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微创通道下形状自适应的高阻尼椎间融合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183741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31 20:4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微创通道下形状自适应的高阻尼椎间融合器,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和椎间融合器圆环;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均为长方体结构,在第一壳体上与第二壳体上在相对一侧的对应位置上分别开设有若干凹槽,第一壳体凹槽与对应的第二壳体凹槽之间形成空腔,椎间融合器圆环设置在第一壳体凹槽和第二壳体凹槽之间的空腔内,第一壳体上固定连接有若干连接杆,连接杆为柱状结构,第二壳体上开设有对应连接杆的插孔,椎间融合器圆环为镍钛基形状记忆合金制成,在人体温度下产生形变。将镍钛基形状记忆合金作为制作椎间融合器圆环的材料,通过脊柱内镜微创通道植入椎间隙,在体温可控下自适应撑开椎间隙,降低植入融合器过程中神经血管损伤的风险。中神经血管损伤的风险。中神经血管损伤的风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微创通道下形状自适应的高阻尼椎间融合器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医疗器械
,涉及一种微创通道下形状自适应的高阻尼椎间融合器。

技术介绍

[0002]腰椎退行性疾病包括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腰椎不稳症、腰椎退行性侧弯和椎间盘源性腰痛等,是影响人口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现已成为导致中老年病残和生活质量下降的重要原因。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小于30岁群体中40%的个体存在椎间盘退变,而在大于50岁的群体中这一比例高达90%。美国每年有2.8%

5%的人群因腰椎退变性疾病就医,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损失达到1000亿美元/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以及人们生活、工作方式的改变,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发病率正逐年攀升,且出现低龄化趋势,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自Albee于1911年首次将脊柱融合术应用于脊柱疾病的治疗,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已经被公认为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最为可靠的方法之一,也是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的标准手术。传统的腰椎椎间融合手术虽然疗效确切,但是也有手术创伤较大、出血多、术后恢复较慢、对脊柱后路稳定结构的破坏较多、手术费用高等缺陷。
[0003]椎间融合器是一种专门为脊柱融合术设计开发的界面固定装置,根据脊柱融合固定的“牵张

压缩”的工作原理,即采用椎间融合器撑开并维持椎间隙的高度,使椎间盘纤维环、周围的韧带、肌肉组织处于张力状态,并反作用于椎间融合器提供压缩力,两种作用力共同作用于融合器使其达到稳定状态。椎间融合器可以克服自体髂骨融合的力学和生物学缺陷,通过植入病变节段的椎间隙内,一次性达到融合和固定的目的。
[0004]近20年来,随着术中照明技术、影像技术、导航技术和扩张通道系统等手术辅助技术的发展,一系列脊柱微创手术技术不断涌现和完善,脊柱微创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脊柱微创手术具有切口小、出血少、恢复快、避免大范围的组织剥离和稳定结构的破坏等显著优点。尤其是最近10年来,经皮脊柱内镜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完善,已经成为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最为成功的经典微创手术之一。然而相对于微创手术狭窄的操作通道系统,传统的椎间融合器体积较大,仍然需要扩大手术入路以植入更大尺寸的椎间融合器以获得有效的支撑和稳定。从理论上而言,经皮脊柱内镜技术目前已可以通过不同的手术入路彻底解除神经根和硬膜囊的压迫,如果能够设计出与之匹配的特殊的椎间融合器,即可替代传统的开放腰椎减压融合内固定术,从而极大地扩大了经皮脊柱内镜的手术适应症。
[0005]目前虽然有多种研发设计可通过经皮脊柱内镜通道植入的腰椎椎间融合系统,但均无法达到理想的融合效果,无法解决融合器植入体积与稳定性的矛盾。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椎间融合器相对于微创手术中狭窄的操作通
道系统,体积较大,可能会导致神经血管损伤的问题,提供一种微创通道下形状自适应的高阻尼椎间融合器。
[0007]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0008]一种微创通道下形状自适应的高阻尼椎间融合器,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和椎间融合器圆环;
[0009]所述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均为长方体结构,在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相对一侧的对应位置上分别开设有若干凹槽,第一壳体凹槽与对应的第二壳体凹槽之间形成空腔,所述椎间融合器圆环设置在第一壳体凹槽和第二壳体凹槽之间的空腔内,第一壳体上固定连接有若干连接杆,所述连接杆为柱状结构,第二壳体上开设有对应连接杆的插孔,所述椎间融合器圆环为镍钛基形状记忆合金制成,所述镍钛基形状记忆合金在人体温度下产生形变。
[0010]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于:
[0011]所述镍钛基形状记忆合金为Ti50(Ni50

xDx)合金,其中D为V、Mn、Co和Fe中的一种或多种元素的组合。
[0012]所述第一壳体上开设有第一中心孔,第二壳体上开设有第二中心孔,第一中心孔与第二中心孔均为通孔,并且同心同直径,第一中心孔与第二中心孔构成植骨窗,用于椎间隙植骨操作。
[0013]所述第一壳体凹槽关于第一中心孔呈对称分布,所述连接杆关于第一中心孔呈对称分布,所述第二壳体凹槽关于第二中心孔呈对称分布,所述插孔关于第二中心孔呈对称分布。
[0014]所述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均采用医用聚醚醚酮制成。
[0015]所述第一壳体凹槽包括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第二壳体凹槽包括第三凹槽和第四凹槽,第一凹槽和第三凹槽之间、第二凹槽和第四凹槽之间分别形成容纳椎间融合器圆环的空腔。
[0016]所述第一壳体上固定连接有两个连接杆,包括第一柱体和第二柱体;所述第二壳体上开设对应连接杆的两个插孔,包括第一柱孔和第二柱孔,第一柱体与第一柱孔匹配,第二柱体与第二柱孔匹配;所述连接杆上设置有阻尼结构,防止连接杆与对应插孔之间松动。
[0017]所述椎间融合器圆环直径为4~8mm,宽度为1~4mm,厚度为0.6~2mm。
[0018]所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在相背的一侧均设置有若干等间距的斜齿,用于防止滑动。
[0019]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的总厚度为8~16mm。
[002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21]本专利技术中通过使用镍钛基形状记忆合金作为制作椎间融合器圆环的材料,能够通过脊柱内镜微创通道植入椎间隙,使椎间融合器圆环在接近人体体温37摄氏度马氏体相能够自适应扩张撑开,在体温可控下自适应撑开椎间隙,降低了植入融合器过程中神经血管损伤的风险。
[0022]进一步的,本专利技术中所采用的镍钛基形状记忆合金和医用聚醚醚酮的弹性模量与人体骨骼的接近,接近人体脊柱的生物力学强度并且具有良好的硬度和强度,为椎间融合器植入体内后提供即时力学稳定性的保障,而其低弹性模量又可以达到非常低的应力遮挡效应,为后期的融合提供良好的生物力学环境。
[0023]进一步的,在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上开设中心孔,形成植骨窗孔,用于椎间隙植骨操作,通过植骨窗孔可以达到真正的椎间融合。
附图说明
[0024]为了更清楚的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0025]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形状自适应的高阻尼椎间融合器图;
[0026]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受到外力时的椎间融合器状态示意图;
[0027]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椎间融合器第一壳体结构图;
[0028]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椎间融合器第二壳体结构图;
[0029]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椎间融合器圆环示意图。
[0030]其中:2

椎间融合器圆环;11

第一柱体;12

第一凹槽;13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微创通道下形状自适应的高阻尼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和椎间融合器圆环(2);所述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均为长方体结构,在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相对一侧的对应位置上分别开设有若干凹槽,第一壳体凹槽与对应的第二壳体凹槽之间形成空腔,所述椎间融合器圆环(2)设置在第一壳体凹槽和第二壳体凹槽之间的空腔内,第一壳体上固定连接有若干连接杆,所述连接杆为柱状结构,第二壳体上开设有对应连接杆的插孔,所述椎间融合器圆环(2)为镍钛基形状记忆合金制成,所述镍钛基形状记忆合金在人体温度下产生形变。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微创通道下形状自适应的高阻尼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镍钛基形状记忆合金为Ti50(Ni50

xDx)合金,其中D为V、Mn、Co和Fe中的一种或多种元素的组合。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微创通道下形状自适应的高阻尼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上开设有第一中心孔(13),第二壳体上开设有第二中心孔(33),第一中心孔(13)与第二中心孔(33)均为通孔,并且同心同直径,第一中心孔(13)与第二中心孔(33)构成植骨窗,用于椎间隙植骨操作。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微创通道下形状自适应的高阻尼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凹槽关于第一中心孔(13)呈对称分布,所述连接杆关于第一中心孔(13)呈对称分布,所述第二壳体凹槽关于第二中心孔(33)呈对称分布,所述插孔关于第二中心孔(3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杜恒王云帆薛德祯尹思张磊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交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