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向器支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174026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31 20: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车辆转向系统配件技术领域,具体技术方案为:转向器支架,包括本体座,本体座的一侧布置有第一支座,本体座的另一侧布置有第二支座,第一支座相对于第二支座倾斜布置,本体座的顶部平行布置有第一竖板和第二竖板,第一竖板的顶部开有第一卡槽,第二竖板的顶部开有第二卡槽,第一支座的顶部设有第一横板和第二横板,第一横板与第二横板分置本体座的两侧,第一支座上开有第一减重孔,第二支座的顶部设有耳板,第二支座上开有第二减重孔,另外,本体座、第一支座和第二支座采用一体化成型结构,取消了原有转向器支架的冲压拼焊结构,减少了整个转向器支架的安装空间,重量大大降低,结构强度大大增加,非常适用于轻质化结构的需求。化结构的需求。化结构的需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转向器支架


[0001]本技术属于车辆转向系统配件
,具体涉及一种应用于重型卡车变速箱的转向器支架。

技术介绍

[0002]在车辆中,转向系统具有使车辆在行驶过程中按照驾驶员意图来实现车辆的转向功能,转向器作为车辆转向系统的重要组成部件而用于增大转向盘传递到转向节的力,并改变力的传递方向。再次,转向器固定方式也决定并影响车辆转向系统功能及性能。因此,目前对于转向器的安装要求很高,需要全方面考虑如转向器安装形式受到平台化要求、刚度要求、抗车轮扰动能力、与悬架导向机构匹配要求、轻量化要求等各种工作要求。但是,目前重卡变速箱上的转向器支架重量较大,多采用冲压拼焊工序制作而成,安全性能和使用寿命都难以保证。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转向器支架,整体质量大大降低,使用寿命大大增加。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转向器支架,包括本体座,本体座的一侧布置有第一支座,本体座的另一侧布置有第二支座,第一支座相对于第二支座倾斜布置,第一支座的长度大于大二支座的长度。
[0005]本体座的顶部平行布置有第一竖板和第二竖板,第一竖板的顶部开有第一卡槽,第一卡槽内竖直开有第一沉头螺纹孔,第二竖板的顶部开有第二卡槽,第二卡槽内竖直开有第二沉头螺纹孔;转向摇臂布置在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之内,螺栓穿过转向摇臂后螺纹连接在第一沉头螺纹孔内,螺栓穿过转向摇臂后螺纹连接在第二沉头螺纹孔内。
[0006]第一支座的顶部设有第一横板和第二横板,第一横板与第二横板分置本体座的两侧,第一横板与第二横板均垂直于本体座的侧壁布置,第一横板与第二横板上均开有螺纹孔。为了进一步减轻第一支座的重量,在第一支座上开有第一减重孔,第一支座的两个侧边为内凹型的弧形结构,弧形结构的侧边既能够减轻第一支座的重量,又能够保证第一支座的结构强度;第一支座的底边为弧形结构,弧形结构的底边既能够减轻第一支座的重量,又能够保证第一支座的结构强度。
[0007]第一支座的四角均布置有外凸基台,每个外凸基台上均开有螺纹孔,螺栓穿过第一支座上的螺纹孔后与车架相连。
[0008]第二支座的顶部设有耳板,耳板延伸至本体座的上方,耳板上开有两个螺纹孔;第二支座上开有第二减重孔,第二减重孔依据第二支座的结构布置,第二通孔将本体座贯穿,在保证第二支座和本体座结构强度的前提下,又大大减轻了整个支架的重量。
[0009]第二支座上布置有四个外凸基台,每个外凸基台上开有螺纹孔,螺栓穿过第二支座上的螺纹孔后与转向系统相连,第二支座的一侧设有第一弧形连接段,第一弧形段布置
在第二支座的下部,第一弧形段将第二支座上的两个外凸基台相连;第二支座的另一侧设有第二弧形连接段,第二弧形连接段布置在第二支座的上部。
[0010]另外,本体座、第一支座和第二支座采用一体化成型结构,取消了原有转向器支架的冲压拼焊结构,结构强度大大增加,使用寿命大大增加。
[0011]其中,第一减重孔的顶边为直边,第一减重孔的两个侧边和底边均为内凹的弧形结构,第一减重孔的整体形状与第一支座的形状类似,完全不影响第一支座的结构强度。
[0012]第二支座相对于第一支座的倾斜角度为5

10度,方便整个转向器支架的安装,又不会造成干涉。
[0013]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体有益效果体现在:本技术通过螺栓分别与车架、转向摇臂和转向系统相连,通过在第一支座、第二支座和本体座上开设减重通孔,减重通孔顺应整个转向器支架的结构布置,在保证整个转向器支架结构强度的前提下,又能够减轻整个转向支架的重量。通过在第一支座和第二支座上布置内凹型的弧形连接段,弧形连接段能够减轻整个转向支架的重量,减少整个转向器支架的安装空间,又能够保证整个转向器支架的结构强度。与传统的转向器支架相比,整个结构重量下降了40%左右,本转向器支架采用一体化成型,结构强度高,使用寿命长。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图。
[0015]图2为本技术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0016]图3为本技术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0017]图4为本技术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0018]图中,1为本体座,11为第一竖板,12为第二竖板,13为第一卡槽,14为第二卡槽,2为第一支座,21为第一横板,22为第二横板,23为第一减重孔,3为第二支座,31为耳板,32为第二减重孔,33为第一弧形连接段,34为第二弧形连接段。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为了使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20]如图1

4所示,转向器支架,包括本体座1,本体座1的一侧布置有第一支座2,本体座1的另一侧布置有第二支座3,第一支座2相对于第二支座3倾斜布置,第一支座2的长度大于大二支座的长度。
[0021]本体座1的顶部平行布置有第一竖板11和第二竖板12,第一竖板11的顶部开有第一卡槽13,第一卡槽13为开口槽,第一卡槽13内竖直开有第一沉头螺纹孔,第二竖板12的顶部开有第二卡槽14,第二卡槽14为开口槽,第二卡槽14内竖直开有第二沉头螺纹孔;转向摇臂布置在第一卡槽13和第二卡槽14之内,螺栓穿过转向摇臂后螺纹连接在第一沉头螺纹孔内,螺栓穿过转向摇臂后螺纹连接在第二沉头螺纹孔内。
[0022]第一支座2的顶部设有第一横板21和第二横板22,第一横板21与第二横板22分置本体座1的两侧,第一横板21与第二横板22均垂直于本体座1的侧壁布置,第一横板21与第
二横板22上均开有螺纹孔。为了进一步减轻第一支座2的重量,在第一支座2上开有第一减重孔23,第一支座2的两个侧边为内凹型的弧形结构,弧形结构的侧边既能够减轻第一支座2的重量,又能够保证第一支座2的结构强度;第一支座2的底边为弧形结构,弧形结构的底边既能够减轻第一支座2的重量,又能够保证第一支座2的结构强度。
[0023]第一支座2的四角均布置有外凸基台,每个外凸基台上均开有螺纹孔,螺栓穿过第一支座2上的螺纹孔后与车架相连。
[0024]第二支座3的顶部设有耳板31,耳板31延伸至本体座1的上方,耳板31上开有两个螺纹孔;第二支座3上开有第二减重孔32,第二减重孔32依据第二支座3的结构布置,第二通孔将本体座1贯穿,在保证第二支座3和本体座1结构强度的前提下,又大大减轻了整个支架的重量。
[0025]第二支座3上布置有四个外凸基台,每个外凸基台上开有螺纹孔,螺栓穿过第二支座3上的螺纹孔后与转向系统相连,第二支座3的一侧设有第一弧形连接段33,第一弧形段布置在第二支座3的下部,第一弧形段将第二支座3上的两个外凸基台相连;第二支座3的另一侧设有第二弧形连接段34,第二弧形连接段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转向器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本体座(1),所述本体座(1)的一侧布置有第一支座(2),所述本体座(1)的另一侧布置有第二支座(3),所述第一支座(2)相对于第二支座(3)倾斜布置;所述本体座(1)的顶部平行布置有第一竖板(11)和第二竖板(12),所述第一竖板(11)的顶部开有第一卡槽(13),所述第一卡槽(13)内竖直开有第一沉头螺纹孔,所述第二竖板(12)的顶部开有第二卡槽(14),所述第二卡槽(14)内竖直开有第二沉头螺纹孔;所述第一支座(2)的顶部设有第一横板(21)和第二横板(22),第一横板(21)与第二横板(22)分置本体座(1)的两侧,所述第一横板(21)与第二横板(22)上均开有螺纹孔,所述第一支座(2)上开有第一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亚东
申请(专利权)人:太原市三高能源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