚固于湖床上。
[0007]所述悬浮式观光隧道通体为圆柱型,其通过多根斜向悬链线锚索、竖向张力腿锚索及锚固基础与湖底基础相连。
[0008]所述钢桁架包括固定设置在混凝土浮箱式承台上方的下部横梁,和固定设置在观光平台底部的上部横梁,所述上部横梁和下部横梁相对平行设置,上部横梁和下部横梁之间设有若干竖向支撑立柱和斜撑构件,用于连接加固支撑。
[0009]所述观光平台整体外形为圆形,通体为钢筋混凝土现浇结构,平台底面设置部分透明钢化玻璃。
[0010]所述观光平台外围设有防护栏杆,平台通过水下悬浮观光隧道通往岸边,该观光平台既可作为水面观光使用,也可作为演出平台使用,在演出时间段允许游客近距离围观。
[0011]所述悬浮式观光隧道从外至内依次包括隧道保护外壳、用于支撑的隧道框架、中间层橡胶支座、供观光的透明钢化玻璃层,悬浮式观光隧道内部设有人行平台,位于隧道节段连接段Ⅰ和隧道节段连接段Ⅱ内的人行平台为楼梯或斜坡结构,供人上下进出位于水下的观光隧道段。
[0012]所述隧道保护外壳的材料选用高透明度玻璃纤维复合材料,其固定在隧道框架上,所述的隧道框架的结构材料使用钢管混凝土,能够使隧道结构更加坚固。
[0013]所述中间层橡胶支座将隧道框架与内层透明钢化玻璃层连接成一个整体,同时橡胶支座也起到了很好的缓冲作用。
[0014]所述内层透明钢化玻璃层内设有人行平台、照明系统、通风换气装置等,所述照明系统及通风换气装置的管线均置于人行平台下方,照明系统及通风换气装置采用现有技术中可购买的产品安装使用即可。
[0015]本技术具有如下优点:
[0016]1.悬浮式观光系统的修建对当地自然环境影响微著,不会破坏建造地点的自然景观;
[0017]2.悬浮式观光系统结构形式简单,易于施工及后期维护,且解决了传统人行景观栈桥的功能单一;
[0018]3.可用于湖泊、海洋等深水景区,上述系统具有观景平台休闲性的功能,同时为人们提供休闲旅游的亲水场所;
[0019]4.满足老弱病残等特殊群体水下观光的需求,能满足游客不携带潜水装备就可进行水下观光的需求,为景区带来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0020]图1本技术悬浮式观光系统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1]图2为观光隧道的剖面图;
[0022]图中:1.斜向悬链线锚索;2.竖向张力腿锚索;3.混凝土浮箱式承台;4. 钢桁架;401.下部横梁;402.支撑立柱;403.斜撑构件;404.上部横梁;5.观光平台;6.悬浮式观光隧道;601.隧道节段连接段Ⅰ;602.隧道节段连接段Ⅱ; 603.隧道保护外壳;604.隧道框架;605.钢化玻璃层;606.人行平台;607.管线。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如图1

2所示,一种悬浮式观光系统,包括观光平台5和悬浮式观光隧道 6,观光平台底部通过钢桁架4固定在混凝土浮箱式承台3上,观光平台周向连接有若干悬浮式观光隧道6,悬浮式观光隧道6包括与观光平台连接的隧道节段连接段Ⅰ601和与岸边连接的隧道节段连接段Ⅱ602,以及位于隧道节段连接段Ⅰ601和隧道节段连接段Ⅱ602之间的水下悬浮观光隧道段。
[0024]混凝土浮箱式承台3底部设有若干根斜向悬链线锚索1和竖向张力腿锚索 2,锚索通过锚固基础锚固于湖床上。
[0025]悬浮式观光隧道6通体为圆柱型,其通过多根斜向悬链线锚索、竖向张力腿锚索及锚固基础与湖底基础相连。
[0026]钢桁架4包括固定设置在混凝土浮箱式承台3上方的下部横梁404,和固定设置在观光平台底部的上部横梁401,所述上部横梁401和下部横梁404相对平行设置,上部横梁401和下部横梁404之间设有竖向支撑立柱402和斜撑构件 403。
[0027]观光平台5整体外形为圆形,通体为钢筋混凝土现浇结构,平台底面设置部分透明钢化玻璃。
[0028]观光平台5外围设有防护栏杆,平台通过水下悬浮观光隧道通往岸边,该观光平台既可作为水面观光使用,也可作为演出平台使用,在演出时间段允许游客近距离围观。
[0029]悬浮式观光隧道6从外至内依次包括隧道保护外壳603、用于支撑的隧道框架604、中间层橡胶支座、供观光的透明钢化玻璃层605,悬浮式观光隧道6内部设有人行道,位于隧道节段连接段Ⅰ601和隧道节段连接段Ⅱ602内的人行道为楼梯或斜坡结构,供人上下进出水下的观光隧道段。
[0030]隧道保护外壳603的材料选用高透明度玻璃纤维复合材料,其固定在隧道框架604上,所述的隧道框架的结构材料使用钢管混凝土,能够使隧道结构更加坚固。
[0031]中间层橡胶支座将隧道框架与内层透明钢化玻璃层连接成一个整体,同时橡胶支座也起到了很好的缓冲作用。
[0032]内层透明钢化玻璃层内设有人行平台606、照明系统、通风换气装置等,照明系统及通风换气装置的管线607均置于人行平台下方。
[0033]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限于上述的实施例,显然,本领域的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悬浮式观光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观光平台和悬浮式观光隧道,所述观光平台底部通过钢桁架固定在混凝土浮箱式承台上,观光平台周向连接有若干悬浮式观光隧道,所述悬浮式观光隧道包括与观光平台连接的隧道节段连接段Ⅰ和与岸边连接的隧道节段连接段Ⅱ,以及位于隧道节段连接段Ⅰ和隧道节段连接段Ⅱ之间的水下悬浮观光隧道段。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悬浮式观光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浮箱式承台底部设有若干根斜向悬链线锚索和竖向张力腿锚索,锚索通过锚固基础锚固于湖床上。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悬浮式观光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悬浮式观光隧道通体为圆柱型,其通过多根斜向悬链线锚索、竖向张力腿锚索及锚固基础与湖底基础相连。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悬浮式观光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钢桁架包括固定设置在混凝土浮箱式承台上方的下部横梁,和固定设置在观光平台底部的上部横梁,所述上部横梁和下部横梁相对平行设置,上部横梁和下部横梁之间设有若干竖向支撑立柱和斜撑构件。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悬浮式观光系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耀东李文涛唐皓饶彬彬孔建
申请(专利权)人:湖北工业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