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含硅单体、光固化组合物、封装薄膜及包含其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123437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28 14:2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光固化材料及薄膜封装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含硅单体、光固化组合物、封装薄膜及包含其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的光固化组合物包括含硅单体、光固化单体和光交联引发剂。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含硅单体,含有刚性基团的芳环和Si原子,相比于不含苯环和硅原子的单体具有更好的耐热性、透明性,更低的水汽透过率和氧气透过率,另一方面也减少了封装组合物在固化时所产生过多的收缩体积,将其用于OLED器件的薄膜封装,能够有效阻隔水和氧气,提高了可靠性,且进一步延长了OLED器件的使用寿命。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含硅单体、光固化组合物、封装薄膜及包含其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光固化材料及薄膜封装
,具体涉及一种含硅单体、光固化组合物、封装薄膜及包含其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技术介绍

[0002]OLED又称为有机电激光显示、有机发光半导体。OLED属于一种电流型的有机发光显示装置,是通过载流子的注入和复合而致发光的现象,发光强度与注入的电流成正比。OLED在电场的作用下,阳极产生的空穴和阴极产生的电子就会发生移动,分别向空穴传输层和电子传输层注入,迁移到发光层。当二者在发光层相遇时,产生能量激子,从而激发发光分子最终产生可见光。有机发光显示装置包含了由空穴注入电极(阳极)、有机发光层以及电子注入电极(阴极)组成的有机发光器件(OLED)。这个有机发光器件通常是提供在玻璃基板上,为了防止受到从外部流入水分或氧导致劣化,用另外一张基板覆盖住。目前,包括有机发光显示装置在内的显示装置在消费者的需求下日渐变薄,有机发光装置方面也为了满足此需求将薄膜封装适用在有机发光装置的覆盖上。
[0003]薄膜封装结构是在基板显示范围内将形成的有机发光器件上方分别将无机膜与有机膜一层以上交替叠层从而覆盖住显示范围来保护有机发光器件的结构,通常将叠层的无机膜与有机膜称为薄膜封装层。具有此薄膜封装层的有机发光显示设备与具有柔性的基板一起优化设备的柔韧性。另外,此有机发光显示设备使设备的多样设计成为了可能,最重要的是让薄型化成为了可能。
[0004]现阶段的OLED最大的问题之一是使用寿命较短,其容易失效。其中,影响OLED寿命的主要因素之一是长时间使用OLED器件的内部会存在水汽和氧气。因此,为了提高OLED的使用寿命,改善OLED的封装工艺是最直接且有效的方法。
[0005]现有用于封装OLED的结构一般采用玻璃或金属材料的封装盖板与OLED基板通过环氧树脂进行粘接形成的,其虽然可以起到一定的阻隔作用,但是仍然存在水蒸气透过率角度以及透光率较低等问题。因此解决此问题迫在眉睫。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有鉴于此,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含硅单体。
[0007]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8]一种含硅单体,具有式1所示结构:
[0009]A1‑
R3‑
Y2‑
R2‑
L1‑
X

L2‑
R1‑
Y1‑
R4‑
A2[0010]式1,
[0011]其中,
[0012]X独立选自O、N、S;
[0013]L1、L2各自独立地选自单键、C1

C20烷基、C1

C20烷氧基、C1

C10烯基、C1

C10炔基、
C6

C30芳基、C3

C20环烷基或4元

30元杂芳基;且L1和L2至少有一个是芳基或杂芳基;
[0014]R1、R2独立地选自氢,取代或未取代的C1

C10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3

C20环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1

C10羟烷基,取代的或未取代的C6

C20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2元

20元杂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2

C10链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1

C10烷氧基;且R1、R2不能同时为氢;
[0015]R3、R4为取代或未取代的C1

C10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3

C20环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1

C10羟烷基,取代的或未取代的C6

C20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2元

20元杂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2

C10链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1

C10烷氧基;
[0016]Y1、Y2独立地选自单键、氧、被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氨基或硫;
[0017]A1、A2独立地选自取代的丙烯酸酯基或未取代的丙烯酸酯基,其结构通式为式5:
[0018][0019]其中,“*”为连接位置,Z选自H原子、取代或者未取代的碳原子小于20的烷基、碳原子小于20的烷氧基。
[0020]本专利技术公开提供的含硅单体,含有刚性基团的芳环和Si原子,相比于不含苯环和硅原子的单体具有更好的耐热性、透明性,更低的水汽透过率和氧气透过率,另一方面也减少了封装组合物在固化时所产生过多的收缩体积,将其用于OLED器件的薄膜封装,能够有效阻隔水和氧气,提高了可靠性,且进一步延长了OLED器件的使用寿命。
[0021]进一步的,Y1、Y2独立地选自如下列化学结构式2至式4中的任意一种:
[0022][0023]其中,为连接位置。
[0024]进一步的,所述式1的具体结构为F

01~F

85中的任意一种:
[0025][0026][0027][0028][0029]本专利技术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固化组合物。
[0030]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31]一种光固化组合物,包括以下质量分数的组分:
[0032]9.5~90wt%的含硅单体、9.5~90wt%的光固化单体和0.5~10wt%的光交联引发剂。
[0033]进一步的,所述光交联引发剂至少为苯乙酮系化合物、二苯甲酮系化合物、噻吨酮系化合物、苯偶姻系化合物、三嗪系化合物中的一种。
[0034]更进一步的,所述苯乙酮系化合物为2,2'

二乙氧基苯乙酮,2,2'

二丁氧基苯乙酮,2

羟基
‑2‑
甲基苯乙酮,对丁基三氯苯乙酮,叔丁基二氯苯乙酮,4

氯苯乙酮,2,2'

二氯
‑4‑
苯氧基苯乙酮,2

甲基
‑1‑
(4

(甲硫基)苯基)
‑2‑
吗啉代丙烷
‑1‑
酮,2

苄基
‑2‑
二甲基氨基
‑1‑
(4

吗啉代苯基)

丁丹
‑1‑
酮中的一种或几种。
[0035]进一步的,所述光固化单体为可光固化的丙烯酸类化合物,且所述丙烯酸类化合物为2

苯氧乙基丙烯酸,2

苯氧乙基(甲基)丙烯酸,3

苯氧基丙基丙烯酸,3

苯氧基丙基(甲基)丙烯酸,4

苯氧基丁基丙烯酸,4

苯氧基丁基(甲基)丙烯酸,5

苯氧基戊基丙烯酸,5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含硅单体,其特征在于,具有式1所示结构:A1‑
R3‑
Y2‑
R2‑
L1‑
X

L2‑
R1‑
Y1‑
R4‑
A2式1,其中,X独立选自O、N、S;L1、L2各自独立地选自单键、C1

C20烷基、C1

C20烷氧基、C1

C10烯基、C1

C10炔基、C6

C30芳基、C3

C20环烷基或4元

30元杂芳基;且L1和L2至少有一个是芳基或杂芳基;R1、R2独立地选自氢,取代或未取代的C1

C10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3

C20环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1

C10羟烷基,取代的或未取代的C6

C20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2元

20元杂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2

C10链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1

C10烷氧基;且R1、R2不能同时为氢;R3、R4为取代或未取代的C1

C10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3

C20环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1

C10羟烷基,取代的或未取代的C6

C20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2元

20元杂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2

C10链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1

C10烷氧基;Y1、Y2独立地选自单键、氧、被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氨基或硫;A1、A2独立地选自取代的丙烯酸酯基或未取代的丙烯酸酯基,其结构通式为式5:其中,“*”为连接位置,Z选自H原子、取代或者未取代的碳原子小于20的烷基、碳原子小于20的烷氧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含硅单体,其特征在于,Y1、Y2独立地选自如下列化学结构式2至式4中的任意一种:其中,为连接位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含硅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式1的具体结构为F

01~F

85中的任意一种:
4.一种光固化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质量分数的组分:9.5~90wt%的含硅单体、9.5~90wt%的光固化单体和0.5~10wt%的光交联引发剂;
其中,所述含硅单体为权利要求1~3所述的含硅单体。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固化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光交联引发剂至少为苯乙酮系化合物、二苯甲酮系化合物、噻吨酮系化合物、苯偶姻系化合物、三嗪系化合物中的一种。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固化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苯乙酮系化合物为2,2'

二乙氧基苯乙酮,2,2'

二丁氧基苯乙酮,2

羟基
‑2‑
甲基苯乙酮,对丁基三氯苯乙酮,叔丁基二氯苯乙酮,4

氯苯乙酮,2,2'

二氯
‑4‑
苯氧基苯乙酮,2

甲基
‑1‑
(4

(甲硫基)苯基)
‑2‑
吗啉代丙烷
‑1‑
酮,2

苄基
‑2‑
二甲基氨基
‑1‑
(4

吗啉代苯基)

丁丹
‑1‑
酮中的一种或几种。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固化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固化单体为可光固化的丙烯酸类化合物,且所述丙烯酸类化合物为2

苯氧乙基丙烯酸,2

苯氧乙基(甲基)丙烯酸,3

苯氧基丙基丙烯酸,3

苯氧基丙基(甲基)丙烯酸,4

苯氧基丁基丙烯酸,4

苯氧基丁基(甲基)丙烯酸,5

苯氧基戊基丙烯酸,5

苯氧基戊基(甲基)丙烯酸,6

苯氧基己基丙烯酸,6

苯氧基己基(甲基)丙烯酸,7

苯氧基庚基丙烯酸,7

苯氧基庚基(甲基)丙烯酸,8

苯氧基辛基丙烯酸,8

苯氧基辛基(甲基)丙烯酸,9

苯氧基壬基丙烯酸,9

苯氧基壬基(甲基)丙烯酸,10

苯氧基癸基丙烯酸,10

苯氧基癸基(甲基)丙烯酸,2

(苯硫基)乙基丙烯酸,2

(苯硫基)乙基(甲基)丙烯酸,3

(苯硫基)丙基丙烯酸,3

(苯硫基)丙基(甲基)丙烯酸,4

(苯硫基)丁基丙烯酸,4

(苯硫基)丁基(甲基)丙烯酸,5

(苯硫基)戊基丙烯酸,5

(苯硫基)戊基(甲基)丙烯酸,6

(苯硫基)己基丙烯酸,6

(苯硫基)己基(甲基)丙烯酸,7

(苯硫基)庚基丙烯酸,7

(苯硫基)庚基(甲基)丙烯酸,8

(苯硫基)辛基丙烯酸,8

(苯硫基)辛基(甲基)丙烯酸,9

(苯硫基)壬基丙烯酸,9

(苯硫基)壬基(甲基)丙烯酸,10

(苯硫基)癸基丙烯酸,10

(苯硫基)癸基(甲基)丙烯酸,2

(萘
‑2‑
基氧基)乙基丙烯酸,2

(萘
‑2‑
基氧基)乙基(甲基)丙烯酸,3

(萘
‑2‑
基氧基)丙基丙烯酸,3

(萘
‑2‑
基氧基)丙基(甲基)丙烯酸,4

(萘
‑2‑
基氧基)丁基丙烯酸,4

(萘
‑2‑
基氧基)丁基(甲基)丙烯酸,5

(萘
‑2‑
基氧基)戊基丙烯酸,5

(萘
‑2‑
基氧基)戊基(甲基)丙烯酸,6

(萘
‑2‑
基氧基)己基丙烯酸,6

(萘
‑2‑
基氧基)己基(甲基)丙烯酸,7

(萘
‑2‑
基氧基)庚基丙烯酸,7

(萘
‑2‑
基氧基)庚基(甲基)丙烯酸,8

(萘
‑2‑
基氧基)辛基丙烯酸,8

(萘
‑2‑
基氧基)辛基(甲基)丙烯酸,9

(萘
‑2‑
基氧基)壬基丙烯酸,9

(萘
‑2‑
基氧基)壬基(甲基)丙烯酸,10

(萘
‑2‑
基氧基)癸基丙烯酸,10

(萘
‑2‑
基氧基)癸基(甲基)丙烯酸,2

(萘
‑2‑
基硫代)乙基丙烯酸,2

(萘
‑2‑
基硫代)乙基(甲基)丙烯酸,3

(萘
‑2‑
基硫代)丙基丙烯酸,3

(萘
‑2‑
基硫代)丙基(甲基)丙烯酸,4

(萘
‑2‑
基硫代)丁基丙烯酸,4

(萘
‑2‑
基硫代)丁基(甲基)丙烯酸,5

(萘
‑2‑
基硫代)戊基丙烯酸,5

(萘
‑2‑
基硫代)戊基(甲基)丙烯酸,6

(萘
‑2‑
基硫代)己基丙烯酸,6

(萘
‑2‑
基硫代)己基(甲基)丙烯酸,7

(萘
‑2‑
基硫代)庚基,丙烯酸,7

(萘
‑2‑
基硫代)庚基(甲基)丙烯酸,8

(萘
‑2‑
基硫代)辛基丙烯酸,8

(萘
‑2‑
基硫代)辛基(甲基)丙烯酸,9

(萘
‑2‑
基硫代)壬基丙烯酸,9

(萘
‑2‑
基硫代)壬基(甲基)丙烯酸,10

(萘
‑2‑
基硫代)癸基丙烯酸,10

(萘
‑2‑
基硫代)癸基(甲基)丙烯酸,2

([1,1'

联苯基]
‑4‑
基氧基)乙基丙烯酸,2

([1,1'

联苯基]
‑4‑
基氧基)乙基(甲基)丙烯酸,3

([1,1'

联苯基]
‑4‑
基氧基)丙基丙烯酸,3

([1,1'

联苯基]
‑4‑
基氧基)丙基(甲基)丙烯酸,4

([1,1'

联苯基]
‑4‑
基氧基)丁基丙烯酸,4

([1,1'

联苯基]
‑4‑
基氧基)丁基(甲基)丙烯酸,5

([1,1'

联苯基]
‑4‑
基氧基)戊基丙烯酸,5

([1,1'

联苯基]
‑4‑
基氧基)戊基(甲基)丙烯酸,6

([1,1'

联苯基]
‑4‑
基氧基)己基丙烯酸,6

([1,1'

联苯基]
‑4‑
基氧
基)己基(甲基)丙烯酸,7

([1,1'

联苯基]
‑4‑
基氧基)庚基丙烯酸,7

([1,1'

联苯基]
‑4‑
基氧基)庚基(甲基)丙烯酸,8

([1,1'

联苯基]
‑4‑
基氧基)辛基丙烯酸,8

([1,1'

联苯基]
‑4‑
基氧基)辛基(甲基)丙烯酸,9

([1,1'

联苯基]
‑4‑
基氧基)壬基丙烯酸,9

([1,1'

联苯基]
‑4‑
基氧基)壬基(甲基)丙烯酸,10

([1,1'

联苯基]
‑4‑
基氧基)癸基丙烯酸,10

([1,1'

联苯基]
‑4‑
基氧基)癸基(甲基)丙烯酸,2

([1,1'

联苯基]
‑4‑
基硫代)乙基丙烯酸,2

([1,1'

联苯基]
‑4‑
基硫代)乙基(甲基)丙烯酸,3

([1,1'

联苯基]
‑4‑
基硫代)丙基丙烯酸,3

([1,1'

联苯基]
‑4‑
基硫代)丙基(甲基)丙烯酸,4

([1,1'

联苯基]
‑4‑
基硫代)丁基丙烯酸,4

([1,1'

联苯基]
‑4‑
基硫代)丁基(甲基)丙烯酸,5

([1,1'

联苯基]
‑4‑
基硫代)戊基丙烯酸,5

([1,1'

联苯基]
‑4‑
基硫代)戊基(甲基)丙烯酸,6

([1,1'

联苯基]
‑4‑
基硫代)己基丙烯酸,6

([1,1'

联苯基]
‑4‑
基硫代)己基(甲基)丙烯酸,7

([1,1'

联苯基]
‑4‑
基硫代)庚基丙烯酸,7

([1,1'

联苯基]
‑4‑
基硫代)庚基(甲基)丙烯酸,8

([1,1'

联苯基]
‑4‑
基硫代)辛基丙烯酸,8

([1,1'

联苯基]
‑4‑
基硫代)辛基(甲基)丙烯酸,9

([1,1'

联苯基]

4基硫代)壬基丙烯酸,9

([1,1'

联苯基]
‑4‑
基硫代)壬基(甲基)丙烯酸,10

([1,1'

联苯基]
‑4‑
基硫代)癸基丙烯酸,10

([1,1'

联苯基]
‑4‑
基硫代)癸基(甲基)丙烯酸,2

羟基
‑2‑
苯氧基乙基丙烯酸,2

羟基
‑2‑
苯氧基乙基(甲基)丙烯酸,2

羟基
‑2‑
(萘
‑2‑
基氧基)乙基丙烯酸,2

羟基
‑2‑
(萘
‑2‑
基氧基)乙基(甲基)丙烯酸,2

([1,1'

联苯基]
‑4‑
基氧基)乙基丙烯酸,2

([1,1'

联苯基]

4基氧基)乙基(甲基)丙烯酸,2

(2

苯氧基乙氧基)乙基丙烯酸,2

(2

苯氧基乙氧基)乙基(甲基)丙烯酸,2

(苯氧基甲氧基)乙基丙烯酸,2

(苯氧基甲氧基)乙基(甲基)丙烯酸,2

(([1,1'

联苯基]
‑4‑
基氧基)甲氧基)乙基丙烯酸,2

(([1,1'

联苯基]
‑4‑
基氧基)甲氧基)乙基(甲基)丙烯酸,2

((萘
‑2‑
基氧基)甲氧基)乙基丙烯酸,2

((萘
‑2‑
基氧基)甲氧基)乙基(甲基)丙烯酸,2

((苯硫基)甲氧基)乙基丙烯酸,2

((苯硫基)甲氧基)乙基(甲基)丙烯酸,2

((萘
‑2‑
基硫代)甲氧基)乙基丙烯酸,2

((萘
‑2‑
基硫代)甲氧基)乙基(甲基)丙烯酸,2,2'

(4,4'

(9H



9,9

二烯)双(4,1

次苯基))双(氧基)双(乙烷

2,1

二烯)二丙烯酸,2,2'

(4,4'

(9H



9,9

二烯)双(4,1

次苯基))双(氧基)双(乙烷

2,1

二烯)双(2

甲基丙烯酸),3,3'

(4,4'

(9H



9,9

二烯)双(4,1

次苯基))双(氧基)双(丙烷

3,1

二烯)二丙烯酸,3,3'

(4,4'

(9H



9,9

二烯)双(4,1

次苯基))双(氧基)双(丙烷

3,1

二烯)双(2

甲基丙烯酸),2,2'

(4,4'

(9H



9,9

二烯)双(4,1

次苯基))双(二烯)双(乙烷

2,1

二烯)二丙烯酸,2,2'

(4,4'

(9H



9,9

二烯)双(4,1

次苯基))双(二烯)双(乙烷

2,1

二烯)双(2

甲基丙烯酸),3,3'

(4,4'

(9H



9,9

二烯)双(4,1

次苯基))双(二烯)双(丙烷

3,1

二烯)二丙烯酸,3,3'

(4,4'

(9H



9,9

二烯)双(4,1

次苯基))双(二烯)双(丙烷

3,1

二烯)双(2

甲基丙烯酸),2,2'

(4,4'

(4,4'

(9H



9,9

二烯)双(4,1

次苯基))双(氧基)双(4,1次苯基))双(氧基)双(乙烷

2,1

二烯)二丙烯酸,2,2'

(4,4'

(4,4'

(9H



9,9

二烯)双(4,1

次苯基))双(氧基)双(4,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于哲尹恩心秦翠英石卓马晓宇王辉
申请(专利权)人:吉林奥来德光电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