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香料组合物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香料组合物,得到香料组合物的方法,可通过这类方法得到的香料组合物以及这类香料组合物的用途。
[0002]一种寻求加香产品的益处在于产生增加使用者舒适度的良好气味和与产品功效相关的嗅觉提示。在手洗餐具中,这传统上转化为在餐具洗涤产品与水或湿餐具和烹饪用具接触时以及在泡沫形成期间产生强烈盛放的气味。这种强烈盛放的气味具有抵消通常从烹饪器具散发的恶臭的附加优点。然而,当今的消费者越来越热衷于体验加香产品的额外益处。消费品产生充满应用产品的空间的气味的能力正在成为调节产品再购买的关键性能指标。空间填充应增强加香产品在水槽之外的作用,并增强整个厨房的清洁和卫生感。
[0003]WO2017/209708A1公开了一种无刺激性手洗餐具用组合物。该组合物不包含任何香料。
[0004]EP2391699B1公开了一种使用包含保湿剂和阳离子聚合物的液体手洗餐具用洗涤剂组合物的方法。该组合物任选地包含香料。
[0005]US8,343,906B2公开了一种碱性手洗餐具用产品,其包含过氧化氢漂白剂和漂白稳定的香料组合物。
[0006]WO2002/064722A2公开了包含二酰基过氧化物漂白剂和盛放香料的自动餐具洗涤组合物。
[0007]US2007/0099804A1公开了一种配制香料组合物的方法,所述香料组合物被设计用于洗去型体系中,以提供期望的初始释放以及在目标体系上的最小残留香料,即香料的长期持续释放。
[0008]这些文献没有提供具有盛放和空间填充性能的香料释放的餐具洗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香料组合物,包含以下组分,优选由以下组分组成:a)由以下成分组成的香料成分混合物:i.4至10wt.
‑
%、优选6至10wt.
‑
%的至少一种在25℃下具有150微克/l或更低的挥发度的香料成分,其被定义为A组成分;ii.20至36wt.
‑
%、优选20至25wt.
‑
%的至少一种在25℃下具有大于150微克/l且在25℃下具有至多900微克/l的挥发度的香料成分,其被定义为B组成分;和iii.60至76wt.
‑
%、优选65至76wt.
‑
%的至少一种在25℃下具有大于900微克/l的挥发度的香料成分,其被定义为C组成分;其中6wt.
‑
%或更多、优选7wt.
‑
%或更多的香料成分混合物包含至少一种具有1.5ng/l或更小的气味觉察阈的C组成分,定义为C1组成分;且其中以wt.
‑
%计的香料成分的量参照的是香料成分混合物的总重量,和b)任选地:一种或多种技术性成分。2.权利要求1的香料组合物,其中所述至少一种A组成分选自3
‑
苯基丙
‑2‑
烯酸3
‑
苯基丙
‑2‑
烯基酯);4
‑
(4
‑
羟基苯基)丁
‑2‑
酮);2,4
‑
二羟基
‑
3,6
‑
二甲基苯甲酸甲酯);3,8,8,11a
‑
四甲基十二氢
‑
1H
‑
3,5a
‑
环氧萘并[2,1
‑
c]氧杂环庚三烯);(Z)
‑
环十七碳
‑9‑
烯酮);1,4
‑
二氧杂环十七烷
‑
5,17
‑
二酮);2
‑
羟基苯甲酸苄酯);1,4
‑
二氧杂环十六烷
‑
5,16
‑
二酮);(2E,6Z)
‑
3,7,11
‑
三甲基十二碳
‑
2,6,10
‑
三烯
‑1‑
醇);(4E)
‑9‑
羟基
‑
5,9
‑
二甲基
‑4‑
癸烯醛);2
‑
羟基苯甲酸2
‑
苯乙酯);3
‑
乙氧基
‑4‑
羟基苯甲醛);异丁酸4
‑
甲酰基
‑2‑
甲氧基苯酯);3
‑
((1R,2S,4R,6R)
‑
5,5,6
‑
三甲基二环[2.2.1]庚
‑2‑
基)环己醇);4,6,6,7,8,8
‑
六甲基
‑
1,3,4,6,7,8
‑
六氢环戊二烯并[g]异色烯);2
‑
(2
‑
(3,3,5
‑
三甲基环己基)乙酰基)环戊酮);环丙烷甲酸2
‑
(1
‑
(3,3
‑
二甲基环己基)乙氧基)
‑2‑
甲基丙酯);(Z)
‑
氧杂环十七碳
‑
10
‑
烯
‑2‑
酮);(4aR,5R,7aS,9R)
‑
八氢
‑
2,2,5,8,8,9a
‑
六甲基
‑
4H
‑
4a,9
‑
亚甲基甘菊环并[5,6
‑
d]
‑
1,3
‑
二氧杂环戊烯);1
‑
氧杂环十七烷
‑2‑
酮);2
‑
环己亚基
‑2‑
苯基乙腈);2
‑
环己亚基
‑2‑
苯基乙腈);(E)
‑2‑
苄亚基辛醛);2
‑
己基环戊
‑2‑
烯酮);5
‑
辛基氧杂环戊烷
‑2‑
酮);(Z)
‑
环十六碳
‑5‑
烯酮);6
‑
庚基四氢
‑
2H
‑
吡喃
‑2‑
酮);(E)
‑
氧杂环十六碳
‑
12
‑
烯
‑2‑
酮);环十五烷酮);5
‑
(仲丁基)
‑2‑
(2,4
‑
二甲基环己
‑3‑
烯
‑1‑
基)
‑5‑
甲基
‑
1,3
‑
二噁烷);1
‑
(2
‑
萘基)
‑
乙酮);乙酸2,2,2
‑
三氯
‑1‑
苯基乙酯);2,4
‑
二甲基
‑2‑
(5,5,8,8
‑
四甲基
‑
5,6,7,8
‑
四氢萘
‑2‑
基)
‑
1,3
‑
二氧戊环);6
‑
己基四氢
‑
2H
‑
吡喃
‑2‑
酮);(Z)
‑3‑
甲基环十五碳
‑5‑
烯酮);二苯基甲酮);氧杂环十六烷
‑2‑
酮);((1S,8aR)
‑
1,4,4
‑
三甲基
‑
2,3,3a,4,5,8
‑
六氢
‑
1H
‑
5,8a
‑
亚甲基甘菊环
‑6‑
基)甲醇);(1
‑
甲基
‑2‑
((1,2,2
‑
三甲基二环[3.1.0]己
‑3‑
基)甲基)环丙基)甲醇);3
‑
氧代
‑2‑
戊基环戊烷乙酸甲酯);2H
‑
色烯
‑2‑
酮);3
‑
(苯并[d][1,3]二氧杂环戊烯
‑5‑
基)
‑2‑
甲基丙醛);(3E,6E)
‑
2,4,4,7
‑
四甲基壬
‑
6,8
‑
二烯
‑3‑
酮肟);1
‑
(2,2,6
‑
三甲基环己基)己
‑3‑
醇);2
‑
乙基
‑3‑
羟基
‑
4H
‑
吡喃
‑4‑
酮);3
‑
羟基
‑2‑
甲基
‑
4H
‑
吡喃
‑4‑
酮);1
‑
((1S,8aS)
‑
1,4,4,6
‑
四甲基
‑
2,3,3a,4,5,8
‑
六氢
‑
1H
‑
5,8a
‑
亚甲基甘菊环
‑7‑
基)乙酮);1
‑
((1S,8aS)
‑
1,4,4,6
‑
四甲基
‑
2,3,3a,4,5,8
‑
六氢
‑
1H
‑
5,8a
‑
亚甲基甘菊环
‑7‑
基)乙酮);乙酸(7,7,8,8
‑
四甲基八氢
‑
2,3b
‑
亚甲基环戊二烯并[1,3]环丙烯并[1,2]苯
‑4‑
基)甲酯);乙酸(1S,6R,8aR)
‑
1,4,4,6
‑
四甲基八氢
‑
1H
‑
5,8a
‑
亚甲基甘菊环
‑6‑
基酯);2
‑
羟基苯甲酸己酯);(Z)
‑3‑
甲基环十四碳
‑5‑
烯酮);3a
‑
乙基
‑
6,6,9a
‑
三甲基十二氢萘并[1,2
‑
c]呋喃);(E)
‑
13
‑
甲基氧杂环十五碳
‑
10
‑
烯
‑2‑
酮);(E)
‑2‑
乙基
‑4‑
(2,2,3
‑
三甲基环戊
‑3‑
烯
‑1‑
基)
丁
‑2‑
烯
‑1‑
醇);2
‑
羟基苯甲酸(4Z)
‑
庚
‑4‑
烯
‑2‑
基酯);乙酸2
‑
(3,8
‑
二甲基
‑
1,2,3,4,5,6,7,8
‑
八氢甘菊环
‑5‑
基)丙
‑2‑
基酯);3
‑
(4
‑
异丁基
‑2‑
甲基苯基)丙醛);3
‑
甲基
‑5‑
苯基戊
‑1‑
醇);(E)
‑2‑
甲氧基
‑4‑
(丙
‑1‑
烯
‑1‑
基)苯酚);(1
‑
甲基
‑2‑
(((1R,3R)
‑
2,2,3
‑
三甲基环戊基)甲基)环丙基)甲醇);3
‑
甲氧基
‑5‑
甲基苯酚);(Z)
‑6‑
(戊
‑2‑
烯
‑1‑
基)四氢
‑
2H
‑
吡喃
‑2‑
酮);3
‑
(4
‑
(叔丁基)苯基)
‑2‑
甲基丙醛);(E)
‑2‑
甲基
‑4‑
(2,2,3
‑
三甲基
‑1‑
环戊
‑3‑
烯基)丁
‑2‑
烯
‑1‑
醇);乙酸4
‑
烯丙基
‑2‑
甲氧基苯酯);(E)
‑3‑
苯基丙
‑2‑
烯
‑1‑
醇);3
‑
甲基
‑5‑
(2,2,3
‑
三甲基环戊
‑3‑
烯
‑1‑
基)戊
‑2‑
醇);(E)
‑
十三碳
‑2‑
烯腈);(E)
‑
1,2
‑
二甲氧基
‑4‑
(丙
‑1‑
烯
‑1‑
基)苯);(4Z,8Z)
‑
1,5,9
‑
三甲基
‑
13
‑
氧杂二环[10.1.0]十三碳
‑
4,8
‑
二烯);6
‑
戊基四氢
‑
2H
‑
吡喃
‑2‑
酮);4,8a,9,9
‑
四甲基十氢
‑
1,6
‑
亚甲基萘
‑1‑
醇);(乙氧基甲氧基)环十二烷);(E)
‑2‑
甲基
‑4‑
(2,2,3
‑
三甲基
‑1‑
环戊
‑3‑
烯基)丁
‑2‑
烯
‑1‑
醇);八氢
‑
2H
‑
色烯
‑2‑
酮);2
‑
甲氧基萘);1
‑
(2,3,8,8
‑
四甲基
‑
1,2,3,4,5,6,7,8
‑
八氢萘
‑2‑
基)乙酮);1
‑
(2,3,8,8
‑
四甲基
‑
1,2,3,4,5,6,7,8
‑
八氢萘
‑2‑
基)乙酮);1
‑
(1,2,8,8
‑
四甲基
‑
1,2,3,4,5,6,7,8
‑
八氢萘
‑2‑
基)乙酮);(4
‑
甲氧基苯基)甲醇);2
‑
乙氧基萘);5
‑
己基氧杂环戊烷
‑2‑
酮);环丙烷甲酸(E)
‑2‑
((3,5
‑
二甲基己
‑3‑
烯
‑2‑
基)氧基)
‑2‑
甲基丙酯);3
‑
(4
‑
甲氧基苯基)
‑2‑
甲基丙醛);乙酸(E)
‑
6,10
‑
二甲基十一碳
‑
5,9
‑
二烯
‑2‑
基酯);N
‑
乙基
‑
N
‑
(间甲苯基)丙酰胺);6
‑
丁
‑2‑
基
‑
喹啉);2,2
‑
二甲基
‑3‑
(间甲苯基)丙
‑1‑
醇);7,9
‑
二甲基螺[5.5]十一烷
‑3‑
酮);乙酸(E)
‑3‑
苯基丙
‑2‑
烯
‑1‑
基酯);3
‑
(4
‑
(叔丁基)苯基)丙醛);甲基苯基缩水甘油酸乙酯);甲酸2,4a,5,8a
‑
四甲基
‑
1,2,3,4,4a,7,8,8a
‑
八氢萘
‑1‑
基酯);4
‑
甲基
‑5‑
戊基二氢呋喃
‑
2(3H)
‑
酮);(E)
‑
3,3
‑
二甲基
‑5‑
(2,2,3
‑
三甲基
‑3‑
环戊烯
‑1‑
基)
‑4‑
戊烯
‑2‑
醇);(E)
‑4‑
((3aS,7aS)
‑
六氢
‑
1H
‑
4,7
‑
亚甲基茚
‑
5(6H)
‑
亚基)丁醛);1
‑
((2
‑
(叔丁基)环己基)氧基)丁
‑2‑
醇);(E)
‑3‑
甲基
‑5‑
(2,2,3
‑
三甲基环戊
‑3‑
烯
‑1‑
基)戊
‑4‑
烯
‑2‑
醇);7
‑
甲基
‑
2H
‑
苯并[b][1,4]二氧杂环庚三烯
‑
3(4H)
‑
酮);2
‑
羟基苯甲酸戊酯);2,6,10
‑
三甲基十一碳
‑9‑
烯醛);1a,3,3,4,6,6
‑
六甲基
‑
1a,2,3,4,5,6,7,7a
‑
八氢萘并[2,3
‑
b]环氧乙烯);7
‑
甲氧基
‑
3,7
‑
二甲基辛
‑2‑
醇);(E)
‑4‑
(2,5,6,6
‑
四甲基环己
‑2‑
烯
‑1‑
基)丁
‑3‑
烯
‑2‑
酮);苯并[d][1,3]二氧杂环戊烯
‑5‑
甲醛);(1R,2S,4R)
‑
2'
‑
异丙基
‑
1,7,7
‑
三甲基螺[二环[2.2.1]庚烷
‑
2,4'
‑
[1,3]二噁烷]);十二腈);6
‑
乙酰氧基己酸乙酯);3
‑
(4
‑
异丙基苯基)
‑2‑
甲基丙醛);(1R,6S,8aS)
‑6‑
甲氧基
‑
1,4,4,6
‑
四甲基八氢
‑
1H
‑
5,8a
‑
亚甲基甘菊环);4
‑
(4
‑
甲基戊
‑3‑
烯
‑1‑
基)环己
‑3‑
烯甲醛);5
‑
戊基二氢呋喃
‑
2(3H)
‑
酮);4,4a,5,9b
‑
四氢茚并[1,2
‑
d][1,3]二氧杂环己烯);癸
‑9‑
烯
‑1‑
醇);(1
‑
甲基
‑2‑
(5
‑
甲基己
‑4‑
烯
‑2‑
基)环丙基)甲醇);2
‑
环己基庚
‑
1,6
‑
二烯
‑3‑
酮);(Z)
‑1‑
(环辛
‑3‑
烯
‑1‑
基)丙
‑1‑
醇);癸
‑1‑
醇);3
‑
(3
‑
异丙基苯基)丁醛);3
‑
苯基丙
‑2‑
烯酸甲酯);8
‑
(仲丁基)
‑
5,6,7,8
‑
四氢喹啉);3
‑
苯基丙
‑1‑
醇);(E)
‑
十一碳
‑9‑
烯腈);2',2',3,7,7
‑
五甲基螺[二环[4.1.0]庚烷
‑
2,5'
‑
[1,3]二噁烷]);4
‑
(1
‑
乙氧基乙烯基)
‑
3,3,5,5
‑
四甲基环己酮);2
‑
甲氧基
‑4‑
丙基苯酚);2
‑
甲基
‑4‑
苯基丁
‑2‑
醇);丁酸2
‑
甲基
‑1‑
苯基丙
‑2‑
基酯);(E)
‑3‑
苯基丙
‑2‑
烯腈);四氢
‑4‑
甲基
‑2‑
(2
‑
甲基丙基)
‑
2H
‑
吡喃
‑4‑
醇);2
‑
氨基苯甲酸甲酯);3
‑
(4
‑
乙基苯基)
‑
2,2
‑
二甲基丙醛);(E)
‑
7,11
‑
二甲基
‑3‑
亚甲基十二碳
‑
1,6,10
‑
三烯);丙酸(3aR,6S,7aS)
‑
3a,4,5,6,7,7a
‑
六氢
‑
1H
‑
4,7
‑
亚甲基茚
‑6‑
基酯);6
‑
丙基四氢
‑
2H
‑
吡喃
‑2‑
酮);4
‑
烯丙基
‑2‑
甲氧基苯酚);1
‑
(3,3
‑
二甲基环己
‑1‑
烯
‑1‑
基)戊
‑4‑
烯
‑1‑
酮);1,1,2,3,3
‑
五甲基
‑
2,3,6,7
‑
四氢
‑
1H
‑
茚
‑
4(5H)
‑
酮);4
‑
(叔丁基)环己醇);2
‑
(甲基氨基)苯甲酸甲酯);(E)
‑
3,7
‑
二甲基辛
‑
2,
6
‑
二烯
‑1‑
醇);(E)
‑4‑
(2,6,6
‑
三甲基环己
‑1‑
烯
‑1‑
基)丁
‑3‑
烯
‑2‑
酮);十二醛);3,7
‑
二甲基辛
‑6‑
烯
‑1‑
醇);2
‑
异丙基
‑5‑
甲基苯酚);(E)
‑3‑
苯基丙
‑2‑
烯
‑1‑
醇);3
‑
环己基丙酸烯丙酯);4
‑
(2,6,6
‑
三甲基环己
‑1‑
烯
‑1‑
基)丁
‑2‑
酮);(2E)
‑3‑
苯基丙
‑2‑
烯醛);二苯基甲烷);(E)
‑3‑
甲基
‑4‑
(2,6,6
‑
三甲基环己
‑2‑
烯
‑1‑
基)丁
‑3‑
烯
‑2‑
酮);(E)
‑4‑
甲基癸
‑3‑
烯
‑5‑
醇);4
‑
环己基
‑2‑
甲基丁
‑2‑
醇)和(Z)
‑3‑
甲基
‑2‑
(戊
‑2‑
烯
‑1‑
基)环戊
‑2‑
烯酮)。3.权利要求1或2之一的香料组合物,其中所述至少一种B组成分选自(E)
‑1‑
(2,6,6
‑
三甲基环己
‑1‑
烯
‑1‑
基)丁
‑2‑
烯
‑1‑
酮);壬
‑2‑
炔酸甲酯;异丁酸2
‑
苯乙酯;5
‑
异丙基
‑2‑
甲基苯酚;(E)
‑1‑
甲氧基
‑4‑
(丙
‑1‑
烯
‑1‑
基)苯;3,7
‑
二甲基辛
‑1‑
醇;八氢
‑
1H
‑
4,7
‑
亚甲基茚
‑
3a
‑
甲酸(3aS,4S,7R,7aS)
‑
乙酯;乙酸(E)
‑
3,7
‑
二甲基辛
‑
2,6
‑
二烯
‑1‑
基酯;(Z)
‑
3,7
‑
二甲基辛
‑
2,6
‑
二烯
‑1‑
醇;甲酸3,7
‑
二甲基辛
‑6‑
烯
‑1‑
基酯;2
‑
(2,4
‑
二甲基环己基)吡啶;二苯醚;2
‑
甲基十一醛;二环[2.2.2]辛
‑5‑
烯
‑2‑
甲醛;乙酸(3aR,6S,7aS)
‑
3a,4,5,6,7,7a
‑
六氢
‑
1H
‑
4,7
‑
亚甲基茚
‑6‑
基酯;乙酸(Z)
‑
3,7
‑
二甲基辛
‑
2,6
‑
二烯
‑1‑
基酯;(E)
‑1‑
(2,6,6
‑
三甲基环己
‑
1,3
‑
二烯
‑1‑
基)丁
‑2‑
烯
‑1‑
酮;(E)
‑1‑
(2,6,6
‑
三甲基环己
‑2‑
烯
‑1‑
基)丁
‑2‑
烯
‑1‑
酮;(E)
‑5‑
甲基庚
‑3‑
酮肟;(2
‑
(异戊基氧基)乙基)苯;(E)
‑1‑
(2,6,6
‑
三甲基环己
‑3‑
烯
‑1‑
基)丁
‑2‑
烯
‑1‑
酮;2
‑
(4
‑
甲基环己
‑3‑
烯
‑1‑
基)丙
‑2‑
醇;1
‑
(环丙基甲基)
‑4‑
甲氧基苯;(Z)
‑
4,11,11
‑
三甲基
‑8‑
亚甲基二环[7.2.0]十一碳
‑4‑
烯;2
‑
苯基乙醇;(1S,2R,...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