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熊迎春专利>正文

一种防烫式室内电暖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181856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31 20: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电暖器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防烫式室内电暖器,包括外壳体和加热元件,所述外壳体具有一内腔体;所述加热元件位于所述内腔体内;所述外壳体的底面和顶面上分别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外壳体内设有隔热壳体;所述隔热壳体的底端开口和顶端开口分别与所述进风口和出风口相连通;所述加热元件安装在所述隔热壳体内;所述隔热壳体的四周侧面与所述外壳体的四周侧面间隔设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防烫式室内电暖器的隔热壳体起到良好的隔热作用,进而有效地降低外壳体表面的温度,避免外壳体的表面过烫,对触摸外壳体的表面的用户起到安全保护作用,达到良好的防烫效果。达到良好的防烫效果。达到良好的防烫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防烫式室内电暖器


[0001]本技术涉及电暖器
,特别是涉及一种防烫式室内电暖器。

技术介绍

[0002]电暖器作为一种家用电热设备,具有使用方便、清洁卫生、安全可靠等特点,主要用于居家等室内场所。该电暖器以电能为主要能源,使用发热元件进行发热,使电能转化为热能,通过直接接触、暖风对流、远红外线辐射等途径为室内供暖,深受用户喜爱。
[0003]常规的电暖器包括外壳体和设在外壳体内的加热元件,在加热元件对空气加热的同时,热量也传递至外壳体的表面,但是由于外壳体的本身隔热效果差,热量传递至外壳体,导致外壳体的表面温度过高,易烫手接触外壳体的表面的用户,尤其儿童。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了现有技术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具有良好的隔热和防烫效果的防烫式室内电暖器。
[0005]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方案:
[0006]一种防烫式室内电暖器,包括外壳体和加热元件,所述外壳体具有一内腔体;所述加热元件位于所述内腔体内;所述外壳体的底面和顶面上分别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外壳体内设有隔热壳体;所述隔热壳体的底端开口和顶端开口分别与所述进风口和出风口相连通;所述加热元件安装在所述隔热壳体内;所述隔热壳体的四周侧面与所述外壳体的四周侧面间隔设置。
[0007]进一步地,所述外壳体的前后、左右和上下方向依次包括前板、后板、左侧板、右侧板、顶板和底板;所述前板、后板、左侧板、右侧板、顶板和底板围成所述内腔体;所述进风口和出风口分别设在所述底板和顶板上;/>[0008]所述隔热壳体包括前隔热板、后隔热板、左隔热板和右隔热板;所述前板和前隔热板之间、后板和后隔热板之间、左侧板和左隔热板之间、右侧板和右隔热板之间均间隔设置。
[0009]进一步地,前板和前隔热板之间、后板和后隔热板之间均具有散热腔;所述前隔热板的下端和后隔热板的下端均设有用于连通所述隔热壳体的内腔和散热腔的进气散热孔;所述前板的上端和后板的上端均设有与散热腔相通的出气散热孔。
[0010]进一步地,所述前隔热板的厚度、后隔热板的厚度、左隔热板的厚度和右隔热板的厚度均为0.2

1mm。
[0011]进一步地,所述前板和前隔热板之间的距离为5

10mm;所述后板和后隔热板之间的距离为5

10mm;所述左侧板和左隔热板之间的距离为10

20mm;所述右侧板和右隔热板之间的距离为10

20mm。
[0012]进一步地,所述前隔热板的顶端与所述顶板之间、后隔热板的顶端与所述顶板之间、左隔热板的顶端与所述顶板之间和右隔热板的顶端与所述顶板之间分别对应连接有前
导流板、后导流板、左导流板和右导流板;
[0013]所述前导流板的下端与所述前隔热板的顶端连接;所述前导流板的上端朝所述前隔热板的后方向上倾斜设置;所述前导流板和后导流板相对称设置;
[0014]所述左导流板的下端与所述左隔热板的顶端连接;所述左导流板的上端朝所述左隔热板的左方向向上倾斜设置;所述左导流板和右导流板对称设置。
[0015]进一步地,所述出气散热孔为圆孔或方形孔或菱形孔;当所述出气散热孔为圆孔时,所述出气散热孔的孔径为2

5mm。
[0016]进一步地,所述加热元件的左端和右端分别与所述左隔热板的下端和右隔热板的下端连接。
[0017]进一步地,所述进风口为方形口;所述出风口为格栅口;若干个所述进风口阵列分布在所述底板上;若干个所述出风口阵列分布在所述顶板上。
[0018]进一步地,还包括脚轮和显示屏模块;所述底板的左端和右端分别连接有脚轮;所述显示屏模块安装在所述前板的上端或顶板上。
[0019]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优点:
[0020]本技术在外壳体内增设隔热壳体,再设置进风口和出风口分别隔热壳体的底端开口和顶端开口相通,然后将加热元件安装在隔热壳体内,空气从进风口进入,经过加热元件加热后,从出风口流出以达到供暖的效果,隔热壳体起到良好的隔热作用,进而有效地降低外壳体表面的温度,避免外壳体的表面过烫,对触摸外壳体的表面的用户起到安全保护作用,达到良好的防烫效果。
附图说明
[0021]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22]图1是本技术的防烫式室内电暖器的分解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3]图2是本技术的防烫式室内电暖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4]图3是本技术的散热腔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5]图4是本技术的顶板与底板之间的隔热壳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6]图中包括:
[0027]外壳体1、前板11、后板12、左侧板13、右侧板14、顶板15、底板16、内腔体17、加热元件2、进风口3、出风口4、隔热壳体5、前隔热板51、后隔热板52、左隔热板53、右隔热板54、散热腔6、进气散热孔7、出气散热孔8、前导流板9、后导流板10、左导流板20、右导流板30、脚轮40、显示屏模块50。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
[0029]如图1至图4所示,一种防烫式室内电暖器,包括外壳体1和加热元件2,所述外壳体1具有一内腔体17;所述加热元件2位于所述内腔体17内;加热元件2优选为加热管或加热片。所述外壳体1的底面和顶面上分别设有进风口3和出风口4;所述外壳体1内设有隔热壳体5;所述隔热壳体5的底端开口和顶端开口分别与所述进风口3和出风口4相连通;所述加
热元件2安装在所述隔热壳体5内;所述隔热壳体5的四周侧面与所述外壳体1的四周侧面间隔设置。
[0030]在外壳体1内增设隔热壳体5,再设置进风口3和出风口4分别隔热壳体5的底端开口和顶端开口相通,然后将加热元件2安装在隔热壳体5内,空气从进风口3进入,经过加热元件2加热后,从出风口4流出以达到供暖的效果,隔热壳体5起到良好的隔热作用,进而有效地降低外壳体1表面的温度,避免外壳体1的表面过烫,对触摸外壳体1的表面的用户起到安全保护作用,达到良好的防烫效果。
[0031]具体的,所述外壳体1的前后、左右和上下方向依次包括前板11、后板12、左侧板13、右侧板14、顶板15和底板16;所述前板11、后板12、左侧板13、右侧板14、顶板15和底板16围成所述内腔体17;所述进风口3和出风口4分别设在所述底板16和顶板15上;所述隔热壳体5包括前隔热板51、后隔热板52、左隔热板53和右隔热板54;需要说明的是,左隔热板53、右隔热板54分别与底板16的左侧和右侧连接;前隔热板51的左端和右端分别与左隔热板53的前侧、右隔热板54的前侧连接;同理,后隔热板52的左端和右端分别与右隔热板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烫式室内电暖器,包括外壳体和加热元件,所述外壳体具有一内腔体;所述加热元件位于所述内腔体内;所述外壳体的底面和顶面上分别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体内设有隔热壳体;所述隔热壳体的底端开口和顶端开口分别与所述进风口和出风口相连通;所述加热元件安装在所述隔热壳体内;所述隔热壳体的四周侧面与所述外壳体的四周侧面间隔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烫式室内电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体的前后、左右和上下方向依次包括前板、后板、左侧板、右侧板、顶板和底板;所述前板、后板、左侧板、右侧板、顶板和底板围成所述内腔体;所述进风口和出风口分别设在所述底板和顶板上;所述隔热壳体包括前隔热板、后隔热板、左隔热板和右隔热板;所述前板和前隔热板之间、后板和后隔热板之间、左侧板和左隔热板之间、右侧板和右隔热板之间均间隔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烫式室内电暖器,其特征在于,前板和前隔热板之间、后板和后隔热板之间均具有散热腔;所述前隔热板的下端和后隔热板的下端均设有用于连通所述隔热壳体的内腔和散热腔的进气散热孔;所述前板的上端和后板的上端均设有与散热腔相通的出气散热孔。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烫式室内电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隔热板的厚度、后隔热板的厚度、左隔热板的厚度和右隔热板的厚度均为0.2

1mm。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烫式室内电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板和前隔热板之间的距离为5

10mm;所述后板和后隔热板之间的距离为5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熊迎春
申请(专利权)人:熊迎春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