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空间建筑矩形柱壁变工作区适应性送风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185661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31 20:49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暖通空调系统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大空间建筑矩形柱壁变工作区适应性送风装置,包括多个对应设置的新风送风口和导流板,所述新风送风口开设在建筑物顶部并围绕矩形柱外壁设置,所述导流板设置在矩形柱外壁上且高度可调,所述导流板与矩形柱外壁之间存在缝隙,所述缝隙宽度小于射流特征厚度,所述导流板对应的建筑物侧壁上均设置有一回风口,本发明专利技术送风装置既可以有效提高大空间建筑控制区的空气品质及人员热舒适性,降低能耗,同时具有容易布置,不占用建筑下部空间的优点。不占用建筑下部空间的优点。不占用建筑下部空间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大空间建筑矩形柱壁变工作区适应性送风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暖通空调系统
,具体属于一种基于分区送风原理并利用矩形柱壁实现送风的大空间建筑矩形柱壁变工作区适应性送风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城市化进程加快,大空间建筑越来越多的被建设,而随着城市空间更加立体化,大空间建筑也在渐渐向地下发展。相较于其他建筑,这类建筑空间尺度大,人员密度大,比如日常人流密度大的地下商场,地铁站等,而这类建筑采用较多的混合送风方式尤其对于较为密闭的地下空间建筑,那么一种合理的气流组织形式为人员提供更新鲜的空气就尤为重要。
[0003]气流组织形式是通风空调系统末端的直接体现,对通风空调系统的作用效果和大空间建筑内人员的热舒适性有直接而重要的影响。现有大空间建筑一般采用的混合送风气流组织形式,送风口一般设置在距离控制区较高的地方,送出的空气需要先和顶部的污染空气混合,再送入人员活动的区域。换而言之,传统送风方式将整个空间都视为其环境保障区域,导致需要处理的空气量大,热/湿负荷高,空调系统耗能巨大,严重浪费能源。另一方面,由于传统混合送风方式风口送出的新风需要先和顶部污染空气混合,导致送入人员活动区域的空气已经受到污染,舒适性、洁净度差,容易导致各类细菌、病毒的传播。实际上,需要人为控制温湿度的工作区只占整个大空间的一部分,即人员经常停留的区域。诸如地铁站、高铁站、地下商城等高大空间,其工作区通常只在人员站立高度(1.7m)以下或人员坐姿高度(1.1m)以下,若忽略上部没有人员活动的空间,将洁净空气直接送入工作区,则可降低送风负荷,提高送风温度,有效改善工作区空气质量,节约大量能源。而在大空间中,矩形柱结构随处可见,所以利用大空间柱形结构,设计可以将新鲜空气直接送入工作区的送风装置是很有价值、有意义的。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基于分区送风原理的大空间建筑矩形柱壁变工作区适应性送风装置,既可以有效提高大空间建筑控制区的空气品质及人员热舒适性,降低能耗,同时具有容易布置,不占用建筑下部空间的优点。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大空间建筑矩形柱壁变工作区适应性送风装置,包括多个对应设置的新风送风口和导流板,所述新风送风口开设在建筑物顶部并围绕矩形柱外壁设置,所述导流板设置在矩形柱外壁上且高度可调,所述导流板与矩形柱外壁之间存在缝隙,所述缝隙宽度小于射流特征厚度,所述导流板对应的建筑物侧壁上均设置有一回风口。
[0006]进一步的,所述矩形柱上竖直设置有多组细直立管,每组细直立管包括两个细直立管,细直立管中设置有L型滑块,L型滑块的高度可调,导流板与L型滑块的连接端连接用于将导流板固定在矩形柱侧壁上。
[0007]进一步的,所述导流板通过抽拉滑轨与L型滑块的连接端连接,所述抽拉滑轨用于调节导流板与矩形柱外壁之间缝隙宽度。
[0008]进一步的,所述导流板的宽度为送风射流到达导流板射流特征厚度的2~3倍,射流特征厚度的计算公式为:
[0009]δ
0.5
=a(y
*
+c)
[0010]其中,a,c为实验常数,由送风的偏转距离确定;y
*
为送风气流竖直方向上任意一点到新风送风口的距离。
[0011]进一步的,所述缝隙宽度与导流板对应的新风送风口的宽度比值为0~3。
[0012]进一步的,导流板的高度设置范围为公共区域内人体呼吸区高度。
[0013]进一步的,所述导流板为围绕矩形柱一周的回型或半回型或四分之一回型导流板。
[0014]进一步的,所述导流板设置在所述矩形柱一侧或多侧的外壁面上。
[0015]进一步的,多个所述导流板设置在矩形柱外壁面的同一高度处。
[0016]进一步的,多个所述导流板设置在矩形柱外壁面的不同高度处。
[00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8]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大空间建筑矩形柱壁变工作区适应性送风装置,基于分区送风原理,通过将导流板设置在距柱壁一定条缝宽度的位置,将沿柱壁向下运动的气流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新鲜空气撞击导流板流向发生偏折,直接送入人体呼吸区,可有效提高人员周围的空气质量,尽可能提供未受污染的空气;另一部分新鲜空气通过缝隙继续向下,直至地面后形成空气湖区,可显著降低头脚温差,减轻由于头脚温差带来的不适感。与传统送风方式相比,本专利技术利用现有大空间建筑中广泛存在的柱体结构,将送风气流尽可能全部送入控制区,可减少新鲜空气穿过大空间顶部非空调控制区而造成的损耗,从而可以通过适度提高送风温度或减少送风量的方式降低送风负荷,有效节约能耗。另一方面,本专利技术不受用途变更、季节变换、使用者差异限制,可以适应实际控制需求灵活调节导流板装置高度及条缝宽度,达到“变工作区”效果,保证控制区的热湿环境及空气品质,在有限改善人体热舒适性的同时提高呼吸质量,增强了了大空间建筑空调系统气流组织效果和通风能效,同时具备舒适、健康、灵活、节能的优点,具有现实意义和良好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大空间建筑矩形柱壁变工作区适应性送风装置结构示意图;
[0020]图2为大空间建筑矩形柱壁变工作区适应性送风装置气流组织示意图;
[0021]图3为大空间建筑矩形柱壁变工作区适应性送风装置固定装置图;
[0022]图4为导流板与L型滑块连接示意图;
[0023]图5为正交实验工况下大空间建筑矩形柱壁变工作区送风速度云图;
[0024]图6为正交实验结果拟合曲线图;
[0025]图7为混合通风模式(1)、柱壁贴附送风送风模式(2)、变工作区送风模式(3)的温度场分布图;
[0026]图8为混合通风模式(1)、柱壁贴附送风送风模式(2)、变工作区送风模式(3)的速度场分布图;
[0027]图9为混合通风模式(1)、柱壁贴附送风送风模式(2)、变工作区送风模式(3)的空气龄分布图。
[0028]附图中:1

新风管;2

新风阀;3

新风处理器;4

送风管;5

送风阀;6

新风送风口;7

矩形柱;8

导流板;9

回风口;10

回风管;11

排风阀;12

排风管;13

回风阀;14

细直立管;15

L型滑块;16

抽拉滑轨。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或者附图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
[0030]现有通风气流组织技术不能完成精确的分区控制,只能将新鲜空气先与顶部污染气体混合再送至房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大空间建筑矩形柱壁变工作区适应性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对应设置的新风送风口(6)和导流板(8),所述新风送风口(6)开设在建筑物顶部并围绕矩形柱外壁设置,所述导流板(8)设置在矩形柱外壁上且高度可调,所述导流板(8)与矩形柱外壁之间存在缝隙,所述缝隙宽度小于射流特征厚度,所述导流板(8)对应的建筑物侧壁上均设置有一回风口(9)。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空间建筑矩形柱壁变工作区适应性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矩形柱上竖直设置有多组细直立管(14),每组细直立管(14)包括两个细直立管(14),细直立管(14)中设置有L型滑块(15),L型滑块(15)的高度可调,导流板(8)与L型滑块(15)的连接端连接用于将导流板(8)固定在矩形柱侧壁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大空间建筑矩形柱壁变工作区适应性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板(8)通过抽拉滑轨(16)与L型滑块(15)的连接端连接,所述抽拉滑轨(16)用于调节导流板(8)与矩形柱外壁之间缝隙宽度。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空间建筑矩形柱壁变工作区适应性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板(8)的宽度为送风射流到达导流板(8)射流特征厚度的2~3倍,射流特征厚度的计算公式为: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车轮飞牛少峰刘俊胡慧程甘甜李安桂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