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妇产科加压腹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136993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28 14: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妇产科加压腹带,包括腹带单元,腹带单元包括第一弹性带,设置在第一弹性带一端的腹部接触带,设置在第一弹性带另一端的加压带,所述腹部接触带和加压带接触时通过第一粘连组件固定;还包括佩戴单元,包括佩戴主体,设置在佩戴主体顶部两侧的肩部佩戴环,设置在佩戴主体底部的髋骨限位带,所述髋骨限位带的两端接触时通过第二粘连组件固定;以及位置调节单元,包括设置在佩戴主体背侧且一端与佩戴主体固定的第一限位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佩戴主体,能够将该腹带单元佩戴在身体上,在不使用的时间段也能够保持腹带单元位于腹部位置,能够随时携带,不需要将其取下另外存放,能够方便快速的使用。能够方便快速的使用。能够方便快速的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妇产科加压腹带


[0001]本技术涉及腹带
,具体涉及一种妇产科加压腹带。

技术介绍

[0002]剖腹产后腹带一般绑4周左右的时间,术后产妇绑腹带有三方面好处:一个是可以减轻患者活动时不适感,第二个方面可以促进腹肌的愈合,第三保护切口、促进愈合。临床上绑腹带时也有所讲究,一个是腹带不能一直都绑着,会限制腹肌和腰肌的活动,影响血液循环,一般在躺着或者休息的时候,可以松开腹带,如果进行下床活动时再把腹带在绑上去,这样的话有利于术后的恢复,另外鼓励产妇术后尽早下床活动,有利于产后子宫恢复和体型恢复等。
[0003]目前,现有技术中的产后腹带大多是直接绑在腹部,不需要使用时(如上述中提到的在上床上休息)则需要取下放置在一边,在需要使用时又重新需要拿去绑在腹部,操作不方便。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述缺点,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妇产科加压腹带,能够有效解决现有技术腹带使用不方便的问题。
[0005]为实现以上目的,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0006]本技术提供一种妇产科加压腹带,包括腹带单元,腹带单元包括第一弹性带,设置在第一弹性带一端的腹部接触带,设置在第一弹性带另一端的加压带,所述腹部接触带和加压带接触时通过第一粘连组件固定;还包括佩戴单元,包括佩戴主体,设置在佩戴主体顶部两侧的肩部佩戴环,设置在佩戴主体底部的髋骨限位带,所述髋骨限位带的两端接触时通过第二粘连组件固定;以及位置调节单元,包括设置在佩戴主体背侧且一端与佩戴主体固定的第一限位带,设置在第一弹性带的背侧且两端分别与第一弹性带固定的第二限位带,所述第二限位带与第一弹性带之间形成穿插口,所述佩戴主体的底部插接在穿插口内,所述第一限位带与第二限位带之间通过第三粘连组件固定。
[0007]进一步地,所述加压带的内侧设置有气囊,所述气囊的背侧通过软管连通有充气球,所述软管上设置有放气阀,所述腹部接触带的内侧设置有第一海绵体,所述第一粘连组件包括设置在腹部接触带内侧且位于海绵体外的第一粘连勾毛区,还包括设置在加压带外侧的第一粘连软毛区,所述第一粘连软毛区的面积大于第一粘连勾毛区的面积。
[0008]进一步地,所述佩戴主体为T形结构,所述佩戴主体的顶部具有第二弹性带。
[0009]进一步地,所述肩部佩戴环的内侧的顶部设置有第二海绵体。
[0010]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粘连组件包括设置在髋骨限位带两端的延伸带体,其中一个所述延伸带体的内侧设置有第二粘连勾毛区,另一个所述延伸带体的外侧设置有第二粘连软毛区,所述第二粘连软毛区与第二粘连勾毛区均呈长条状。
[0011]进一步地,所述第三粘连组件包括设置在佩戴主体外侧且位于第二限位带下方的
第三粘连软毛区,所述第二限位带的外侧还设置有第四粘连软毛区,所述第一限位带的内侧设置有第三粘连勾毛区,所述第三粘连勾毛区的内侧分别与第三粘连软毛区和第四粘连软毛区粘连。
[0012]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与已知的公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3]本技术通过设置佩戴主体,能够将该腹带单元佩戴在身体上,在不使用的时间段也能够保持腹带单元位于腹部位置,能够随时携带,不需要将其取下另外存放,能够方便快速的使用。
附图说明
[001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5]图1为本技术的正侧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技术的背侧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3为本技术的佩戴主体的顶部结构示意图;
[0018]图4为本技术的位置调节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中的标号分别代表:1、腹带单元;2、第一弹性带;3、腹部接触带;4、加压带;5、佩戴单元;6、佩戴主体;7、肩部佩戴环;8、髋骨限位带;9、位置调节单元;10、第一限位带;11、第二限位带;12、气囊;13、充气球;14、第一海绵体;15、第一粘连勾毛区;16、第一粘连软毛区;17、第二弹性带;18、第二海绵体;19、延伸带体;20、第二粘连勾毛区;21、第二粘连软毛区;22、第三粘连软毛区;23、第四粘连软毛区;24、第三粘连勾毛区;25、放气阀。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1]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描述。
[0022]实施例:参照附图1至附图4中所示,一种妇产科加压腹带,包括腹带单元1,腹带单元1包括第一弹性带2,设置在第一弹性带2一端的腹部接触带3,设置在第一弹性带2另一端的加压带4,腹部接触带3和加压带4接触时通过第一粘连组件固定;还包括佩戴单元5,包括佩戴主体6,设置在佩戴主体6顶部两侧的肩部佩戴环7,设置在佩戴主体6底部的髋骨限位带8,髋骨限位带8的两端接触时通过第二粘连组件固定,通过设置的佩戴主体6,在具体使用时,将两个肩部佩戴环7分别套在患者肩部,髋骨限位带8缠绕在腰部下侧位置,通过腰部两侧的髋骨能够对髋骨限位带8限位,进而实现将该腹带单元1佩戴在身体上的作用,在不使用的时间段也能够有效保持腹带单元1位于腹部位置,以便随时快速的使用。
[0023]具体的,还包括位置调节单元9,调节单元包括设置在佩戴主体6背侧且一端与佩
戴主体6固定的第一限位带10,设置在第一弹性带2的背侧且两端分别与第一弹性带2固定的第二限位带11,第二限位带11与第一弹性带2之间形成穿插口,佩戴主体6的底部插接在穿插口内,第一限位带10与第二限位带11之间通过第三粘连组件固定,通过调整穿插口在佩带主体上的位置,能够上下移动佩带单元,能够更好的适应患者伤口的位置。
[0024]具体的,加压带4的内侧设置有气囊12,气囊12的背侧通过软管连通有充气球13,软管上设置有放气阀25,腹部接触带3的内侧设置有第一海绵体14,第一粘连组件包括设置在腹部接触带3内侧且位于海绵体外的第一粘连勾毛区15,还包括设置在加压带4外侧的第一粘连软毛区16,第一粘连软毛区16的面积大于第一粘连勾毛区15的面积,在通过第一粘连勾毛区15和第一粘连软毛区16粘连将该佩带单元戴在腹部位置后,通过患者手部反复按压充气球13,对气囊12进行充气,通过第一弹性带2的配合,使得该佩带单元紧密的贴合在患者腹部上,在不使用时,通过放气阀25对气囊12放气,使得腹部接触带3与患者腹部之间保持松弛即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妇产科加压腹带,其特征在于,包括:腹带单元(1),包括第一弹性带(2),设置在第一弹性带(2)一端的腹部接触带(3),设置在第一弹性带(2)另一端的加压带(4),所述腹部接触带(3)和加压带(4)接触时通过第一粘连组件固定;佩戴单元(5),包括佩戴主体(6),设置在佩戴主体(6)顶部两侧的肩部佩戴环(7),设置在佩戴主体(6)底部的髋骨限位带(8),所述髋骨限位带(8)的两端接触时通过第二粘连组件固定;位置调节单元(9),包括设置在佩戴主体(6)背侧且一端与佩戴主体(6)固定的第一限位带(10),设置在第一弹性带(2)的背侧且两端分别与第一弹性带(2)固定的第二限位带(11),所述第二限位带(11)与第一弹性带(2)之间形成穿插口,所述佩戴主体(6)的底部插接在穿插口内,所述第一限位带(10)与第二限位带(11)之间通过第三粘连组件固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妇产科加压腹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压带(4)的内侧设置有气囊(12),所述气囊(12)的背侧通过软管连通有充气球(13),所述软管上设置有放气阀(25),所述腹部接触带(3)的内侧设置有第一海绵体(14),所述第一粘连组件包括设置在腹部接触带(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瑞云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中达福瑞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