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的纳米活性炭回收再利用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6129624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28 14: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新型的纳米活性炭回收再利用系统,包括输送皮带和第一进料斗,所述第一进料斗位于输送皮带顶部的另一侧,所述第一进料斗的两侧与输送皮带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输送皮带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提升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输送皮带、第一进料斗、第一提升机、第二进料斗、桨叶干燥机、第二提升机、回转式活化炉、螺旋盘管、第三提升机和料仓的配合使用,能够达到干燥、进料和活化再生的目的,能实现连续自动上料和出料,在旋转过程中对物料进行翻转,使物料均布、配风均匀,连续出灰不影响再生的进行,效率高,易实现自动控制,操作人员劳动强度低,解决现有的饱和活性炭回收利用效率低的问题。效率低的问题。效率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的纳米活性炭回收再利用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纳米活性炭回收
,尤其涉及为一种新型的纳米活性炭回收再利用系统。

技术介绍

[0002]活性炭如果用过一次就舍弃,不仅活性炭吸附有害物质会引起二次污染,而且也是一种活性炭资源的浪费,同时还会增加操作费用。因此无论从经济还是环保角度考虑,进行活性炭的再生都很必要。随着活性炭制造业及其应用领域的扩大,这个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引起了各国政府和研究工作者的重视,并成为活性炭生产和使用技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世界上主要活性炭生产国美国、日本等都已经把着眼点转向活性炭的再生机理和新的再生技术开发方面,活性炭使用一次后丢弃还是经再生后循环利用已经成为反映一个国家活性炭工业水平的重要标志。
[0003]在我国,目前活性炭再生停留在刚刚起步阶段,实际中使用的再生方法主要以热再生为主,现有的活性炭再生工艺和正在开展的活性炭再生的研究中存在着很多问题,难以实现工业化,这种状况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活性炭的进一步广泛应用。比如,在环境保护方面,发达国家活性炭使用量在60%以上,以1992年为例,美国年用量为12万吨,用于水处理的占39.2%,用于废气处理的占20%以上;日本年用量8.2万吨,用于水处理的占43.6%,用于气体吸附的占25%。而在我国,环境保护形势异常严峻,虽然活性炭产量近10万吨,但一半以上出口,用于环保的活性炭却很少,只有产量的1/10左右。面对我国环境日益恶化的现实,随着我国活性炭的需求及用途的不断扩大,在我国大力开展活性炭再生方面的技术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0004]纳米活性炭性能指标:纳米活性炭是一种表面纳米粒子,具有不规则的结构与纳米空间混合的体系。其纤维直径细,与被吸附物的接触面积大,且可以均匀接触与吸附,使吸附材料得以充分利用。效率高,且具有纤维、毡、布和纸等各种纤细的表态,孔隙直接开口在纤维表面,其吸附质到达吸附位的扩散路径短,且本身的外表面积较内表面积高出两个数量级。
[0005]纳米活性炭具有微孔形结构,微孔半径在2nm以下,其孔径分布窄,特殊的细孔呈单分散分布,由不同尺寸的微细孔隙组成其结构,并且中孔、小孔扩散呈现出多分散型分布,在各细孔结构中的差别较大,其主要原因在于原料的不同。在纳米活性炭中无大孔,只有少量的过渡孔,微孔分布在纤维表面,其吸附速率快,纳米活性炭丝束的空间起大孔作用,对气相与液相物质具有较好的吸附作用,其外比表面积大,吸脱速度快,为粒径活性炭10~100倍。随着比表面积增大,细孔的平均孔径随之增大,细孔容积增加,在细孔内发生吸附后充填细孔内。其比表面积增大吸附容量大,为粒状活性炭的10倍,可吸附处理低浓度废气或具有高活性的物质。纳米活性炭的体积密度小,滤阻小、可吸附粘度较大的液态物质,且动力损耗小。
[0006]目前国内外针对活性炭再生技术主要有:
[0007]1、加热再生法
[0008]加热再生是通过加热、升高温度的办法改变平衡条件或使吸附质(有机物)分解或氧化而除去的活性炭再生方法。因为它能重复地对活性炭进行再生处理,处理后活性炭的吸附能力等于或接近活性炭最初的吸附能力。
[0009]2、溶剂和化学药品再生法
[0010]该类方法是用酸、碱等无机药品,苯、丙酮、甲醇等有机溶剂处理废炭,对吸附物质进行化学反应、萃取或替换,从而使吸附物质脱附的活性炭再生方法。其中溶剂再生法通常用于有价值产品的回收,是一种非破坏性的再生过程,被吸附物能够重新使用或作为商品出售;化学药品再生法中,常用的化学药品有高锰酸钾、多元碱或多元酸等,比较适用于要吸附除去的溶质含量很少,允许吸附质在生产过程中循环使用的场合。
[0011]3、生物再生法
[0012]此法是利用微生物将吸附在活性炭上的污染物质氧化分解,从而使活性炭吸附性能得到恢复的活性炭再生法,当被吸附物易被吸附且易被微生物分解时,采用该法比热再生更经济。
[0013]4、原位蒸汽再生法
[0014]再生活性碳床时,先通入蒸汽至活性碳床温度超过100℃时,开始用电加热器或煤气加热器加热蒸汽。使用电加热器时,电炉丝.应逐组通电加热,当电炉丝全部通电后,通过控制蒸汽流量使过热蒸汽的温度保持在400℃

500℃之间。蒸汽流量通过位于蒸汽进口阀后面的压力表控制,当过热蒸汽通入活性碳床时,由于温度的升高,吸附于活性碳微孔内的有机物质。有机物质等发生解吸左右,并随蒸汽一同排出。
[0015]5、微波再生法
[0016]微波具有加热速度快的显著特点,以其为热源进行活性炭再生,能量很快渗透到炭粒内部,再生时间短,加热均匀,而且有报道,采用微波再生法对吸附有酚的废活性炭进行再生时,产物只有水和二氧化碳。
[0017]6、电化学再生
[0018]国外有报道,通过电化学方法产生一定浓度的氢氧根离子,其可以破坏工业废水和地下水处理用废活性炭的吸附的污染物(如:苯酚、苯胺、五氯酚等),使活性炭得到有效再生。
[0019]针对上述活性炭再生的技术缺点,本专利技术是将提供可持续一种新型的饱和活性炭回收再利用系统,可对活性炭进行可持续再生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20]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的纳米活性炭回收再利用系统,能够便于持续活性炭回收,能够使活性炭可持续再生使用,以解决现有的饱和活性炭回收利用效率低的问题。
[0021]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新型的纳米活性炭回收再利用系统,包括输送皮带和第一进料斗,所述第一进料斗位于输送皮带顶部的另一侧,所述第一进料斗的两侧与输送皮带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输送皮带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提升机,所述第一提升机的输出口设置有第二进料斗,所述第二进料斗的底部设置
有桨叶干燥机,所述桨叶干燥机的入料口与第二进料斗的底部固定连通,所述桨叶干燥机的一侧设置有第二提升机,所述第二提升机的入料口与桨叶干燥机的出料口配合使用,所述第二提升机的一侧设置有回转式活化炉,所述第二提升机的输出口与回转式活化炉的入料口配合使用,所述回转式活化炉的输出口固定连通有螺旋盘管,所述螺旋盘管远离回转式活化炉的一端配合使用有第三提升机,所述第三提升机的输出口设置有料仓。
[0022]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进料斗的后侧设置有布袋除尘器,所述布袋除尘器的输入端贯穿第二进料斗并与第二进料斗的内部配合使用。
[0023]进一步地,所述桨叶干燥机和回转式活化炉的一侧均设置有冷凝吸附装置,所述冷凝吸附装置的数量为四个,所述冷凝吸附装置的输入端分别与桨叶干燥机和回转式活化炉的内部配合使用。
[0024]进一步地,所述螺旋盘管的表面套设有冷却箱,所述冷却箱的后侧设置有冷却塔,所述冷却塔的连接口与冷却箱连通。
[0025]进一步地,所述回转式活化炉的一侧设置有风冷设备,所述风冷设备的输出端延伸至回转式活化炉内部的一侧,对回转式活化炉内部的一侧进行冷却。
[0026]本技术的有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的纳米活性炭回收再利用系统,包括输送皮带(1)和第一进料斗(2),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料斗(2)位于输送皮带(1)顶部的另一侧,所述第一进料斗(2)的两侧与输送皮带(1)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输送皮带(1)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提升机(3),所述第一提升机(3)的输出口设置有第二进料斗(4),所述第二进料斗(4)的底部设置有桨叶干燥机(5),所述桨叶干燥机(5)的入料口与第二进料斗(4)的底部固定连通,所述桨叶干燥机(5)的一侧设置有第二提升机(6),所述第二提升机(6)的入料口与桨叶干燥机(5)的出料口配合使用,所述第二提升机(6)的一侧设置有回转式活化炉(7),所述第二提升机(6)的输出口与回转式活化炉(7)的入料口配合使用,所述回转式活化炉(7)的输出口固定连通有螺旋盘管(8),所述螺旋盘管(8)远离回转式活化炉(7)的一端配合使用有第三提升机(9),所述第三提升机(9)的输出口设置有料仓(1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的纳米活性炭回收再利用系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鹏坤彭瑛徐姣龙陈文福李桂文吴文静黄瑞文陈静雯张仰梓
申请(专利权)人:产学研广州环境服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