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料组合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172828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31 20:2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香料组合物,得到香料香组合物的方法,可通过这类方法得到的香料组合物以及这类香料组合物的用途。这类香料组合物的用途。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香料组合物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香料组合物,得到香料组合物的方法,可通过这类方法得到的香料组合物以及这类香料组合物的用途。
[0002]一种寻求加香产品的益处在于产生增加使用者舒适度的良好气味和与产品功效相关的嗅觉提示。在手洗餐具中,这传统上转化为在餐具洗涤产品与水或湿餐具和烹饪用具接触时以及在泡沫形成期间产生强烈盛放的气味。这种强烈盛放的气味具有抵消通常从烹饪器具散发的恶臭的附加优点。然而,当今的消费者越来越热衷于体验加香产品的额外益处。消费品产生充满应用产品的空间的气味的能力正在成为调节产品再购买的关键性能指标。空间填充应增强加香产品在水槽之外的作用,并增强整个厨房的清洁和卫生感。
[0003]WO2017/209708A1公开了一种无刺激性手洗餐具用组合物。该组合物不包含任何香料。
[0004]EP2391699B1公开了一种使用包含保湿剂和阳离子聚合物的液体手洗餐具用洗涤剂组合物的方法。该组合物任选地包含香料。
[0005]US8,343,906B2公开了一种碱性手洗餐具用产品,其包含过氧化氢漂白剂和漂白稳定的香料组合物。
[0006]WO2002/064722A2公开了包含二酰基过氧化物漂白剂和盛放香料的自动餐具洗涤组合物。
[0007]US2007/0099804A1公开了一种配制香料组合物的方法,所述香料组合物被设计用于洗去型体系中,以提供期望的初始释放以及在目标体系上的最小残留香料,即香料的长期持续释放。
[0008]这些文献没有提供具有盛放和空间填充性能的香料释放的餐具洗涤产品。
[0009]以平衡方式产生这种双重效果是困难的。市售产品典型地以空间填充的成本提供强的盛放,或者以盛放的成本提供强的空间填充。另一方面,试图在盛放和空间填充之间提供最佳平衡典型地导致抑制这两种效果。
[0010]因此,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潜在问题是提供用于手洗用产品的扩散性香料组合物,其提供增强的盛放和增强的空间填充,并且在产品施用和感知的整个时间内对消费者而言都是令人愉悦的。
[0011]该问题通过独立权利要求的主题得到解决。在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香料组合物,其包含以下组分,优选由以下组分组成:
[0012]a)由以下成分组成的香料成分混合物:
[0013]i.4至10wt.

%、优选6至10wt.

%的至少一种在25℃下具有150微克/l或更低的挥发度的香料成分,其被定义为A组成分;
[0014]ii.20至36wt.

%、优选20至25wt.

%的至少一种在25℃下具有大于150微克/l且在25℃下具有至多900微克/l的挥发度的香料成分,其被定义为B组成分;和
[0015]iii.60至76wt.

%、优选65至76wt.

%的至少一种在25℃下具有大于900微克/l的挥发度的香料成分,其被定义为C组成分;
[0016]其中6wt.

%或更多、优选7wt.

%或更多的香料成分混合物包含至少一种具有
1.5ng/l或更小的气味觉察阈的C组成分,其被定义为C1组成分,且其中以wt.

%计的香料成分的量参照的是香料成分混合物的总重量;和
[0017]b)任选地:一种或多种技术性成分(technical ingredient)。
[0018]当添加到消费品,尤其是手洗餐具用液体时,满足上述规则的香料组合物显示出增强的盛放强度和空间填充强度,以及这两种效果之间的最佳平衡。
[0019]在本专利技术的上下文中,在泡沫形成期间,在向消费品中加入已知量的自来水之后,并且在距水槽0.5至2米的距离处评估盛放强度。
[0020]在泡沫形成后一定时间,例如15至30分钟,在距水槽0.5至2米的距离处评估空间填充强度。
[0021]优选地,根据实施例3中描述的标准化方法评估盛放强度和空间填充强度。
[0022]术语“挥发度”是指平衡顶空浓度(HS),以微克/升(μg/l)表示。这是一种成分在25℃的温度下和1个大气压(常压)的压力下与所述成分的冷凝形式(即固体或液体形式)平衡的气相中的浓度。它可以通过使用本领域中任何已知的定量顶空分析技术来测量。适合的方法描述在例如Mueller和Lamparsky的Perfumes:Art,Science and Technology,第6章“The Measurement of Odors”176

179页(Elsevier 1991)中。
[0023]平衡顶空浓度可以如下测量:将500mg测试香料成分加入到容器中,然后密封。将容器在恒定的25℃下温育直至化合物在气体与冷凝相之间达到平衡。使用聚(4

乙基苯乙烯



二乙烯基苯)多孔材料(例如来自Supelco的Porapak Q)作为吸附剂,在微孔过滤器上捕获限定体积的顶空(通常0.5

1.0升)。在用适合的溶剂(通常30

100微升甲基叔丁基醚)提取后,通过GC分析提取物的等分试样。可以从通过微孔过滤器抽吸的顶空体积和注入气相色谱仪的过滤提取物的等分试样计算原始顶空中的浓度(以μg/l计)。所测试的香料成分的最终顶空浓度值作为各自三次独立测量的平均值获得。关于上文描述的技术的进一步信息可以在E Etzweiler,F.;Senn E.和Neuner

Jehle N.,Ber.Bunsen

Ges.Phys.Chem.1984,88,578

583的论文中找到。
[0024]上文所用的术语“气味觉察阈”(ODT)是指香料成分可被专门小组成员感知到的平均浓度,并且可通过嗅觉测定法测量,如例如Mueller和Lamparsky在Perfumes:Art,Science and Technology,第6章“The Measurement of Odors”176

179页(Elsevier 1991)所述。
[0025]气味觉察阈(ODT)可以通过使用嗅觉计来测量。嗅觉计的作用原理是在载气中线性稀释芳香剂。置换的芳香剂的量取决于其蒸气压和载气流。由流量调节器调节的恒定的氮气流将芳香剂从样品容器携带至混合室。在那里,载气

气味混合物用无味空气稀释。使一部分稀释的有气味的空气从混合室经由熔融石英毛细管流至嗅探漏斗。通过毛细管的流速决定了从混合室进入嗅探漏斗的有气味空气的剂量,这取决于阀的打开,该阀可以通过PC以二元步骤从1ml调节至256ml。通过用无味空气以8L/min的流速持久冲洗,在玻璃漏斗中发生有气味空气样品的最终稀释。强制选择三角形呈现通过特殊的自动通道设置装置实现,其中只有开关的一个位置,芳香剂递送毛细管进入嗅探漏斗,而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香料组合物,包含以下组分,优选由以下组分组成:a)由以下成分组成的香料成分混合物:i.4至10wt.

%、优选6至10wt.

%的至少一种在25℃下具有150微克/l或更低的挥发度的香料成分,其被定义为A组成分;ii.20至36wt.

%、优选20至25wt.

%的至少一种在25℃下具有大于150微克/l且在25℃下具有至多900微克/l的挥发度的香料成分,其被定义为B组成分;和iii.60至76wt.

%、优选65至76wt.

%的至少一种在25℃下具有大于900微克/l的挥发度的香料成分,其被定义为C组成分;其中6wt.

%或更多、优选7wt.

%或更多的香料成分混合物包含至少一种具有1.5ng/l或更小的气味觉察阈的C组成分,定义为C1组成分;且其中以wt.

%计的香料成分的量参照的是香料成分混合物的总重量,和b)任选地:一种或多种技术性成分。2.权利要求1的香料组合物,其中所述至少一种A组成分选自3

苯基丙
‑2‑
烯酸3

苯基丙
‑2‑
烯基酯);4

(4

羟基苯基)丁
‑2‑
酮);2,4

二羟基

3,6

二甲基苯甲酸甲酯);3,8,8,11a

四甲基十二氢

1H

3,5a

环氧萘并[2,1

c]氧杂环庚三烯);(Z)

环十七碳
‑9‑
烯酮);1,4

二氧杂环十七烷

5,17

二酮);2

羟基苯甲酸苄酯);1,4

二氧杂环十六烷

5,16

二酮);(2E,6Z)

3,7,11

三甲基十二碳

2,6,10

三烯
‑1‑
醇);(4E)
‑9‑
羟基

5,9

二甲基
‑4‑
癸烯醛);2

羟基苯甲酸2

苯乙酯);3

乙氧基
‑4‑
羟基苯甲醛);异丁酸4

甲酰基
‑2‑
甲氧基苯酯);3

((1R,2S,4R,6R)

5,5,6

三甲基二环[2.2.1]庚
‑2‑
基)环己醇);4,6,6,7,8,8

六甲基

1,3,4,6,7,8

六氢环戊二烯并[g]异色烯);2

(2

(3,3,5

三甲基环己基)乙酰基)环戊酮);环丙烷甲酸2

(1

(3,3

二甲基环己基)乙氧基)
‑2‑
甲基丙酯);(Z)

氧杂环十七碳

10


‑2‑
酮);(4aR,5R,7aS,9R)

八氢

2,2,5,8,8,9a

六甲基

4H

4a,9

亚甲基甘菊环并[5,6

d]

1,3

二氧杂环戊烯);1

氧杂环十七烷
‑2‑
酮);2

环己亚基
‑2‑
苯基乙腈);2

环己亚基
‑2‑
苯基乙腈);(E)
‑2‑
苄亚基辛醛);2

己基环戊
‑2‑
烯酮);5

辛基氧杂环戊烷
‑2‑
酮);(Z)

环十六碳
‑5‑
烯酮);6

庚基四氢

2H

吡喃
‑2‑
酮);(E)

氧杂环十六碳

12


‑2‑
酮);环十五烷酮);5

(仲丁基)
‑2‑
(2,4

二甲基环己
‑3‑

‑1‑
基)
‑5‑
甲基

1,3

二噁烷);1

(2

萘基)

乙酮);乙酸2,2,2

三氯
‑1‑
苯基乙酯);2,4

二甲基
‑2‑
(5,5,8,8

四甲基

5,6,7,8

四氢萘
‑2‑
基)

1,3

二氧戊环);6

己基四氢

2H

吡喃
‑2‑
酮);(Z)
‑3‑
甲基环十五碳
‑5‑
烯酮);二苯基甲酮);氧杂环十六烷
‑2‑
酮);((1S,8aR)

1,4,4

三甲基

2,3,3a,4,5,8

六氢

1H

5,8a

亚甲基甘菊环
‑6‑
基)甲醇);(1

甲基
‑2‑
((1,2,2

三甲基二环[3.1.0]己
‑3‑
基)甲基)环丙基)甲醇);3

氧代
‑2‑
戊基环戊烷乙酸甲酯);2H

色烯
‑2‑
酮);3

(苯并[d][1,3]二氧杂环戊烯
‑5‑
基)
‑2‑
甲基丙醛);(3E,6E)

2,4,4,7

四甲基壬

6,8

二烯
‑3‑
酮肟);1

(2,2,6

三甲基环己基)己
‑3‑
醇);2

乙基
‑3‑
羟基

4H

吡喃
‑4‑
酮);3

羟基
‑2‑
甲基

4H

吡喃
‑4‑
酮);1

((1S,8aS)

1,4,4,6

四甲基

2,3,3a,4,5,8

六氢

1H

5,8a

亚甲基甘菊环
‑7‑
基)乙酮);1

((1S,8aS)

1,4,4,6

四甲基

2,3,3a,4,5,8

六氢

1H

5,8a

亚甲基甘菊环
‑7‑
基)乙酮);乙酸(7,7,8,8

四甲基八氢

2,3b

亚甲基环戊二烯并[1,3]环丙烯并[1,2]苯
‑4‑
基)甲酯);乙酸(1S,6R,8aR)

1,4,4,6

四甲基八氢

1H

5,8a

亚甲基甘菊环
‑6‑
基酯);2

羟基苯甲酸己酯);(Z)
‑3‑
甲基环十四碳
‑5‑
烯酮);3a

乙基

6,6,9a

三甲基十二氢萘并[1,2

c]呋喃);(E)

13

甲基氧杂环十五碳

10


‑2‑
酮);(E)
‑2‑
乙基
‑4‑
(2,2,3

三甲基环戊
‑3‑

‑1‑
基)

‑2‑

‑1‑
醇);2

羟基苯甲酸(4Z)


‑4‑

‑2‑
基酯);乙酸2

(3,8

二甲基

1,2,3,4,5,6,7,8

八氢甘菊环
‑5‑
基)丙
‑2‑
基酯);3

(4

异丁基
‑2‑
甲基苯基)丙醛);3

甲基
‑5‑
苯基戊
‑1‑
醇);(E)
‑2‑
甲氧基
‑4‑
(丙
‑1‑

‑1‑
基)苯酚);(1

甲基
‑2‑
(((1R,3R)

2,2,3

三甲基环戊基)甲基)环丙基)甲醇);3

甲氧基
‑5‑
甲基苯酚);(Z)
‑6‑
(戊
‑2‑

‑1‑
基)四氢

2H

吡喃
‑2‑
酮);3

(4

(叔丁基)苯基)
‑2‑
甲基丙醛);(E)
‑2‑
甲基
‑4‑
(2,2,3

三甲基
‑1‑
环戊
‑3‑
烯基)丁
‑2‑

‑1‑
醇);乙酸4

烯丙基
‑2‑
甲氧基苯酯);(E)
‑3‑
苯基丙
‑2‑

‑1‑
醇);3

甲基
‑5‑
(2,2,3

三甲基环戊
‑3‑

‑1‑
基)戊
‑2‑
醇);(E)

十三碳
‑2‑
烯腈);(E)

1,2

二甲氧基
‑4‑
(丙
‑1‑

‑1‑
基)苯);(4Z,8Z)

1,5,9

三甲基

13

氧杂二环[10.1.0]十三碳

4,8

二烯);6

戊基四氢

2H

吡喃
‑2‑
酮);4,8a,9,9

四甲基十氢

1,6

亚甲基萘
‑1‑
醇);(乙氧基甲氧基)环十二烷);(E)
‑2‑
甲基
‑4‑
(2,2,3

三甲基
‑1‑
环戊
‑3‑
烯基)丁
‑2‑

‑1‑
醇);八氢

2H

色烯
‑2‑
酮);2

甲氧基萘);1

(2,3,8,8

四甲基

1,2,3,4,5,6,7,8

八氢萘
‑2‑
基)乙酮);1

(2,3,8,8

四甲基

1,2,3,4,5,6,7,8

八氢萘
‑2‑
基)乙酮);1

(1,2,8,8

四甲基

1,2,3,4,5,6,7,8

八氢萘
‑2‑
基)乙酮);(4

甲氧基苯基)甲醇);2

乙氧基萘);5

己基氧杂环戊烷
‑2‑
酮);环丙烷甲酸(E)
‑2‑
((3,5

二甲基己
‑3‑

‑2‑
基)氧基)
‑2‑
甲基丙酯);3

(4

甲氧基苯基)
‑2‑
甲基丙醛);乙酸(E)

6,10

二甲基十一碳

5,9

二烯
‑2‑
基酯);N

乙基

N

(间甲苯基)丙酰胺);6


‑2‑


喹啉);2,2

二甲基
‑3‑
(间甲苯基)丙
‑1‑
醇);7,9

二甲基螺[5.5]十一烷
‑3‑
酮);乙酸(E)
‑3‑
苯基丙
‑2‑

‑1‑
基酯);3

(4

(叔丁基)苯基)丙醛);甲基苯基缩水甘油酸乙酯);甲酸2,4a,5,8a

四甲基

1,2,3,4,4a,7,8,8a

八氢萘
‑1‑
基酯);4

甲基
‑5‑
戊基二氢呋喃

2(3H)

酮);(E)

3,3

二甲基
‑5‑
(2,2,3

三甲基
‑3‑
环戊烯
‑1‑
基)
‑4‑
戊烯
‑2‑
醇);(E)
‑4‑
((3aS,7aS)

六氢

1H

4,7

亚甲基茚

5(6H)

亚基)丁醛);1

((2

(叔丁基)环己基)氧基)丁
‑2‑
醇);(E)
‑3‑
甲基
‑5‑
(2,2,3

三甲基环戊
‑3‑

‑1‑
基)戊
‑4‑

‑2‑
醇);7

甲基

2H

苯并[b][1,4]二氧杂环庚三烯

3(4H)

酮);2

羟基苯甲酸戊酯);2,6,10

三甲基十一碳
‑9‑
烯醛);1a,3,3,4,6,6

六甲基

1a,2,3,4,5,6,7,7a

八氢萘并[2,3

b]环氧乙烯);7

甲氧基

3,7

二甲基辛
‑2‑
醇);(E)
‑4‑
(2,5,6,6

四甲基环己
‑2‑

‑1‑
基)丁
‑3‑

‑2‑
酮);苯并[d][1,3]二氧杂环戊烯
‑5‑
甲醛);(1R,2S,4R)

2'

异丙基

1,7,7

三甲基螺[二环[2.2.1]庚烷

2,4'

[1,3]二噁烷]);十二腈);6

乙酰氧基己酸乙酯);3

(4

异丙基苯基)
‑2‑
甲基丙醛);(1R,6S,8aS)
‑6‑
甲氧基

1,4,4,6

四甲基八氢

1H

5,8a

亚甲基甘菊环);4

(4

甲基戊
‑3‑

‑1‑
基)环己
‑3‑
烯甲醛);5

戊基二氢呋喃

2(3H)

酮);4,4a,5,9b

四氢茚并[1,2

d][1,3]二氧杂环己烯);癸
‑9‑

‑1‑
醇);(1

甲基
‑2‑
(5

甲基己
‑4‑

‑2‑
基)环丙基)甲醇);2

环己基庚

1,6

二烯
‑3‑
酮);(Z)
‑1‑
(环辛
‑3‑

‑1‑
基)丙
‑1‑
醇);癸
‑1‑
醇);3

(3

异丙基苯基)丁醛);3

苯基丙
‑2‑
烯酸甲酯);8

(仲丁基)

5,6,7,8

四氢喹啉);3

苯基丙
‑1‑
醇);(E)

十一碳
‑9‑
烯腈);2',2',3,7,7

五甲基螺[二环[4.1.0]庚烷

2,5'

[1,3]二噁烷]);4

(1

乙氧基乙烯基)

3,3,5,5

四甲基环己酮);2

甲氧基
‑4‑
丙基苯酚);2

甲基
‑4‑
苯基丁
‑2‑
醇);丁酸2

甲基
‑1‑
苯基丙
‑2‑
基酯);(E)
‑3‑
苯基丙
‑2‑
烯腈);四氢
‑4‑
甲基
‑2‑
(2

甲基丙基)

2H

吡喃
‑4‑
醇);2

氨基苯甲酸甲酯);3

(4

乙基苯基)

2,2

二甲基丙醛);(E)

7,11

二甲基
‑3‑
亚甲基十二碳

1,6,10

三烯);丙酸(3aR,6S,7aS)

3a,4,5,6,7,7a

六氢

1H

4,7

亚甲基茚
‑6‑
基酯);6

丙基四氢

2H

吡喃
‑2‑
酮);4

烯丙基
‑2‑
甲氧基苯酚);1

(3,3

二甲基环己
‑1‑

‑1‑
基)戊
‑4‑

‑1‑
酮);1,1,2,3,3

五甲基

2,3,6,7

四氢

1H



4(5H)

酮);4

(叔丁基)环己醇);2

(甲基氨基)苯甲酸甲酯);(E)

3,7

二甲基辛

2,
6

二烯
‑1‑
醇);(E)
‑4‑
(2,6,6

三甲基环己
‑1‑

‑1‑
基)丁
‑3‑

‑2‑
酮);十二醛);3,7

二甲基辛
‑6‑

‑1‑
醇);2

异丙基
‑5‑
甲基苯酚);(E)
‑3‑
苯基丙
‑2‑

‑1‑
醇);3

环己基丙酸烯丙酯);4

(2,6,6

三甲基环己
‑1‑

‑1‑
基)丁
‑2‑
酮);(2E)
‑3‑
苯基丙
‑2‑
烯醛);二苯基甲烷);(E)
‑3‑
甲基
‑4‑
(2,6,6

三甲基环己
‑2‑

‑1‑
基)丁
‑3‑

‑2‑
酮);(E)
‑4‑
甲基癸
‑3‑

‑5‑
醇);4

环己基
‑2‑
甲基丁
‑2‑
醇)和(Z)
‑3‑
甲基
‑2‑
(戊
‑2‑

‑1‑
基)环戊
‑2‑
烯酮)。3.权利要求1或2之一的香料组合物,其中所述至少一种B组成分选自(E)
‑1‑
(2,6,6

三甲基环己
‑1‑

‑1‑
基)丁
‑2‑

‑1‑
酮);壬
‑2‑
炔酸甲酯;异丁酸2

苯乙酯;5

异丙基
‑2‑
甲基苯酚;(E)
‑1‑
甲氧基
‑4‑
(丙
‑1‑

‑1‑
基)苯;3,7

二甲基辛
‑1‑
醇;八氢

1H

4,7

亚甲基茚

3a

甲酸(3aS,4S,7R,7aS)

乙酯;乙酸(E)

3,7

二甲基辛

2,6

二烯
‑1‑
基酯;(Z)

3,7

二甲基辛

2,6

二烯
‑1‑
醇;甲酸3,7

二甲基辛
‑6‑

‑1‑
基酯;2

(2,4

二甲基环己基)吡啶;二苯醚;2

甲基十一醛;二环[2.2.2]辛
‑5‑

‑2‑
甲醛;乙酸(3aR,6S,7aS)

3a,4,5,6,7,7a

六氢

1H

4,7

亚甲基茚
‑6‑
基酯;乙酸(Z)

3,7

二甲基辛

2,6

二烯
‑1‑
基酯;(E)
‑1‑
(2,6,6

三甲基环己

1,3

二烯
‑1‑
基)丁
‑2‑

‑1‑
酮;(E)
‑1‑
(2,6,6

三甲基环己
‑2‑

‑1‑
基)丁
‑2‑

‑1‑
酮;(E)
‑5‑
甲基庚
‑3‑
酮肟;(2

(异戊基氧基)乙基)苯;(E)
‑1‑
(2,6,6

三甲基环己
‑3‑

‑1‑
基)丁
‑2‑

‑1‑
酮;2

(4

甲基环己
‑3‑

‑1‑
基)丙
‑2‑
醇;1

(环丙基甲基)
‑4‑
甲氧基苯;(Z)

4,11,11

三甲基
‑8‑
亚甲基二环[7.2.0]十一碳
‑4‑
烯;2

苯基乙醇;(1S,2R,...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S
申请(专利权)人:奇华顿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