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泥水混合液导流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220815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04 12: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泥水混合液导流装置。它解决了生物池尾端下沉积聚的问题。它包括墙板以及侧板,侧板的数量为两个并对立垂直设置在墙板的两侧处,墙板的中部设有隔板,隔板的顶部具有倾斜导流面,导流面的顶端与墙板抵接,隔板的两侧设有底端向内倾斜设置的导流板,导流板的顶端与隔板的外边缘对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使原本从墙板上端溢流的出水经过墙板内侧流动,在墙板从下而上的水流走向,有效带着下沉的活性污泥混合液进入导流渠内部,再溢流至二沉池,原本在生物池尾端下沉的活性污泥被导流至二沉池,完成原本的工艺流转,实现污水的生物净化。实现污水的生物净化。实现污水的生物净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泥水混合液导流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污水处理
,尤其是指一种泥水混合液导流装置。

技术介绍

[0002]为了满足主体生化工艺段(AAO微曝氧化沟)设计规模:5.0万m3/d,1座分2格,每格规模2.5万m3/d,主要功能是通过人工强化的措施,控制反应池内的污泥浓度与溶解氧值,利用厌氧菌、好氧菌、硝化菌、反硝化菌等微生物的吸附降解能力,对污水进行二级处理,去除污水中的有机物、氮、磷、微小颗粒物等。主要分为厌氧、缺氧、好氧三个区域,设有10台水下推流搅拌器(厌氧区2台、缺氧区4台、好氧区四台),推流器通过旋转叶轮产生推流,搅拌并推动生物池内的泥水混合物,生物池内产生活性污泥沉积现象,使活性污泥与污水充分接触进行生化反应。
[0003]在污水处理厂三期项目实际运行中,由于水中活性污泥浓度的提升、投加的除磷剂铁盐回流生物池、氧化沟好氧段尾端缺乏辅助推流等因素存在,具有良好沉淀性能的活性污泥在混合了除磷剂铁盐之后,自身比重增加,絮凝沉淀性能愈发优化,致使在缺乏曝气、水流迟缓的生物池尾端下沉积聚,无法顺利溢流至二沉池完成工艺流转,逐步影响污水处理工艺运行。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是提供一种泥水混合液导流装置,使原本从墙板上端溢流的出水经过墙板内侧流动,在墙板从下而上的水流走向,有效带着下沉的活性污泥混合液进入导流渠内部,再溢流至二沉池,原本在生物池尾端下沉的活性污泥被导流至二沉池,完成原本的工艺流转,实现污水的生物净化。
[000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泥水混合液导流装置,包括墙板以及侧板,所述侧板的数量为两个并对立垂直设置在墙板的两侧处,所述墙板的中部设有隔板,所述隔板的顶部具有倾斜导流面,所述导流面的顶端与墙板抵接,所述隔板的两侧设有底端向内倾斜设置的导流板,所述导流板的顶端与隔板的外边缘对接。
[0007]进一步地,所述导流板的前端纵向开设有输流孔。
[0008]进一步地,所述墙板上设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的顶端靠近墙板倾斜,所述安装板的顶部开设有安装孔。
[0009]进一步地,所述隔板的底部设有引流块,所述引流块底部远离墙板的一侧倾斜设置。
[0010]进一步地,所述侧板的外侧设有固定耳板。
[0011]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0012]有效带着下沉的活性污泥混合液进入导流渠内部,再溢流至二沉池,原本在生物池尾端下沉的活性污泥被导流至二沉池,完成原本的工艺流转,实现污水的生物净化,避免
了生物池尾端的污泥积聚沉淀。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泥水混合液导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2为图1中A

A处的结构剖视图;
[0015]图3为图1中B

B处的结构剖视图;
[0016]附图标记说明:
[0017]1、墙板;2、侧板;3、隔板;4、倾斜导流面;5、导流板;6、输流孔;7、安装板;8、安装孔;9、引流块;10、固定耳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结合实施例与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方式提及的内容并非对本技术的限定。
[0019]如图1

3所示,一种泥水混合液导流装置,包括墙板1以及侧板2,侧板2的数量为两个并对立垂直设置在墙板1的两侧处,墙板1的中部设有隔板3,隔板3的顶部具有倾斜导流面4,导流面的顶端与墙板1抵接,隔板3的两侧设有底端向内倾斜设置的导流板5,导流板5的顶端与隔板3的外边缘对接。
[0020]如图1、2、3所示,使用时,将墙板1和侧板2围绕呈匚字形,将墙板1和侧板2固定,围堵生物池氧化沟出水口,泥水混合液沿出水口流出,并流向墙板1和侧板2的内侧,由隔板3对该混合液进行分流,沿倾斜导流面4和导流板5流动,使原本从墙板1上端溢流的出水经过墙板1内侧流动,在墙板1从下而上的水流走向,有效带着下沉的活性污泥混合液进入导流渠内部,再溢流至二沉池,原本在生物池尾端下沉的活性污泥被导流至二沉池,完成原本的工艺流转,实现污水的生物净化,避免了生物池尾端的污泥积聚沉淀,通过对氧化沟推流效果、水力推流时间、氧化沟整体构造的研究,确定导流装置初步设计,先完成导流装置整体制作,在暂停污水厂生产的情况下,通过起吊机将导流装置起吊到制定位置进行安装;A/A/O微曝氧化沟工艺在运行中由于水下推流器的分阶段设置,在整体运行过程中存在部分阶段水体流速下降,氧化沟系统中存在的微生物以絮状污泥形态存在,统称为活性污泥。活性污泥在微生物生命活动中产生絮凝沉淀作用,在氧化沟尾端因缺乏水底曝气上升搅拌作用,同时推流器搅拌作用下降,活性污泥产生絮凝沉淀作用,逐步下沉至氧化沟中底部。
[0021]由于水中活性污泥浓度的提升、投加的除磷剂铁盐回流生物池、氧化沟好氧段尾端缺乏辅助推流等因素存在,具有良好沉淀性能的活性污泥在混合了除磷剂铁盐之后,自身比重增加,絮凝沉淀性能愈发优化,致使在缺乏曝气、水流迟缓的生物池尾端下沉现象更甚,污泥开始积聚,无法顺利通过溢流口流至二沉池完成工艺流转,逐步影响污水处理工艺运行,氧化沟微生物总量减少,生化处理效果减弱;下沉活性污泥在底部厌氧释磷,进一步影响生化处理效果;通过将生物池氧化沟出水口进行改造,使原本从上端溢流的出水被墙板1和侧板2阻挡,无法流出氧化沟,导致沟内水位上升,水体压力增大,水压迫使泥水混合液通过导流板5进去渠体内部,形成从下而上的水流走向,水流携带下沉的活性污泥混合液通过导流渠流至二沉池。原本在生物池尾端下沉的活性污泥被导流至二沉池,完成原本的工艺流转,沉积的剩余污泥通过二沉池进入污泥浓缩池,再经脱水后排出系统;良好的活性
污泥被回流至氧化沟进水端,补充氧化沟系统活性污泥,维持系统微生物接种平衡,实现污水的生物净化。
[0022]生物脱氮包括好氧硝化和缺氧反硝化两个过程,生物池尾端的污泥积聚沉淀现象改善。生物除磷是污水中的聚磷菌在厌氧条件下,受到压抑而释放出体内的磷酸盐,产生能量用以吸收快速降解有机物,并转化为PHB(聚β羟丁酸)储存起来,当这些聚磷菌进入好氧条件下时就降解体内储存的PHB而产生能量,用于细胞的合成和吸磷,形成高含磷浓度污泥,随剩余污泥一起排出系统,从而达到除磷的目的。生物脱氮包括好氧硝化和缺氧反硝化两个过程。污水中的有机氮,在好氧的条件下转化为氨氮,而后在硝化菌作用下变成硝酸盐氮;在缺氧的条件下,由反硝化菌作用,并有外加碳源提供能量的条件下,使硝酸盐转变成氮气逸出。另有部分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随剩余污泥一起排出系统,达到脱氮效果。活性污泥作为微生物载体,通过携带各类微生物在氧化沟厌氧、缺氧、好养及沉淀池中流转,经过各个环境实现对应的污染物减量,保障这个流程运转的顺畅是生化系统运行的重中之重。
[0023]如图2、3所示,本实施例中,导流板5的前端纵向开设有输流孔6。活性污泥混合液沿导流孔由输流孔6流出,便于排出活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泥水混合液导流装置,包括墙板以及侧板,所述侧板的数量为两个并对立垂直设置在墙板的两侧处,其特征在于,所述墙板的中部设有隔板,所述隔板的顶部具有倾斜导流面,所述导流面的顶端与墙板抵接,所述隔板的两侧设有底端向内倾斜设置的导流板,所述导流板的顶端与隔板的外边缘对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泥水混合液导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板的前端纵向开设有输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哲浩郑宗乐陈树强林盛圭郭怡武赵慎文郑鲁涛
申请(专利权)人:揭阳市普宁广业环保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