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适应消除安装误差的卷径测量方法及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125500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28 14:32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自适应消除安装误差的卷径测量方法及装置,方法包括:确定被测对象在未收卷状态时的半径以及被测对象与测量传感器之间的第一测量距离;当检测到被测对象处于收卷状态时,基于测量传感器采集被测对象的第二测量距离;基于被测对象在未收卷状态时的半径、第一测量距离以及第二测量距离得到被测对象的第一目标卷径。通过解决工程实际中由于传感器安装误差、结构振动等导致的测量误差问题,可以显著提升卷径测量精度和波动性,并提高收放卷系统运行的稳定性。高收放卷系统运行的稳定性。高收放卷系统运行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适应消除安装误差的卷径测量方法及装置


[0001]本申请属于设备卷径测量
,特别的涉及一种自适应消除安装误差的卷径测量方法及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对于涂布机、卷绕机、辊压机以及印刷机等设备,在收卷机构处一般会采用锥度张力来控制收卷的稳定性和平整性,而锥度张力的重要输入参数是收卷卷径。现有的技术基本都是通过直接测量和换算来得到实时的卷径,来实现对收放卷卷径的准确测量,其对于设备的稳定运行及未来更高速的运行趋势,具有重要的工程价值和意义。
[0003]随着现有传感技术的发展和测量精度的提升,本身传感器的测量误差已经控制在很高的水准,不会对测量卷径产生大的影响。然而在实际设备生产、加工、安装的过程中都会导致传感器安装存在一定的误差,同时伴随机器运行时间的积累以及设备本身的振动,还会导致传感器的安装位置与设计位置产生偏离,进而影响到卷径的实际测量,造成测量结果的波动或累积误差;另一方面,不仅影响锥度张力的控制效果,还易带来收卷端面整齐度差、膜卷表面纵向条纹、炮筒形收卷以及卷材拉断等故障。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申请为解决上述提到的在实际设备生产、加工、安装的过程中都会导致传感器安装存在一定的误差,同时伴随机器运行时间的积累以及设备本身的振动,还会导致传感器的安装位置与设计位置产生偏离,进而影响到卷径的实际测量,造成测量结果的波动或累积误差等技术问题,提出一种自适应消除安装误差的卷径测量方法及装置,具体技术方案如下: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自适应消除安装误差的卷径测量方法,包括:确定被测对象在未收卷状态时的半径以及被测对象与测量传感器之间的第一测量距离;当检测到被测对象处于收卷状态时,基于测量传感器采集被测对象的第二测量距离;基于被测对象在未收卷状态时的半径、第一测量距离以及第二测量距离得到被测对象的第一目标卷径。
[0005]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选方案中,基于被测对象在未收卷状态时的半径、第一测量距离以及第二测量距离得到被测对象的第一目标卷径,包括:根据被测对象在未收卷状态时的半径以及第一测量距离,计算出被测对象在未收卷状态时的轴心与测量传感器之间的第三测量距离;将被测对象在未收卷状态时的半径、第二测量距离以及第三测量距离输入至训练好的修正模型中,得到被测对象的第一目标卷径。
[0006]在第一方面的又一种可选方案中,在当检测到被测对象处于收卷状态时,基于测
量传感器采集被测对象的第二测量距离之前,还包括:确定测量传感器映射在参考平面上的第一位置坐标;在基于被测对象在未收卷状态时的半径、第一测量距离以及第二测量距离得到被测对象的第一目标卷径之后,还包括:确定测量传感器映射在参考平面上的第二位置坐标;基于第一位置坐标以及第二位置坐标,计算出测量传感器的第一误差角度。
[0007]在第一方面的又一种可选方案中,在基于第一位置坐标以及第二位置坐标,计算出测量传感器的第一误差角度之后,还包括:根据测量传感器的第一误差角度以及第二测量距离,构建误差计算表达式;基于误差计算表达式生成误差距离

误差角度变化曲线。
[0008]在第一方面的又一种可选方案中,在基于误差计算表达式生成误差距离

误差角度变化曲线之后,还包括:当再次检测到被测对象处于收卷状态时,确定测量传感器映射在参考平面上的第三位置坐标,以及基于测量传感器采集被测对象的第四测量距离;基于第一位置坐标以及第三位置坐标,计算出测量传感器的第二误差角度;在误差距离

误差角度变化曲线中确定出与测量传感器的第二误差角度对应的误差距离,并基于与测量传感器的第二误差角度对应的误差距离以及被测对象的第四测量距离,得到被测对象的第二目标卷径。
[0009]在第一方面的又一种可选方案中,在基于误差计算表达式生成误差距离

误差角度变化曲线之前,还包括:获取测量传感器的量程区间,并根据测量传感器的量程区间确定误差距离

误差角度变化曲线的变化区间;基于误差计算表达式生成误差距离

误差角度变化曲线,包括:基于误差计算表达式以及误差距离

误差角度变化曲线的变化区间,生成误差距离

误差角度变化曲线。
[0010]在第一方面的又一种可选方案中,在基于第一位置坐标以及第三位置坐标,计算出测量传感器的第二误差角度之后,还包括:当检测到测量传感器的第二误差角度超过预设阈值时,生成与测量传感器的第二误差角度对应的预警信息。
[0011]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自适应消除安装误差的卷径测量装置,包括:第一测量模块,用于确定被测对象在未收卷状态时的半径以及被测对象与测量传感器之间的第一测量距离;第二测量模块,用于当检测到被测对象处于收卷状态时,基于测量传感器采集被测对象的第二测量距离;数据处理模块,用于基于被测对象在未收卷状态时的半径、第一测量距离以及第二测量距离得到被测对象的第一目标卷径。
[0012]在第二方面的一种可选方案中,数据处理模块包括:第一处理单元,用于根据被测对象在未收卷状态时的半径以及第一测量距离,计算出被测对象在未收卷状态时的轴心与测量传感器之间的第三测量距离;
第二处理单元,用于将被测对象在未收卷状态时的半径、第二测量距离以及第三测量距离输入至训练好的修正模型中,得到被测对象的第一目标卷径。
[0013]在第二方面的又一种可选方案中,装置还包括:第一映射模块,用于在当检测到被测对象处于收卷状态时,基于测量传感器采集被测对象的第二测量距离之前,确定测量传感器映射在参考平面上的第一位置坐标;第二映射模块,用于在基于被测对象在未收卷状态时的半径、第一测量距离以及第二测量距离得到被测对象的第一目标卷径之后,确定测量传感器映射在参考平面上的第二位置坐标;第一计算模块,用于基于第一位置坐标以及第二位置坐标,计算出测量传感器的第一误差角度。
[0014]在第二方面的又一种可选方案中,装置还包括:第一构建模块,用于在基于第一位置坐标以及第二位置坐标,计算出测量传感器的第一误差角度之后,根据测量传感器的第一误差角度以及第二测量距离,构建误差计算表达式;第二构建模块,用于基于误差计算表达式生成误差距离

误差角度变化曲线。
[0015]在第二方面的又一种可选方案中,装置还包括:第三映射模块,用于在基于误差计算表达式生成误差距离

误差角度变化曲线之后,当再次检测到被测对象处于收卷状态时,确定测量传感器映射在参考平面上的第三位置坐标,以及基于测量传感器采集被测对象的第四测量距离;第二计算模块,用于基于第一位置坐标以及第三位置坐标,计算出测量传感器的第二误差角度;第三计算模块,用于在误差距离

误差角度变化曲线中确定出与测量传感器的第二误差角度对应的误差距离,并基于与测量传感器的第二误差角度对应的误差距离以及被测对象的第四测量距离,得到被测对象的第二目标卷径。
[0016]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适应消除安装误差的卷径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确定被测对象在未收卷状态时的半径以及所述被测对象与测量传感器之间的第一测量距离;当检测到所述被测对象处于收卷状态时,基于所述测量传感器采集所述被测对象的第二测量距离;基于所述被测对象在未收卷状态时的半径、所述第一测量距离以及所述第二测量距离得到所述被测对象的第一目标卷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被测对象在未收卷状态时的半径、所述第一测量距离以及所述第二测量距离得到所述被测对象的第一目标卷径,包括:根据所述被测对象在未收卷状态时的半径以及所述第一测量距离,计算出所述被测对象在未收卷状态时的轴心与所述测量传感器之间的第三测量距离;将所述被测对象在未收卷状态时的半径、所述第二测量距离以及所述第三测量距离输入至训练好的修正模型中,得到所述被测对象的第一目标卷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当检测到所述被测对象处于收卷状态时,基于所述测量传感器采集所述被测对象的第二测量距离之前,还包括:确定所述测量传感器映射在参考平面上的第一位置坐标;在所述基于所述被测对象在未收卷状态时的半径、所述第一测量距离以及所述第二测量距离得到所述被测对象的第一目标卷径之后,还包括:确定所述测量传感器映射在所述参考平面上的第二位置坐标;基于所述第一位置坐标以及所述第二位置坐标,计算出所述测量传感器的第一误差角度。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基于所述第一位置坐标以及所述第二位置坐标,计算出所述测量传感器的第一误差角度之后,还包括:根据所述测量传感器的第一误差角度以及所述第二测量距离,构建误差计算表达式;基于所述误差计算表达式生成误差距离

误差角度变化曲线。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基于所述误差计算表达式生成误差距离

误差角度变化曲线之后,还包括:当再次检测到所述被测对象处于收卷状态时,确定所述测量传感器映射在所述参考平面上的第三位置坐标,以及基于所述测量传感器采集所述被测对象的第四测量距离;基于所述第一位置坐标以及所述第三位置坐标,计算出所述测量传感器的第二误差角度;在所述误差距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旭钢魏新元纪鹏飞朱冉曹冬慧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御辰东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