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适用于振膜扬声技术,骨导传声技术和开放外耳道的发声装置制造技术,提供了一种开放式耳机,包括耳前部、耳后部和发声装置。耳前部包括连接部,连接部由可弯折定型的材料构成;耳后部与连接部连接;发声装置至少一部分安装在耳前部上;其中,发声装置、耳前部、耳后部相互配合对耳郭形成夹持以使耳机佩戴在人耳上,至少部分发声装置置于耳甲腔中并与外耳道具有一定间隙。通过引入可直接探入屏上切迹和/或屏间切迹的定向发声装置,包括骨传导换能装置和/或定向输出的振膜扬声装置,使得耳机远离外耳道,在不接触或者极少部分接触外耳道前下壁和后上壁的条件下,依然可将声波的机械振荡导入内耳形成听觉。波的机械振荡导入内耳形成听觉。波的机械振荡导入内耳形成听觉。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开放式耳机
[0001]本技术属于振膜扬声技术,骨导传声技术和开放外耳道的发声装置制造技术,尤其涉及一种开放式耳机。
技术介绍
[0002]传统耳机,包括入耳式,半入耳式和头戴式耳机制造技术使用振膜或与其附属装置结合,比如衔铁与振膜的结合作为发声装置。发声装置的前端趋近外耳门至接触外耳道壁布置。声波的机械振荡在耳郭软骨,外耳道软骨,骨性外耳道以及发声装置的前端外壳共同形成的腔室内传播和充分混合,由鼓膜接收并循听小骨,以纵波横波和表面波的音频机械振荡,进入内耳并激发听觉。由外耳道前端接触。人耳软骨和外耳道软骨所形成的闭合腔体,可以有效的防止,有用声波信号的泄漏,但同时也隔绝了人耳对周遭,环境的听觉感知,并且鼓膜所接收到的。机械振荡并非由,耳光软骨接收,由外耳道充分汇聚进入,而是在一个相对闭合的腔体环境中反复振荡。触发听觉,由于发声装置的前端与外耳道前下壁和后上壁部分乃至充分接触以致外耳道软骨受力形变,故而鼓膜,尤其是其靠近外耳门的上缘,持续处于受力变形的受迫震荡之中,在使用者长期佩戴耳机时,更容易造成听觉疲劳以致鼓膜受损。现有技术中的开放式耳机,发声装置的前端虽然使得上述的腔体得到部分的开放,但是其发声装置前端外壳依然与外耳道后上壁发生较为显著的接触干涉,长期使用过程中,并未从本质上改变鼓膜非自然受迫振荡以致提高了人耳听觉系统受损的可能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开放式耳机,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耳机存在不适于长时间佩戴的问题。
[0004]一种开放式耳机,包括:
[0005]耳前部,所述耳前部包括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由可弯折定型的材料构成;
[0006]耳后部,所述耳后部与所述连接部连接;
[0007]发声装置,所述发声装置至少一部分安装在所述耳前部上;
[0008]其中,所述发声装置、所述耳前部、所述耳后部相互配合对耳郭形成夹持以使所述耳机佩戴在人耳上,至少部分所述发声装置置于耳甲腔中并与外耳门具有一定间隙。
[0009]进一步地,所述连接部一端与所述发声装置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耳后部连接。
[0010]进一步地,所述耳后部包括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所述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所述第一夹持部一端与所述第二夹持部一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夹持部另一端与所述耳前部转动连接。
[0011]进一步地,所述发声装置包括音频信号源和音频起振件,所述音频信号源是一个音频电信号发生器或者是产生音频电信号,并将该音频电信号转化为机械振荡信号并形成易于向人耳传递声波的机械振荡发生器,所述音频信号源安装于所述第一夹持部上;所述音频起振件用于承载和传导所述音频信号源产生的音频机械振荡、或者将该音频信号源发
出的音频电信号转化为机械振荡信号并向人耳传递声波,所述音频起振件设于所述耳前部上,所述音频起振件与所述音频信号源通过导线电连接。
[0012]进一步地,所述耳前部还包括可塑柔性体,所述连接部一端与所述可塑柔性体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夹持部转动连接。
[0013]进一步地,所述连接部呈适合于耳型的弯曲状;且/或,
[0014]所述连接部由可变形的材料制成和/或由相互枢接并呈夹持结构的组件构成,以使所述连接部具有维持张开、闭合的二至多个状态。
[0015]进一步地,所述连接部具有线槽,所述导线置于所述线槽中。
[0016]进一步地,所述可塑柔性体由薄膜柔性材料制成的包裹物和容置于所述包裹物内的由不易回弹的可塑性材料制成的内置物构成,所述音频起振件插置于所述内置物中。
[0017]进一步地,所述耳机还包括外壳体,所述外壳体由柔性材料制得,所述外壳体将所述耳后部包裹于其中;
[0018]所述外壳体包括外壳和与所述外壳连接的盖体,所述盖体盖合在所述外壳上以将所述耳后部包裹于其中。
[0019]进一步地,所述发声装置包括动圈式振膜发声单元或换能元件,所述动圈式振膜发声单元用以实现定向音频振荡输出,所述换能元件包含压电陶瓷/压电MEMS扬声器。
[002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21]本技术针对传统耳机以及现行开放式耳机对外耳道造成的阻塞和形变,通过引入可直接探入屏上切迹和/或屏间切迹的小型定向发声装置,由此所实现的开放式耳机的主体远离外耳道,在不接触或者极少部分接触外耳道前下壁和后上壁,外耳道充分开放的条件下,依然可实现指向外耳道发射或导向听觉中枢的声波机械振荡。此发声装置可以应用于包含耳前部、耳后部以及此发声装置的开放式耳机制造方法,同时可应用于制造在人耳相应位置布置的助听器。
附图说明
[0022]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耳机的立体结构图;
[0023]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耳机佩戴在人耳上的透视效果示意图;
[0024]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二提供的耳机的立体结构图;
[0025]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二提供的耳机去除外壳体后的立体结构图;
[0026]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二提供的耳机佩戴在人耳上的透视效果示意图;
[0027]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三提供的耳机的立体结构图;
[0028]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三提供的耳机佩戴在人耳上的透视效果示意图。
[0029]附图标号说明:
[0030]100、耳机;110、耳前部;111、连接部;1111、线槽;120、耳后部;121、第一夹持部;122、第二夹持部;123、可塑柔性体;130、发声装置;140、外壳体;141、外壳;142、盖体;210、耳郭;220、耳甲腔。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
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2]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33]实施例一:
[0034]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开放式耳机100,包括耳前部110、耳后部120和发声装置130。耳前部110包括连接部111,连接部111由可弯折定型的材料构成,连接部111可由相互枢接的一对转轴构成;耳后部120与连接部111连接;发声装置130至少一部分安装在耳前部110上;其中,发声装置130、耳前部110、耳后部120相互配合,自上至下经由对耳轮上脚、三角窝、对耳轮下角、耳轮及耳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开放式耳机,其特征在于,包括:耳前部,所述耳前部包括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由可弯折定型的材料构成;耳后部,所述耳后部与所述连接部连接;发声装置,所述发声装置至少一部分安装在所述耳前部上;其中,所述发声装置、所述耳前部、所述耳后部相互配合,自上至下经由对耳轮上脚、三角窝、对耳轮下角、耳轮及耳轮脚探入到屏上切迹并与耳屏背侧贴合,或由下至上经耳轮、耳垂,探入屏间切迹并贴合对耳屏及耳甲腔内侧,由此对耳郭形成夹持以使所述耳机佩戴在人耳上,至少部分所述发声装置置于耳甲腔中并与外耳门具有一定间隙。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一端与所述发声装置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耳后部连接。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耳后部包括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所述第一夹持部一端与所述第二夹持部一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夹持部另一端与所述耳前部转动连接。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声装置包括音频信号源和音频起振件,所述音频信号源是一个音频电信号发生器或者是产生音频电信号,并将该音频电信号转化为机械振荡信号并形成易于向人耳传递声波的机械振荡发生器,所述音频信号源安装于所述第一夹持部上;所述音频起振件用于承载和传导所述音频信号源产生的音频机械振荡、或者将该音频信号源发出的音频电信号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世伟,周钰婷,赖炳光,张甫成,申建良,温慎洁,
申请(专利权)人:温慎洁,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