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车厢间减振装置,包括:减振机构、设置在第一车厢上的第一支架和设置在第二车厢上的第二支架,所述第一车厢与第二车厢为相邻车厢,所述减振机构包括菱形伸缩连杆和减振器,所述减振器连接在所述菱形伸缩连杆上,所述菱形伸缩连杆连接在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第二支架之间,所述减振器可与菱形伸缩连杆一起拉伸或收缩,用于缓冲第一车厢和第二车厢之间的横向冲击。通过减振器与菱形伸缩连杆相结合,可以使得减振装置能够应对半径较小的弯道,提高行驶的极限。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列车。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列车。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列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车厢间减振装置及列车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减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车厢间减振装置及列车。
技术介绍
[0002]轨道车辆会在车厢之间安装减振器来缓冲相邻两节车厢之间的横向冲击,提升车辆运行的平稳性。现有的减振器安装座安装在车体上,轨道车辆在转弯时受到减振器偏转角度和行程影响,使得无法适用在半径比较小的弯道。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旨在提供一种车厢间减振装置,以解决上述的问题。
[000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车厢间减振装置,包括:减振机构、设置在第一车厢上的第一支架和设置在第二车厢上的第二支架,所述第一车厢与第二车厢为相邻车厢,所述减振机构包括菱形伸缩连杆和减振器,所述减振器连接在所述菱形伸缩连杆上,所述菱形伸缩连杆连接在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第二支架之间,所述减振器可与菱形伸缩连杆一起拉伸或收缩,用于缓冲第一车厢和第二车厢之间的横向冲击。
[0005]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车厢间减振装置,通过将减振器与菱形伸缩连杆相结合,充分利用菱形伸缩连杆行程大、铰接处可绕铰链轴旋转的特点,增加了减振器的行程的同时增加了扭转角度,从而使得减振装置能够应对半径较小的弯道,提高行驶的极限。
[0006]进一步地,所述菱形伸缩连杆包括三个菱形连杆结构,所述三个菱形连杆结构由8条连杆组成,第一连杆的第一端和第二连杆的第一端铰接于第一节点,第一连杆的第二端和第三连杆的第一端铰接于第五节点,第二连杆的第二端和第四连杆的第一端铰接于第六节点,第三连杆和第四连杆交叉于第二节点,所述第三连杆和第四连杆在第二节点处铰接,所述第四连杆的第二端和第五连杆的第一端铰接于第七节点,所述第三连杆的第二端和第六连杆的第一端铰接于第八节点,所述第五连杆和第六连杆交叉于第三节点,所述第五连杆和第六连杆在第三节点处铰接,所述第五连杆的第二端和第八连杆的第一端铰接于第十节点,所述第六连杆的第二端和第七连杆的第一端铰接于第九节点,所述第七连杆的第二端和第八连杆的第二端铰接于第四节点,所述第一节点与第一支架连接,所述第四节点与第二支架连接。
[0007]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杆与第二连杆长度相同,所述第三连杆与第四连杆长度相同,且所述第三连杆上第五节点到第二节点的距离与第四连杆上第六节点到第二节点的距离相同,所述第五连杆与第六连杆长度相同,且所述第五连杆上第七节点到第三节点的距离与第六连杆上第八节点到第三节点的距离相同,所述第七连杆与第八连杆的长度相同。
[0008]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第七连杆和第八连杆的长度相同;第三连杆、第四连杆、第五连杆和第六连杆的长度相同。
[0009]进一步地,所述第三连杆上第五节点到第二节点的距离与第一连杆的长度相同,所述第四连杆上第六节点到第二节点的距离与第二连杆的长度相同,所述第六连杆上第九
节点到第三节点的距离与第七连杆的长度相同,所述第五连杆上第十节点到第三节点的距离与第八连杆的长度相同。
[0010]进一步地,所述减振器的第一端与第二节点的铰链轴连接,所述减振器的第二端与第三节点的铰链轴连接,所述第一节点的铰链轴与所述第一支架连接,所述第四节点的铰链轴与所述第二支架连接。
[0011]进一步地,所述菱形伸缩连杆包括两个菱形连杆结构,所述两个菱形连杆结构由6条连杆组成,第九连杆的第一端和第十连杆的第一端铰接于第十一节点,第九连杆的第二端和第十一连杆的第一端铰接于第十四节点,第十连杆第二端和第十二连杆的第一端铰接于第十五节点,所述第十一连杆和第十二连杆交叉于第十二节点,所述第十一连杆和第十二连杆在第十二节点处铰接,第十二连杆的第二端和第十三连杆的第一端铰接于第十六节点,第十一连杆的第二端和第十四连杆的第一端铰接于第十七节点,所述第十三连杆和第十四连杆铰接于第十三节点。
[0012]进一步地,所述第九连杆与第十连杆长度相同,所述第十一连杆和第十二连杆长度相同,所述第十三连杆和第十四连杆长度相同,所述第十一连杆上从第十四节点到第十二节点之间的距离与第九连杆长度相同,所述第十二连杆上从第十五节点到第十二节点之间的距离与第十连杆长度相同所述第十一连杆上从第十七节点到第十二节点之间的距离和第十四连杆的长度相同,所述第十二连杆上从第十六节点到第十二节点之间的距离和第十三连杆的长度相同。
[0013]进一步地,所述减振器的第一端与第十一节点的铰链轴连接,所述减振器的第二端与第十二节点的铰链轴连接,所述第十一节点的铰链轴与所述第一支架连接,所述第十三节点的铰链轴与所述第二支架连接。
[0014]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列车,包括上述的车厢间减振装置。
附图说明
[0015]本专利技术上述的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下面结合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车厢间减振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车厢间减振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俯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车厢间减振装置的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
[0016]说明书中的附图标记如下:10、第一支架;20、第二支架;30、减振器;40、菱形伸缩连杆;101、第一连杆;102、第二连杆;103、第三连杆;104、第四连杆;105、第五连杆;106、第六连杆;107、第七连杆;108、第八连杆;109、第九连杆;110、第十连杆;111、第十一连杆;112第十二连杆;113、第十三连杆;114、第十四连杆;201、第一节点;202、第二节点;203、第三节点;204、第四节点;205、第五节点;206、第六节点;207、第七节点;208、第八节点;209、第九节点;210、第十节点;211、第十一节点;212、第十二节点;213、第十三节点;214、第十四节点;215、第十五节点;216、第十六节点;217、第十七节点。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下面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而不能解释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
[0018]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例或例子用来实现本专利技术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专利技术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此外,本专利技术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例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
[0019]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0020]参照下面的描述和附图,将清楚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这些和其他方面。在这些描述和附图中,具体公开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的一些特定实施方式,来表示实施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厢间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减振机构、设置在第一车厢上的第一支架和设置在第二车厢上的第二支架,所述第一车厢与第二车厢为相邻车厢,所述减振机构包括菱形伸缩连杆和减振器,所述减振器连接在所述菱形伸缩连杆上,所述菱形伸缩连杆连接在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第二支架之间,所述减振器可与菱形伸缩连杆一起拉伸或收缩,用于缓冲第一车厢和第二车厢之间的横向冲击。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厢间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菱形伸缩连杆包括三个菱形连杆结构,所述三个菱形连杆结构由8条连杆组成,第一连杆的第一端和第二连杆的第一端铰接于第一节点,第一连杆的第二端和第三连杆的第一端铰接于第五节点,第二连杆的第二端和第四连杆的第一端铰接于第六节点,第三连杆和第四连杆交叉于第二节点,所述第三连杆和第四连杆在第二节点处铰接,所述第四连杆的第二端和第五连杆的第一端铰接于第七节点,所述第三连杆的第二端和第六连杆的第一端铰接于第八节点,所述第五连杆和第六连杆交叉于第三节点,所述第五连杆和第六连杆在第三节点处铰接,所述第五连杆的第二端和第八连杆的第一端铰接于第十节点,所述第六连杆的第二端和第七连杆的第一端铰接于第九节点,所述第七连杆的第二端和第八连杆的第二端铰接于第四节点,所述第一节点与第一支架连接,所述第四节点与第二支架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厢间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杆与第二连杆长度相同,所述第三连杆与第四连杆长度相同,且所述第三连杆上第五节点到第二节点的距离与第四连杆上第六节点到第二节点的距离相同,所述第五连杆与第六连杆长度相同,且所述第五连杆上第七节点到第三节点的距离与第六连杆上第八节点到第三节点的距离相同,所述第七连杆与第八连杆的长度相同。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厢间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第七连杆和第八连杆的长度相同;第三连杆、第四连杆、第五连杆和第六连杆的长度相同。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厢间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连杆上第五节点到第二节点的距离与第一连杆的长度相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帅,柴盈盈,谭志成,乔岩,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