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尘气分离装置及垃圾桶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139344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28 15: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尘气分离装置及垃圾桶,主要包括上侧开口的下盖,用于封闭下盖的开口的上盖,过滤组件以及挡边。下盖的侧壁上设有吸气口和出尘口。下盖上设有用于通入尘气/垃圾的尘气接口,通过一尘通道与所述出尘口连通。下盖上设有排气接口,所述过滤组件设于上盖与下盖之间的内部空间中,并且覆盖所述吸气口。排气接口与吸气口通过所述内部空间连通。所述吸气口由一个或者更多个通孔构成,所述挡边挡在构成吸气口的全部通孔的外侧,挡边与吸气口之间设有向下敞口的间隙。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防止吸气口堵塞、灰尘不易在扬起后向外扩散等优点。易在扬起后向外扩散等优点。易在扬起后向外扩散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尘气分离装置及垃圾桶


[0001]本技术属于垃圾桶领域,具体为一种尘气分离装置及设有所述尘气分离装置的垃圾桶。

技术介绍

[0002]现有具备吸尘功能的垃圾桶或者吸尘器通常采用过滤网等过滤结构,或者采用旋风分离装置实现尘气分离。
[0003]旋风分离装置具有体积笨重的不足,因此,在吸尘器中比较常用,而难以应用于垃圾桶中。
[0004]在采用简单过滤网的技术方案中,存在过滤网上极容易附着并且积累灰尘的不足。此外在更换垃圾袋等维护操作过程中,很容易引起过滤网上的灰尘脱附而向外扩散至环境中,此时容易被用户吸入,进而引发卫生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一方面,为了克服现有过滤网上附着的灰尘易向外扩散的缺陷,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尘气分离装置,包括上侧开口的下盖,用于封闭下盖的开口的上盖,过滤组件以及挡边,其中:
[0006]下盖的侧壁上设有吸气口和出尘口;
[0007]下盖上设有用于通入尘气/垃圾的尘气接口,通过一尘通道与所述出尘口连通;
[0008]下盖上设有排气接口,所述过滤组件设于上盖与下盖之间的内部空间中,并且覆盖所述吸气口,其中,排气接口与吸气口通过所述内部空间连通;
[0009]所述吸气口由一个或者更多个通孔构成,所述挡边挡在构成吸气口的全部通孔的外侧,且挡边与吸气口之间设有向下敞口的间隙。位于外部的尘气首先流向所述间隙,而后空气可穿过吸气口内侧的过滤组件,灰尘、垃圾则被阻挡在外侧并且在重力作用下沉降。
[0010]尽管不能避免灰尘附着并且积累于吸气口处,但所述挡边也可以起到遮挡所述积累的灰尘的作用,可避免扔入的垃圾与吸气口相擦碰,故而避免了将吸气口处的灰尘扬起,同时相比于裸露的吸气口,更加美观。进一步地,在挡边受到冲击的情况下,即使灰尘从吸气口处脱附,显然,由于挡边与吸气口之间的间隙是向下敞口的,故而还能够防止所述脱附的灰尘扩散到环境中。
[0011]挡边与吸气口之间的所述间隙也具有一定的过滤作用,可阻挡较大的垃圾移动至吸气口造成吸气口的堵塞或者局部堵塞。较小的垃圾才被允许穿过所述间隙到达吸气口。
[0012]另一方面,为了提高尘气分离效果,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垃圾桶,包括桶体、设于桶体上的大盖,所述大盖中设置有上述尘气分离装置。
[0013]在吸尘时,桶体与大盖之间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并且通过风道将尘气吸入至尘气分离装置,灰尘等垃圾发生尘气分离后落入桶体内,通常在桶体内铺设有垃圾袋,故而落入垃圾袋中,空气则通过尘气分离装置后通过另一风道排出。
[0014]进一步地,为了便于吸尘和一般扔入垃圾操作,所述大盖上还设有小盖。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实施例的尘气分离装置仰视方向的轴侧示意图。
[0016]图2为实施例的尘气分离装置剖面示意图。
[0017]图3为一无挡边的对比例的气流场示意图。
[0018]图4为实施例的尘气分离装置工作时的气流场示意图。
[0019]图5为另一实施例的尘气分离装置工作时的气流场示意图。
[0020]图6为实施例中,尘气分离装置俯视方向的轴侧分解示意图。
[0021]图7为实施例中,尘气分离装置的剖面分解示意图。
[0022]图号说明:
[0023]10.上盖,101.上盖的顶板,102.上盖的侧板,11.挡边。
[0024]20.下盖,201.下盖的底板,202.下盖的侧板。
[0025]21.吸气口,22.排气接口,23.尘气接口,24.出尘口,25.尘通道。
[0026]30.敞口空间,31.内部空间。
[0027]40.过滤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
[0029]参考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尘气分离装置包括本体。所述本体主要由盖合在一起的上盖10和下盖20构成,并且为可拆卸的结构。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本体也可以设置为一体的结构。
[0030]下盖20的中部为上、下开放的敞口空间30。下盖20的内缘上设有连通至所述敞口空间30的吸气口21。
[0031]结合图2所示,下盖20上还设有排气接口22,且排气接口22经上盖10和下盖20之间的内部空间31连通至所述吸气口21。所述内部空间31内还设有位于吸气口21内侧的过滤组件40。过滤组件40封堵着吸气口21,构成透气结构,允许空气穿过,阻止垃圾、灰尘进入所述内部空间31。
[0032]所述排气接口22用于与风机(图中未示出)连通,在风机的抽吸作用下,形成从所述敞口空间30经吸气口21、内部空间31后从排气接口22排入风机的气流。在形成前述气流的过程中:进入所述敞口空间30中的一部分灰尘、垃圾在重力作用下沉降,一部分小粒径(质量较小)的尘则流向所述吸气口21,并且被挡在吸气口21处过滤组件40的外侧,以完成尘气分离。
[0033]优选地,所述过滤组件40为过滤棉。
[0034]上盖10的内侧缘还设有向下至少延伸至接近下盖上的所述吸气口21的下缘的挡边11。容易理解,挡边11与吸气口21之间有合适的间隙,避免挡边11封堵吸气口21。其中,两者之间的间隙大小没有特别限定,可按需选择。
[0035]一方面,所述挡边11挡在吸气口21的外侧,更加美观。另一方面,与完全敞开无遮挡的结构相比,所述挡边11还改变了所述敞口空间30及敞口空间30附近的气流场,以促进
尘气分离和质量较大的垃圾的重力沉降。
[0036]参考图3所示,吸气口21设置于尘气分离装置的内壁上,无遮挡。图中大小不一的多个圆圈表示尘气,箭头A表示气流。
[0037]参考图4所示,与图3所示的结构相比,挡边11的下部在高度上大致与吸气口21的下部持平。图中大小不一的多个圆圈表示尘气,箭头B表示气流。对比图3和图4所示,挡边11显著地改变了气流路径。在设置挡边11的情况下,进入所述敞口空间30中的尘气首先形成向下俯冲的气流,在此过程中,增加了质量较大的垃圾向下的动量,进而促进其沉降;随后,剩余主要携带较小质量垃圾的尘气流向吸气口21,并且于接近吸气口21处开始上升,进入吸气口21处与挡边11之间的间隙,此时,灰尘等垃圾被挡下,空气进入内部空间31。
[0038]参考图5所示,所述挡边11的下部还可以向下延伸,使其下侧边缘在高度上位于吸气口21之下。优选地,所述挡边11的下部在高度上低于吸气口21的下缘0.5~2cm。
[0039]此外,挡边11除了改变气流路径、遮挡吸气口21之外,还遮挡了吸附于吸气口21处灰尘。上盖10上可视的部分也不易积累灰尘。
[0040]当所述尘气分离装置应用于垃圾桶中时,其上盖10的中部也是上下开放的,以允许垃圾从上经过上盖10、下盖20的中部,落入下方的垃圾袋中(尘气分离装置设置于垃圾袋的上方)。
[0041]此时,再次对比图3、图4:若吸气口21未被遮挡,很容易出现扔入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尘气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侧开口的下盖,用于封闭下盖的开口的上盖,过滤组件以及挡边,其中:下盖的侧壁上设有吸气口和出尘口;下盖上设有用于通入尘气/垃圾的尘气接口,通过一尘通道与所述出尘口连通;下盖上设有排气接口,所述过滤组件设于上盖与下盖之间的内部空间中,并且覆盖所述吸气口,其中,排气接口与吸气口通过所述内部空间连通;所述吸气口由一个或者更多个通孔构成,所述挡边挡在构成吸气口的全部通孔的外侧,且挡边与吸气口之间设有向下敞口的间隙。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尘气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组件为过滤棉。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尘气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挡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健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拓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