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腱缝合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6163760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31 20: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肌腱缝合系统,其包括连接杆;设在连接杆的第一端上的第一钳体,第一钳体上设有用于容置缝合针的第一通道和将第一通道的两端与外部连通的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设在连接杆上的、用于将第一通道中的缝合针自第二开口中推出的第一击发单元;通过第二击发单元设在连接杆上的第二钳体;以及通过可拆卸连接结构连接在第二钳体的朝向第二开口的表面上的垫板,垫板上设有用于使缝合针的针体沿不平行于其自身的轴线方向发生形变的第一导向孔,垫板采用硬度大于缝合针的材料制成;第二击发单元设置成能够驱动第二钳部朝第一钳部运动,直至自第二开口伸出的针体能够插入垫板的第一导向孔中。由此可以通过缝合针和垫板将肌腱稳定缝合。垫板将肌腱稳定缝合。垫板将肌腱稳定缝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肌腱缝合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缝合系统,具体涉及一种肌腱缝合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对肌腱进行缝合时,一般需要将缝合针沿垂直于肌腱的肌肉纹路的方向插入肌腱中,而且,需要使穿过肌腱的缝合针发生变形,才能够较为稳定地对肌腱进行缝合。
[0003]但是,现有的缝合机构无法有效地控制缝合针的变形程度,导致通过缝合机构对肌腱进行缝合的效果不稳定。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解决目前通过缝合机构对肌腱进行缝合的效果不稳定的问题。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肌腱缝合系统。
[0005]该肌腱缝合系统包括连接杆,连接杆的相背离的两端分别为连接杆的第一端和第二端;设在连接杆的第一端上的第一钳体,第一钳体上设有用于容置缝合针的第一通道和将第一通道的两端与外部连通的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设在连接杆上的、用于将第一通道中的缝合针自第二开口中推出的第一击发单元;通过第二击发单元设在连接杆上的第二钳体;以及通过可拆卸连接结构连接在第二钳体的朝向第二开口的表面上的垫板,垫板上设有用于使缝合针的针体沿不平行于其自身的轴线方向发生形变的第一导向孔,垫板采用硬度大于缝合针的材料制成,可拆卸连接结构设置成当插入垫板的缝合针发生变形后,缝合针与垫板卡合,垫板通过可拆卸连接结构连接在第二钳体上的连接力小于变形的缝合针与垫板之间的卡合力;第二击发模块设置成能够驱动第二钳部朝第一钳部运动,直至自第二开口伸出的针体能够插入垫板的第一导向孔中。
[0006]由此,当使用该肌腱缝合系统对肌腱进行缝合时,由于可以通过垫板上的第一导向孔保证缝合针变形的稳定性,进而保证缝合质量的稳定;而且,由于缝合针通过垫板将肌腱钉合在两者之间,可以通过垫板增加受力面积,产生面固定肌腱的效果,防止由于线切割肌腱出现肌腱割裂导致固定失效的问题。通过该肌腱缝合系统对肌腱进行缝合,即使在不方便手动缝合的部位也可以使用,例如在肩关节镜下狭小空间内的肌腱缝合,而且缝合过程半自动化,省力便捷。
[000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导向孔与针体的直径适配;垫板的朝向第二开口的表面上设有将第一导向孔与外部连通的第三开口;第一导向孔的轴向设置成,当针体的针尖与第三开口平齐时,其不平行于针体的轴向。由此,当针体插入第一导向孔时,由于针体的轴向与第一导向孔的轴向不同,可以通过垫板使针体沿第一导向孔的延伸方向发生变形,从而保证缝合针的变形稳定。
[000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通道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一直通道和第一弧形通道;其中,第一直通道通过第一开口与外部连通,第一弧形通道通过第二开口与外部连通。由此,可以通过第一弧形通道改变缝合针的出针方向,实现缝合针的针体垂直肌腱的肌肉纹路。
[000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击发单元包括用于推动第一通道中的缝合针的推杆。由此,当垫板通过第一导向孔驱使缝合针的针体发生变形时,可以通过推杆给予缝合针支撑,保证缝合针能够稳定发生变形。
[001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击发单元还包括击发杆和第一移动单元;其中,击发杆通过第一枢转轴可枢转地连接在连接杆的第一把手上,第一枢转轴垂直于第一直通道;推杆通过第一移动单元连接在击发杆上,击发杆和第一移动单元设置成,在击发杆绕第一枢转轴朝向第一把手转动时,第一移动单元能够带动推杆相对连接杆在垂直于第一枢转轴的方向上运动,以使击发杆绕第一枢转轴相对第一把手转动时,推杆能够沿平行于第一直通道的方向往复移动,从而可以推动第一通道中的缝合针。
[001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击发单元还包括两端分别连接在第一把手和击发杆上的第一弹性体;第一弹性体设置成在击发杆绕第一枢转轴朝向第一把手转动时发生弹性形变。由此,在无外力施加在击发杆上时,可以通过第一弹性体保持击发杆与第一把手的相对静止,避免因击发杆朝向第一把手运动而导致推杆推动第一通道中的缝合针,从而可以控制缝合针自第二开口伸出的时机。
[001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击发单元包括设在连接杆的第一端上的固定板;两端分别连接在固定板和第二钳体上的第二弹性体;可拆卸地抵靠在第一钳体和第二钳体上的支撑单元;第二钳体绕第二枢转轴可枢转地设在连接杆或固定板上;支撑单元和第二弹性体设置成当支撑单元抵靠在第一钳体和第二钳体上时,第二弹性体发生弹性形变,且当支撑单元未抵靠在第一钳体和第二钳体上时,第二弹性体的弹性形变的释放能够使第二钳体带动垫板朝向第一钳体运动,直至自第二开口伸出的针体能够插入垫板的第一导向孔中。
[0013]由此,可以通过将支撑单元的状态自抵靠在第一钳体和第二钳体上转变为不再同时抵靠在两者上,通过第二弹性体的弹力的释放,驱动垫板压向自第二开口伸出的缝合针,驱使缝合针沿第一导向孔发生变形,最终通过缝合针和垫板将肌腱缝合;而且,由于垫板是通过可拆卸连接结构连接在第二钳体上的,当缝合针钉合在垫板上,可以将垫板从第二钳体上拆卸下来,完成缝合,取走该肌腱缝合系统即可。
[001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击发单元还包括连接在支撑单元上的牵引绳;连接杆上设有供牵引绳穿过的第二通道;连接杆的远离其第一端的位置设有将第二通道与外部连通,以供牵引绳穿出的第四开口。由此,需要驱动第二击发单元时,可以通过拉扯自第四开口伸出的牵引绳,使支撑单元自抵靠在第一钳体和第二钳体上转变为不再同时抵靠在两者上,操作便捷。
[001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钳体包括第一钳本体和在第一钳本体的远离连接杆的端部朝向第二钳体延伸形成的凸起部;第二开口设在凸起部上;支撑单元抵靠在第一钳本体上;支撑单元为支撑棒,支撑棒的直径小于凸起部的高度。由此,当牵引绳牵引支撑棒,使之自抵靠在第一钳体和第二钳体上转变为不再同时抵靠在两者上时,支撑棒不会阻挡垫板抵靠在凸起部上,从而保证垫板能够顺利地驱使缝合针发生变形,实现缝合。
[001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拆卸连接结构为双面胶。由此,当缝合针插入垫板的第一导向孔中且发生变形后,当取走该肌腱缝合系统时,由于缝合针与垫板之间的卡合力大于双面胶将垫板粘接在第二钳体上的粘力,使得垫板从第二钳体上脱离。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肌腱缝合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图1所示肌腱缝合系统的垫板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3为图2所示垫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0]图4为图1所示肌腱缝合系统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5为图1所示肌腱缝合系统又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6为图5所示肌腱缝合系统的沿D

D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3]图7为图1所示肌腱缝合系统再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8为图7所示肌腱缝合系统的沿E

E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5]图9为图1所示的肌腱缝合系统的处于将缝合针推出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10为图9所示肌腱缝合系统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7]图11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肌腱缝合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相背离的两端分别为连接杆的第一端和第二端;设在所述连接杆的第一端上的第一钳体,所述第一钳体上设有用于容置缝合针的第一通道和将所述第一通道的两端与外部连通的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设在所述连接杆上的、用于将所述第一通道中的缝合针自所述第二开口中推出的第一击发单元;通过第二击发单元设在所述连接杆上的第二钳体;以及通过可拆卸连接结构连接在所述第二钳体的朝向所述第二开口的表面上的垫板,所述垫板上设有用于使所述缝合针的针体沿不平行于其自身的轴线方向发生形变的第一导向孔,所述垫板采用硬度大于缝合针的材料制成,所述可拆卸连接结构设置成当插入垫板的缝合针发生变形后,垫板通过可拆卸连接结构连接在第二钳体上的连接力小于变形的缝合针与垫板之间的卡合力;所述第二击发单元设置成能够驱动第二钳部朝第一钳部运动,直至自所述第二开口伸出的针体能够插入所述垫板的第一导向孔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肌腱缝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向孔与所述针体的直径适配;所述垫板的朝向所述第二开口的表面上设有将所述第一导向孔与外部连通的第三开口;所述第一导向孔的轴向设置成,当所述针体的针尖与所述第三开口平齐时,其不平行于所述针体的轴向。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肌腱缝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道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一直通道和第一弧形通道;其中,所述第一直通道通过所述第一开口与外部连通,所述第一弧形通道通过所述第二开口与外部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肌腱缝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击发单元包括用于推动第一通道中的缝合针的推杆。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肌腱缝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击发单元还包括击发杆和第一移动单元;其中,所述击发杆通过第一枢转轴可枢转地连接在所述连接杆的第一把手上,所述第一枢转轴垂直于所述第一直通道;所述推杆通过第一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赫李泽晖曹学伟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省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东省中医药科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