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强度车身结构部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188884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31 20:5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车身结构部件技术领域,提出了一种高强度车身结构部件,其配套有缓冲液体,能够较好的吸收地雷爆炸时的冲击力,车身容量能够调节,实用较为灵活,并且车内空间调节较为简单,实用性较好,包括外车身结构,还包括底盘体系和移动车身结构,外车身结构的底端固定连接有防护箱体,且防护箱体的前后两端均固定连接有边箱体,且两个边箱体均与防护箱体连通,两个边箱体均与外车身结构连接,两个边箱体的顶端均设置有多个顶口,多个顶口内均设置有顶板,且防护箱体和两个边箱体内均设置有缓冲液体,底盘体系包括两个纵梁,两个纵梁之间通过多个横梁固定连接,外车身结构连接在两个纵梁的顶端,防护箱体和两个边箱体配合形成半包围结构。包围结构。包围结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强度车身结构部件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身结构部件
,具体涉及一种高强度车身结构部件。

技术介绍

[0002]众所周知,车身结构指构成车身整体的各个部件的布置形式以及部件之间装配的方式,不论是民用汽车还是特种专用汽车均对车身结构具有一定的强度要求,特别是军事用车,因此为实现车内乘员更安全的防护,提出一种高强度车身结构部件。
[0003]经检索,2021年9月24日公开的,公开号为CN113428088A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车身结构和具有其的车辆,其大致描述为,包括外车身结构,外车身结构具有第一腔室,内车身结构具有第二腔室,内车身结构设置于第一腔室中,内车身结构的外侧壁与第一腔室的内侧壁之间间隔开,顶置悬置连接内车身结构的顶部与外车身结构的顶部,其在使用时,当车辆遭遇地雷爆炸时,顶置悬置可以延长爆炸载荷的传递路径,起到对爆炸载荷的衰减,地雷爆炸后,爆炸载荷经过底部的防护组件到达外车身结构的底板,然后经过外车身结构的侧围和顶部到达顶置悬置,经过顶置悬置达到内车身结构的顶部、侧围和底板传递至乘员脚部,爆炸载荷传递路径的加长,极大的衰减了爆炸载荷的强度,实现了对车内乘员的安全保护。
[0004]上述的现有技术方案中的车身结构,在使用过过程中虽然可以起到一定的防雷效果,但是其地雷爆炸时车身结构的底部的缓冲防护较差,同时实用性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6]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高强度车身结构部件,其配套有缓冲液体,能够较好的吸收地雷爆炸时的冲击力,车身容量能够调节,实用较为灵活,并且车内空间调节较为简单,实用性较好。
[0007](二)技术方案
[0008]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高强度车身结构部件,包括外车身结构,还包括底盘体系和移动车身结构,所述外车身结构的底端固定连接有防护箱体,且所述防护箱体的前后两端均固定连接有边箱体,且两个所述边箱体均与防护箱体连通,两个边箱体均与外车身结构固定连接,两个边箱体的顶端均设置有多个顶口,多个所述顶口内均设置有顶板,且防护箱体和两个边箱体内均设置有缓冲液体,所述底盘体系包括两个纵梁,两个所述纵梁之间通过多个横梁固定连接,外车身结构固定连接在两个纵梁的顶端,防护箱体和两个边箱体配合形成半包围结构,所述纵梁位于所述半包围结构内,所述移动车身结构包括车身后围和两个移动梁,两个所述移动梁分别滑动连接在两个纵梁内,两个移动梁均固定连接在所述车身后围的底端,所述车身后围靠近外车身结构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连通车壳,所述连通车壳滑动连接在外车身结构内,两个纵梁之间安装有用于车身后围调节的驱动结构。
[0009]在前述方案的基础上,所述驱动结构包括安装架和尾架,所述安装架安装在两个所述纵梁之间,所述尾架安装在两个移动梁的远离所述外车身结构的一端,安装架上安装有液压缸,所述液压缸的伸缩杆与所述尾架固定连接。
[0010]在前述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所述外车身结构的顶端开设天窗口,所述天窗口内转动连接有第一防弹玻璃板和第二防弹玻璃板,所述第一防弹玻璃板和第二防弹玻璃板之间连接有折叠架。
[0011]在前述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的,两个所述折叠架均包括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两个所述第一连接板均与所述第一防弹玻璃板固定连接,两个所述第二连接板均与所述第二防弹玻璃板固定连接,两个第一连接板均通过第一连接轴连接有连接架,两个第二连接板均连接有第二连接轴,两个所述第二连接轴分别与两个连接架连接,两个连接架的底端均连接有升降防护板,所述外车身结构内安装有用于升降防护板滑动储存和导向的竖套。
[0012]在前述方案的基础上再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防弹玻璃板和第一防弹玻璃板分别连接有上封闭板和下封闭板,第一防弹玻璃板和第二防弹玻璃板均固定连接有第一堵缝板和第二堵缝板,两个所述第一堵缝板分别与两个升降防护板匹配,两个所述第二堵缝板也分别与两个升降防护板匹配。
[0013]在前述方案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防弹玻璃板上和第二防弹玻璃板上均固定连接有操作手杆。
[0014]作为上述方案进一步的,多个所述顶板的顶端均设置有辅助开启槽。
[0015]作为上述方案再进一步的,所述外车身结构的前后两端和车身后围上均安装有防弹门,所述防弹门上均设置有观察窗。
[0016]作为上述方案更进一步的,所述外车身结构上设置有多个强光灯,外车身结构上设置有两个前轮眉和两个后轮眉,两个所述前轮眉分别与两个边箱体固定连接,两个后轮眉也分别与两个边箱体连接,车身后围上固定连接有两个调节轮眉,两个所述调节轮眉分别与两个后轮眉滑动配合。
[0017](三)有益效果
[00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高强度车身结构部件,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9]1.本专利技术中,通过防护箱体和边箱体的配合,便于形成对外车身结构的底部的驾驶位置的遮挡防护,同时便于缓冲液体的存储,当遭遇地雷爆炸时,能够较好的阻隔和吸收地雷爆炸时的冲击力,提高对于外车身结构内乘员的防护。
[0020]2.本专利技术中,通过移动车身结构的设计,可以配合外车身结构形成车内空间的伸缩调节,从而便于特殊情况下实现对于车身容量的增大,使用较为灵活。
[0021]3.本专利技术中,通过驱动结构的设计,便于移动车身结构相对于外车身结构调节时的动力驱动,车内空间调节较为简单,实用性较好。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本专利技术整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3]图2为本专利技术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4]图3为本专利技术图1中B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5]图4为本专利技术第一防弹玻璃板和第二防弹玻璃板相互转动关闭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6]图5为本专利技术整体的仰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7]图6为本专利技术图5中C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8]图7为本专利技术纵梁、横梁和车身后围等配合的仰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9]图8为本专利技术图7中D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0030]图中:1、外车身结构;2、防护箱体;3、边箱体;4、顶板;5、纵梁;6、横梁;7、车身后围;8、移动梁;9、连通车壳;10、安装架;11、尾架;12、第一防弹玻璃板;13、第二防弹玻璃板;14、第一连接板;15、第二连接板;16、第一连接轴;17、第二连接轴;18、连接架;19、升降防护板;20、竖套;21、上封闭板;22、下封闭板;23、第一堵缝板;24、第二堵缝板;25、操作手杆;26、辅助开启槽;27、防弹门;28、观察窗;29、强光灯;30、前轮眉;31、后轮眉;32、调节轮眉。
具体实施方式
[0031]实施例
[0032]请参阅图1

8,一种高强度车身结构部件,包括外车身结构1,还包括底盘体系和移动车身结构,外车身结构1的顶端开设天窗口,便于车内乘员从外车身结构1的顶端出入,天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强度车身结构部件,包括外车身结构(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底盘体系和移动车身结构,所述外车身结构(1)的底端固定连接有防护箱体(2),且所述防护箱体(2)的前后两端均固定连接有边箱体(3),且两个所述边箱体(3)均与防护箱体(2)连通,两个边箱体(3)均与外车身结构(1)固定连接,两个边箱体(3)的顶端均设置有多个顶口,多个所述顶口内均设置有顶板(4),且防护箱体(2)和两个边箱体(3)内均设置有缓冲液体,所述底盘体系包括两个纵梁(5),两个所述纵梁(5)之间通过多个横梁(6)固定连接,外车身结构(1)固定连接在两个纵梁(5)的顶端,防护箱体(2)和两个边箱体(3)配合形成半包围结构,所述纵梁(5)位于所述半包围结构内,所述移动车身结构包括车身后围(7)和两个移动梁(8),两个所述移动梁(8)分别滑动连接在两个纵梁(5)内,两个移动梁(8)均固定连接在所述车身后围(7)的底端,所述车身后围(7)靠近外车身结构(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连通车壳(9),所述连通车壳(9)滑动连接在外车身结构(1)内,两个纵梁(5)之间安装有用于车身后围(7)调节的驱动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强度车身结构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结构包括安装架(10)和尾架(11),所述安装架(10)安装在两个所述纵梁(5)之间,所述尾架(11)安装在两个移动梁(8)的远离所述外车身结构(1)的一端,安装架(10)上安装有液压缸,所述液压缸的伸缩杆与所述尾架(11)固定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高强度车身结构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外车身结构(1)的顶端开设天窗口,所述天窗口内转动连接有第一防弹玻璃板(12)和第二防弹玻璃板(13),所述第一防弹玻璃板(12)和第二防弹玻璃板(13)之间连接有折叠架。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高强度车身结构部件,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折叠架均包括第一连接板(14)和第二连接板(15),两个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亮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千能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