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生理辅助定位头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197950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04 11: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生理辅助定位头带,属于医疗用品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在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过程中准确确定电极位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可弯曲成环形的头带本体,头带本体设置有用于将其两个端部连接固定的端部连接结构,头带本体的中部设置沿其长度方向设置的滑槽,滑槽内安装有至少一组辅助定位支架,辅助定位支架包括固定件、第一滑动件、第二滑动件、第一连接臂、第二连接臂、第三连接臂、第四连接臂、第五连接臂和第六连接臂,第一连接臂、第二连接臂、第三连接臂和第四连接臂构成一组平行四连杆机构,第五连接臂、第六连接臂、第三连接臂和第四连接臂构成一组平行四连杆机构。连接臂和第四连接臂构成一组平行四连杆机构。连接臂和第四连接臂构成一组平行四连杆机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生理辅助定位头带


[0001]本技术涉及医疗用品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生理辅助定位头带。

技术介绍

[0002]10/20系统电极安放法是国际脑电图学会规定的标准电极安放法,见图1及图2。手术中进行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时,常规需要确定C3、C4及C3

、C4

(C3、C4后2cm)位置,分别作为经颅运动诱发电位刺激位置和体感诱发电位记录位置。由于不同的手术对患者体位要求不同,如:呈俯卧或侧卧位时,头的位置相应发生改变,再加上头发干扰,C3、C4定位存在一定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电生理辅助定位头带,以便于在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过程中准确确定电极位置。
[0004]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电生理辅助定位头带,包括可弯曲成环形的头带本体,头带本体设置有用于将其两个端部连接固定的端部连接结构,头带本体的中部设置沿其长度方向设置的滑槽,滑槽内安装有至少一组辅助定位支架,辅助定位支架包括沿着滑槽长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的固定件、第一滑动件和第二滑动件,第一滑动件和第二滑动件均与滑槽形成滑动配合,固定件上设置有第一枢轴,第一滑动件上设置有第二枢轴,第二滑动件上设置有第三枢轴,第一枢轴、第二枢轴和第三枢轴沿着滑槽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第一枢轴上铰接有第一连接臂和第二连接臂,第二枢轴上铰接有第三连接臂和第四连接臂,第三枢轴上铰接有第五连接臂和第六连接臂,第三连接臂的一端通过枢轴与第一连接臂铰接,第三连接臂的另一端通过枢轴与第五连接臂铰接,第四连接臂的一端通过枢轴与第二连接臂铰接,第四连接臂的另一端通过枢轴与第六连接臂铰接,第一连接臂、第二连接臂、第三连接臂和第四连接臂构成一组平行四连杆机构,第五连接臂、第六连接臂、第三连接臂和第四连接臂构成一组平行四连杆机构;辅助定位支架中的所有连接臂均采用弹力臂结构或者至少将第一滑动件和第二滑动件采用可分离的方式设置在滑槽中。
[0005]进一步的是:辅助定位支架设置有两组,两组辅助定位支架共用一个固定件、且共用同一根第一枢轴,两组辅助定位支架以第一枢轴为中心呈对称设置。
[0006]进一步的是:两组辅助定位支架中的第一连接臂为一体结构,两组辅助定位支架中的第二连接臂为一体结构。
[0007]进一步的是:在头带本体的长度方向上,第一枢轴和第二枢轴的中心距为M,第二枢轴和第三枢轴的中心距为N,M和N的比值为2:3。
[0008]进一步的是:端部连接结构为设置于头带本体两端的魔术贴粘扣带。
[0009]进一步的是:第二枢轴具有连通滑槽的中心通孔。
[0010]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辅助定位支架采用多组平行四连杆结构设计,第一枢
轴、第二枢轴的间距与第二枢轴、第三枢轴的间距之间的比值可以保持固定不变,该比值根据待确定的点位预先设定。在生理监测过程中需要确定电位位置时,先将头带佩戴于头上,第一枢轴对应的位置是参考国际10/20系统两耳屏前连线的中点,只需要将第二滑动件滑动到特定位置(患者的耳屏前),第一滑动件的位置也就自动确定,第一滑动件上的第二枢轴所在的点位即是我们需要寻找的电极位置。本技术可帮助医务工作人员快速准确的找到C3、C4电极安放位置。
附图说明
[0011]图1为现有技术中10/20系统电极放置法涉及的电位平面布置示意图;
[0012]图2为现有技术中10/20系统电极放置法涉及的电位立面布置示意图;
[0013]图3为本技术所述的辅助定位头带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中标记为:头带本体1、滑槽2、固定件3、第一滑动件4、第二滑动件5、第一枢轴61、第二枢轴62、第三枢轴63、第一连接臂71、第二连接臂72、第三连接臂73、第四连接臂74、第五连接臂75、第六连接臂76、魔术贴粘扣带8。
具体实施方式
[0015]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
[0016]如图3所示,本技术所述的电生理辅助定位头带包括可弯曲成环形的头带本体1,头带本体1设置有用于将其两个端部连接固定的端部连接结构,头带本体1的中部设置沿其长度方向设置的滑槽2,滑槽2内安装有至少一组辅助定位支架,辅助定位支架包括沿着滑槽2长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的固定件3、第一滑动件4和第二滑动件5,第一滑动件4和第二滑动件5均与滑槽2形成滑动配合,固定件3上设置有第一枢轴61,第一滑动件4上设置有第二枢轴62,第二滑动件5上设置有第三枢轴63,第一枢轴61、第二枢轴62和第三枢轴63沿着滑槽2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第一枢轴61上铰接有第一连接臂71和第二连接臂72,第二枢轴62上铰接有第三连接臂73和第四连接臂74,第三枢轴63上铰接有第五连接臂75和第六连接臂76,第三连接臂73的一端通过枢轴与第一连接臂71铰接,第三连接臂73的另一端通过枢轴与第五连接臂75铰接,第四连接臂74的一端通过枢轴与第二连接臂72铰接,第四连接臂74的另一端通过枢轴与第六连接臂76铰接,第一连接臂71、第二连接臂72、第三连接臂73和第四连接臂74构成一组平行四连杆机构,第五连接臂75、第六连接臂76、第三连接臂73和第四连接臂74构成一组平行四连杆机构;辅助定位支架中的所有连接臂均采用弹力臂结构或者至少将第一滑动件4和第二滑动件5采用可分离的方式设置在滑槽2中。
[0017]辅助定位支架采用平行四连杆结构设计,第一枢轴61、第二枢轴62的间距与第二枢轴62、第三枢轴63的间距之间的比值可以保持固定不变(可参考相似三角形的等比原理),该比值根据待确定的点位预先设定。
[0018]参考图1和图2,以快速准确定位国际10/20系统中的C3、C4位置为例,本技术可将两侧耳屏前的点位设定为第三枢轴63的目标点位,第二枢轴62所对应的点位即为C3、C4位置,根据计算,第一枢轴61、第二枢轴62的间距与第二枢轴62、第三枢轴63的间距之间的比值确定为2:3。具体原理为:国际10/20系统中双耳屏连线距左耳前凹10%处为T3(左中颞)电极位置,以后向右每20%放置一个电极,依次为C3(左中央)、Cz(中央中线)、C4(右中
央)和T4(右中颞),T4距右耳屏前间距为10%。因此Cz

C3:C3

A1=2:3(如图1)。所以在适用于C3、C4位置定位的方案中,在头带本体1的长度方向上,可将第一枢轴61和第二枢轴62的中心距设定为M,第二枢轴62和第三枢轴63的中心距设定为N,M和N的比值则设定为2:3。
[0019]具体实施时,先将头带佩戴于头上,第一枢轴61对应的位置是参考国际10/20系统两耳屏前连线的中点,两端固定在下颌位置,首先将两侧耳屏前对应的点位在头带上做好标记,然后取下头带,头带本体1恢复平直状态后,将第二滑动件5滑动到上一步骤标记好的参考点位(即第三枢轴63对应的位置),第一滑动件4的位置也就自动确定,第一滑动件4上的第二枢轴62所在的点位即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电生理辅助定位头带,包括可弯曲成环形的头带本体(1),头带本体(1)设置有用于将其两个端部连接固定的端部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头带本体(1)的中部设置沿其长度方向设置的滑槽(2),滑槽(2)内安装有至少一组辅助定位支架,辅助定位支架包括沿着滑槽(2)长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的固定件(3)、第一滑动件(4)和第二滑动件(5),第一滑动件(4)和第二滑动件(5)均与滑槽(2)形成滑动配合,固定件(3)上设置有第一枢轴(61),第一滑动件(4)上设置有第二枢轴(62),第二滑动件(5)上设置有第三枢轴(63),第一枢轴(61)、第二枢轴(62)和第三枢轴(63)沿着滑槽(2)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第一枢轴(61)上铰接有第一连接臂(71)和第二连接臂(72),第二枢轴(62)上铰接有第三连接臂(73)和第四连接臂(74),第三枢轴(63)上铰接有第五连接臂(75)和第六连接臂(76),第三连接臂(73)的一端通过枢轴与第一连接臂(71)铰接,第三连接臂(73)的另一端通过枢轴与第五连接臂(75)铰接,第四连接臂(74)的一端通过枢轴与第二连接臂(72)铰接,第四连接臂(74)的另一端通过枢轴与第六连接臂(76)铰接,第一连接臂(71)、第二连接臂(72)、第三连接臂(73)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思卿田雨马惠方媛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