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分体式车身的连接结构及新能源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194255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31 21:1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分体式车身的连接结构及新能源汽车,分体式车身包括独立的上车身和下车身;上车身和下车身通过连接结构进行柔性化连接,动力总成和行驶总成集成于下车身,使得下车身可独立行驶;连接结构包括多个螺接组和粘接组;其中,螺接组在下车身的接口区域位置及结构保持一致性,从而适配不同的上车身实现车型拓展。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分体式车身的连接结构,通过将动力及行驶相关总成布置于下车身,采取螺接加胶粘的连接方式,实现上下车身分离设计,并通过螺接组在下车身的接口区域位置及结构保持一致性,实现同级别车型拓展时,其上车身和下车身的接口位置无需发生改变,从而减少成本投入,缩短研发周期。期。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分体式车身的连接结构及新能源汽车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制造及研发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分体式车身的连接结构及新能源汽车。

技术介绍

[0002]简单说来,汽车的平台化是在同一个基础架构上,车身结构中部分尺寸通用,通过调整其他横向纵向尺寸及配备不同配置来达到满足多个车型设计的目的。平台化的设计可以减少成本,缩短研发周期,简化生产及设计步骤,同时能提高质量稳定表现的一种汽车研发先进技术,因为同平台车型存在局部结构一致性,从而可以共享大量零部件,大量通用件的使用,降低了零部件生产成本,提高了企业利润,进而缩短研发周期。
[0003]但是现有平台化的技术通常存在以下问题:上下车身多数通过焊接固连,不可分离,即下车体不可独立行驶,上车体无法单独更换,在进行车型拓展时,上车身和下车身的连接接口结构及位置均需要重新设计,导致拓展便利性较差。
[0004]有鉴于此,特提出本专利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分体式车身的连接结构及新能源汽车,以解决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技术问题。
[0006]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提及的X、Y、Z方向中,X方向都是指汽车纵向,Y方向指汽车横向,而Z方向指垂直方向。
[0007]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分体式车身的连接结构,分体式车身包括独立的上车身和下车身;上车身和下车身通过连接结构进行柔性化连接,动力总成和行驶总成集成于下车身,使得下车身可独立行驶;连接结构包括多个螺接组和粘接组;其中,螺接组在下车身的接口区域位置及结构保持一致性,从而适配不同的上车身实现车型拓展。
[0008]在本申请进一步的方案中,螺接组分别对应设置在下车身的前舱区域、前扭力盒区域、前围区域、电池包区域、后扭力盒区域及行李箱地板区域;根据螺接组在下车身区域的不同,螺接组采用不同规格的拉铆螺母。
[0009]在本申请进一步的方案中,上车身对应前舱区域处包括副防撞梁及shotgun组件,shotgun组件为沿X向布置的悬臂式结构,且shotgun组件朝外的一端为敞口式设计,副防撞梁横置连接在shotgun组件的敞口处;螺接组包括第一螺接单元,第一螺接单元包括分别连接在shotgun组件上的第一连接梁、第二连接梁,及连接在副防撞梁上的第三连接梁,其中第一连接梁和第二连接梁、第三连接梁均竖直排布并朝下车身的方向上延伸;前舱区域包括前防撞梁、前纵梁,第一螺接单元包括设置在前防撞梁、前纵梁的第一连接点位;第一连接梁和第二连接梁、第三连接梁通过前防撞梁、前纵梁的连接点位相互对应实现螺接。
[0010]可以理解的,本申请中的Shotgun总成指的是车上安装前翼子板的纵梁,设置在机舱的最外侧;防撞梁是下车身用来减轻车辆受到碰撞时吸收碰撞能量的一种装置;副防撞
梁组件指的是额外安装在汽车前机舱中进行吸能的组件。
[0011]在本申请进一步的方案中,第一连接梁为弧形杆,第二连接梁为z向的直杆,第三连接梁为沿x向倾斜的直杆;其中,第一连接梁和前纵梁的上表面在xy平面上螺接,第三连接梁和前防撞梁的上表面在xy平面上螺接,第二连接梁和前纵梁的侧面在xz平面上螺接;第一连接梁和第三连接梁在连接处通过连接耳座进行锁止。
[0012]在本申请可选的方案中,螺接组还包括第二螺接单元,第二螺接单元包括设置在前扭力盒区域的第二连接点位,其中第二连接点位在yz平面并沿z向依次排布。
[0013]在本申请可选的方案中,螺接组还包括第三螺接单元,第三螺接单元包括设置在前围区域的第三连接点位,其中第三连接点位在xy平面上并沿y向依次排布。
[0014]在本申请可选的方案中,螺接组还包括第四螺接单元,第四螺接单元包括设置在电池包区域的第四连接点位,其中第四连接点位在电池区域的外框架上。
[0015]在本申请可选的方案中,螺接组还包括第五螺接单元,第五螺接单元包括设置在后扭力盒区域的第五连接点位,其中第五连接点位在yz平面并沿z向依次排布。
[0016]在本申请可选的方案中,螺接组还包括第六螺接单元,第六螺接单元包括设置在行李箱地板区域的第六连接点位,其中第五连接点位在xy平面依次排布。
[0017]本专利技术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新能源汽车,包括上车身和下车身,其中上车身和下车身采用独立设计,还包括如上的连接结构。
[00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9]本专利技术通过提供一种用于分体式车身的连接结构,通过将动力及行驶相关总成布置于下车身,采取螺接加胶粘的连接方式,实现上下车身分离设计,并通过螺接组在下车身的接口区域位置及结构保持一致性,实现同级别车型拓展时,其上车身和下车身的接口位置无需发生改变或者小规模改动,从而减少成本投入,缩短研发周期。
附图说明
[00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1]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分体式车身中上车身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分体式车身中下车身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连接结构的连接拓扑图;
[0024]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三连接梁和前防撞梁连接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25]图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二连接梁和前纵梁连接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26]图6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一连接梁和前纵梁连接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27]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所提供的第二螺接单元在前扭力盒区域的排布图;
[0028]图8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所提供的第三螺接单元在前围区域的排布图;
[0029]图9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所提供的第四螺接单元在电池包区域的排布图;
[0030]图10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所提供的第四螺接单元在座椅下横梁的排布图;
[0031]图1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所提供的第五螺接单元在后扭力盒区域的排布图;
[0032]图1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所提供的第六螺接单元在后扭力盒区域的排布图;
[0033]附图标记
[0034]100、连接结构;
ꢀꢀꢀꢀꢀꢀꢀꢀꢀꢀꢀꢀꢀꢀꢀꢀꢀꢀꢀꢀꢀꢀ
200、分体式车身
[0035]101、螺接组;
ꢀꢀꢀꢀꢀꢀꢀꢀꢀꢀꢀꢀꢀꢀꢀꢀꢀꢀꢀꢀꢀꢀꢀꢀ
102、粘接组;
[0036]201、上车身;
ꢀꢀꢀꢀꢀꢀꢀꢀꢀꢀꢀꢀꢀꢀꢀꢀꢀꢀꢀꢀꢀꢀꢀꢀ
202、下车身;
[0037]1011、第一螺接单元;
ꢀꢀꢀꢀꢀꢀꢀꢀꢀꢀꢀꢀꢀꢀꢀꢀꢀ
1012、第二螺接单元;
[0038]1013、第三螺接单元;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分体式车身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分体式车身包括独立的上车身和下车身;所述上车身和所述下车身通过所述连接结构进行柔性化连接,所述动力总成和行驶总成集成于所述下车身,使得所述下车身可独立行驶;所述连接结构包括多个螺接组和粘接组;其中,所述螺接组在所述下车身的接口区域位置及结构保持一致性,从而适配不同的上车身实现车型拓展。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接组分别对应设置在所述下车身的前舱区域、前扭力盒区域、前围区域、电池包区域、后扭力盒区域及行李箱地板区域;根据螺接组在所述下车身所连接区域的不同,所述螺接组采用不同规格的拉铆螺母。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车身对应所述前舱区域处包括副防撞梁及shotgun组件,所述shotgun组件为沿X向布置的悬臂式结构,且所述shotgun组件朝外的一端为敞口式设计,所述副防撞梁横置连接在所述shotgun组件的敞口处;所述螺接组包括第一螺接单元,所述第一螺接单元包括分别连接在所述shotgun组件上的第一连接梁、第二连接梁,及连接在所述副防撞梁上的第三连接梁,其中所述第一连接梁和所述第二连接梁、第三连接梁均竖直排布并朝所述下车身的方向上延伸;所述前舱区域包括前防撞梁、前纵梁,所述第一螺接单元包括设置在所述前防撞梁、前纵梁的第一连接点位;所述第一连接梁和所述第二连接梁、第三连接梁通过所述前防撞梁、前纵梁的第一连接点位相互对应实现螺接。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梁为弧形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旭张在长张润祺
申请(专利权)人:阿尔特汽车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