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差别化功能纤维色纺条的生产装置及其生产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123287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28 14:2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差别化功能纤维色纺条的生产装置,通过在并条机的牵伸系统的后部设置对四组不同颜色的纤维条进行间断控制的喂入装置,喂入装置的各主动带动轴与相应的被动带动轴之间通过磁性可控的磁感应器传动连接,各主动带动轴通过独立的皮带与后牵伸下罗拉的罗拉轴之间传动连接,从而实现后牵伸下罗拉的罗拉轴与各主动带动轴之间的可控的传动连接,继而实现对四组不同颜色、不同或相同组分的纤维条的可控的喂入,经牵伸系统的牵伸作用实现具有颜色可控、混比可控的色纺条的生产,一方面为后道的色纺细纱生产奠定基础,且有效提高色纺纱的生产效率以及颜色的均一性,另一方面可通过后道的粗纱、细纱工序的设置实现更加多样化的细纱的生产加工。样化的细纱的生产加工。样化的细纱的生产加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差别化功能纤维色纺条的生产装置及其生产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纺纱新
,特别是一种差别化功能纤维色纺条的生产装置及其生产方法。

技术介绍

[0002]近几年来传统纺纱产业的面貌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突出反映在装备自动化、连续化、智能化、高速高效化及低能耗等方面有显著进步,并促进了产品向优质化、多样化转移。自动化的纺纱工艺装备正在广泛使用,“机器换人”的步伐加快。采用连续化纺纱技术,缩短传统纺纱工序,也是实现“机器换人”、减少劳动用工的重要途径。采用智能化技术,使传统纺纱生产向在线自动监控方向发展。随着科技的发展尤其是智能化技术的推广应用与纺纱关键器材制造技术的进步,为纺纱设备实现高速运转创造了良好条件。
[0003]并条是纺纱工序的重要环节之一,并条机的作用是改善条子的内部结构,从而提高其长片段均匀度,同时降低重量不匀率,使条子中的纤维伸直平行,减少弯钩,使细度符合规定,使不同种类或不同品质的原料混和均匀,达到规定的混和比。自18世纪专利技术罗拉牵伸并应用于细纱机、粗纱机以来,由于罗拉牵伸给纱条带来附加不匀,以致产品达不到要求的均匀度,于是采用两根或多根条子并合以改善均匀度,于是出现了初期的并条机。后来对并条机的牵伸型式又进行了改革,由渐增牵伸改为双区牵伸,再由直线牵伸改为曲线牵伸型式,使制成条子的品质显著提高,而且实现了缩道。20世纪50年代以来,并条机的输出速度提高很快,自40~60米/分提高到200米/分以上,甚至达到了600米/分。目前,对于并条机的高速化以及产品的多样化是其发展的主要方向。段彩纱甚至多彩纱是一种具有不同色彩分布的花式纱线,结构非常具有特点,且可以与其他新型纺纱方式结合,做成的织物拥有独特的外观和性能,满足了面料与服饰求新求异的用纱要求。多彩纱现已被广泛应用于服装、装饰用品等,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在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能力和开发价值。段彩纱可以在细纱机上直接生产,也可以在细纱的前道工序进行,例如实现各种条子混合的并条工序。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差别化功能纤维色纺条的生产装置及其生产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技术问题,它能够一方面为后道的色纺细纱生产奠定基础,且有效提高色纺纱的生产效率以及颜色的均一性,另一方面可通过后道的粗纱、细纱工序的设置实现更加多样化的细纱的生产加工。
[0005]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差别化功能纤维色纺条的生产装置,包括牵伸系统和喂入系统;
[0006]所述牵伸系统包括后牵伸罗拉组、中牵伸罗拉组、前牵伸罗拉组和加压组件,所述后牵伸罗拉组包括后牵伸下罗拉和后牵伸上胶辊,所述中牵伸罗拉组包括中牵伸下罗拉和中牵伸上胶辊,所述前牵伸罗拉组包括前牵伸下罗拉和前牵伸上胶辊,所述后牵伸下罗拉、
中牵伸下罗拉、前牵伸下罗拉的结构相同,均包括罗拉轴、左罗拉套和右罗拉套,所述左罗拉套和右罗拉套对称设于所述罗拉轴的两端,所述前牵伸下罗拉的罗拉轴的左端由牵伸电机带动转动,所述中牵伸下罗拉的罗拉轴的左端与所述前牵伸下罗拉的罗拉轴的左端通过第一齿轮传动连接,所述后牵伸下罗拉的罗拉轴的左端与所述前牵伸下罗拉的罗拉轴的左端之间通过第二齿轮传动连接;
[0007]所述后牵伸上胶辊、中牵伸上胶辊、前牵伸上胶辊的结构相同,均包括胶辊轴、左轴承套、右轴承套、左胶辊套以及右胶辊套,所述左轴承套与右轴承套结构相同,所述左胶辊套与右胶辊套结构相同,所述左轴承套和右轴承套对称设于所述胶辊轴的两端,所述左胶辊套可拆卸地套接于所述左轴承套上,所述右胶辊套可拆卸地套接于所述右轴承套上;
[0008]所述加压组件为弹簧加压结构,在加压组件左侧设有左前嵌入抓、左中嵌入抓、左后嵌入抓,在加压组件的右侧依次设置有右前嵌入抓、右中嵌入抓、右后嵌入抓、右,所述前牵伸上胶辊的胶辊轴的左端和右端分别嵌入在左前嵌入抓、右前嵌入抓内,所述中牵伸上胶辊的胶辊轴的左端和右端分别嵌入在左中嵌入抓、右中嵌入抓内,所述后牵伸上胶辊的胶辊轴的左端和右端分别嵌入在左后嵌入抓、右后嵌入抓内;
[0009]当加压组件下压时,前牵伸上胶辊的左胶辊套与前牵伸下罗拉的左罗拉套之间形成相互接触的且对纤维进行握持的直线型的左前牵伸握持钳口,前牵伸上胶辊的右胶辊套与前牵伸下罗拉的右罗拉套之间形成相互接触的且对纤维进行握持的直线型的右前牵伸握持钳口,中牵伸上胶辊的左胶辊套与中牵伸下罗拉的左罗拉套之间形成相互接触的且对纤维进行握持的直线型的左中牵伸握持钳口,中牵伸上胶辊的右胶辊套与中牵伸下罗拉的右罗拉套之间形成相互接触的且对纤维进行握持的直线型的右中牵伸握持钳口,后牵伸上胶辊的左胶辊套与后牵伸下罗拉的左罗拉套之间形成相互接触的且对纤维进行握持的直线型的左后牵伸握持钳口,后牵伸上胶辊的右胶辊套与后牵伸下罗拉的右罗拉套之间形成相互接触的且对纤维进行握持的直线型的右后牵伸握持钳口,所述左前牵伸握持钳口、左中牵伸握持钳口、左后牵伸握持钳口组成左牵伸系统,所述右前牵伸握持钳口、右中牵伸握持钳口、右后牵伸握持钳口组成右牵伸系统,所述左牵伸系统和右牵伸系统结构相同;
[0010]所述喂入系统包括左喂入系统、右喂入系统和聚拢喇叭口,所述左喂入系统和右喂入系统结构相同,所述左喂入系统设置在左牵伸系统的后部,所述右喂入系统设置在右牵伸系统的后部,所述左喂入系统和右喂入系统均包括下喂入辊和上喂入辊;
[0011]所述下喂入辊包括下喂入辊轴,所述左喂入系统的下喂入辊轴的左端与并条机的左侧车台面之间通过相应的轴承连接,所述右喂入系统的下喂入辊轴的右端与并条机的右侧车台面之间通过相应的轴承连接,所述左喂入系统的下喂入辊轴的右端与右喂入系统的下喂入辊轴的左端之间固定连接,沿着下喂入辊轴的长度方向从左往右等间距的设有第一下喂入辊套、第二下喂入辊套、第三下喂入辊套、第四下喂入辊套、第五下喂入辊套、第六下喂入辊套、第七下喂入辊套、第八下喂入辊套,所述第四下喂入辊套和第五下喂入辊套与下喂入辊轴之间一体化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下喂入辊套、第二下喂入辊套、第三下喂入辊套、第六下喂入辊套、第七下喂入辊套、第八下喂入辊套分别通过连接轴承与下喂入辊轴连接,在所述第一下喂入辊套、第二下喂入辊套、第三下喂入辊套的左侧设置有左传动连接槽,在所述第六下喂入辊套、第七下喂入辊套、第八下喂入辊套的右侧设置有右传动连接槽;
[0012]在所述左喂入系统与右喂入系统的下喂入辊的后侧还设有第一带动轴、第二带动
轴、第三带动轴,所述第一带动轴、第二带动轴、第三带动轴的左端分别通过轴承与并条机的车台面的左侧之间连接,所述第一下喂入辊套的左传动连接槽通过第一组左传动皮带与第一带动轴之间传动连接,所述第八下喂入辊套的右传动连接槽通过第一组右传动皮带与第一带动轴之间传动连接,所述第二下喂入辊套的左传动连接槽通过第二组左传动皮带与第二带动轴之间传动连接,所述第七下喂入辊套的右传动连接槽通过第二组右传动皮带与第二带动轴之间传动连接,所述第三下喂入辊套的左传动连接槽通过第三组左传动皮带与第三带动轴之间传动连接,所述第六下喂入辊套的右传动连接槽通过第三组右传动皮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差别化功能纤维色纺条的生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牵伸系统和喂入系统;所述牵伸系统包括后牵伸罗拉组、中牵伸罗拉组、前牵伸罗拉组和加压组件,所述后牵伸罗拉组包括后牵伸下罗拉和后牵伸上胶辊,所述中牵伸罗拉组包括中牵伸下罗拉和中牵伸上胶辊,所述前牵伸罗拉组包括前牵伸下罗拉和前牵伸上胶辊,所述后牵伸下罗拉、中牵伸下罗拉、前牵伸下罗拉的结构相同,均包括罗拉轴、左罗拉套和右罗拉套,所述左罗拉套和右罗拉套对称设于所述罗拉轴的两端,所述前牵伸下罗拉的罗拉轴的左端由牵伸电机带动转动,所述中牵伸下罗拉的罗拉轴的左端与所述前牵伸下罗拉的罗拉轴的左端通过第一齿轮传动连接,所述后牵伸下罗拉的罗拉轴的左端与所述前牵伸下罗拉的罗拉轴的左端之间通过第二齿轮传动连接;所述后牵伸上胶辊、中牵伸上胶辊、前牵伸上胶辊的结构相同,均包括胶辊轴、左轴承套、右轴承套、左胶辊套以及右胶辊套,所述左轴承套与右轴承套结构相同,所述左胶辊套与右胶辊套结构相同,所述左轴承套和右轴承套对称设于所述胶辊轴的两端,所述左胶辊套可拆卸地套接于所述左轴承套上,所述右胶辊套可拆卸地套接于所述右轴承套上;所述加压组件为弹簧加压结构,在加压组件左侧设有左前嵌入抓、左中嵌入抓、左后嵌入抓,在加压组件的右侧依次设置有右前嵌入抓、右中嵌入抓、右后嵌入抓,所述前牵伸上胶辊的胶辊轴的左端和右端分别嵌入在左前嵌入抓、右前嵌入抓内,所述中牵伸上胶辊的胶辊轴的左端和右端分别嵌入在左中嵌入抓、右中嵌入抓内,所述后牵伸上胶辊的胶辊轴的左端和右端分别嵌入在左后嵌入抓、右后嵌入抓内;当加压组件下压时,前牵伸上胶辊的左胶辊套与前牵伸下罗拉的左罗拉套之间形成相互接触的且对纤维进行握持的直线型的左前牵伸握持钳口,前牵伸上胶辊的右胶辊套与前牵伸下罗拉的右罗拉套之间形成相互接触的且对纤维进行握持的直线型的右前牵伸握持钳口,中牵伸上胶辊的左胶辊套与中牵伸下罗拉的左罗拉套之间形成相互接触的且对纤维进行握持的直线型的左中牵伸握持钳口,中牵伸上胶辊的右胶辊套与中牵伸下罗拉的右罗拉套之间形成相互接触的且对纤维进行握持的直线型的右中牵伸握持钳口,后牵伸上胶辊的左胶辊套与后牵伸下罗拉的左罗拉套之间形成相互接触的且对纤维进行握持的直线型的左后牵伸握持钳口,后牵伸上胶辊的右胶辊套与后牵伸下罗拉的右罗拉套之间形成相互接触的且对纤维进行握持的直线型的右后牵伸握持钳口,所述左前牵伸握持钳口、左中牵伸握持钳口、左后牵伸握持钳口组成左牵伸系统,所述右前牵伸握持钳口、右中牵伸握持钳口、右后牵伸握持钳口组成右牵伸系统,所述左牵伸系统和右牵伸系统结构相同;所述喂入系统包括左喂入系统、右喂入系统和聚拢喇叭口,所述左喂入系统和右喂入系统结构相同,所述左喂入系统设置在左牵伸系统的后部,所述右喂入系统设置在右牵伸系统的后部,所述左喂入系统和右喂入系统均包括下喂入辊和上喂入辊;所述下喂入辊包括下喂入辊轴,所述左喂入系统的下喂入辊轴的左端与并条机的左侧车台面之间通过相应的轴承连接,所述右喂入系统的下喂入辊轴的右端与并条机的右侧车台面之间通过相应的轴承连接,所述左喂入系统的下喂入辊轴的右端与右喂入系统的下喂入辊轴的左端之间固定连接,沿着下喂入辊轴的长度方向从左往右等间距的设有第一下喂入辊套、第二下喂入辊套、第三下喂入辊套、第四下喂入辊套、第五下喂入辊套、第六下喂入辊套、第七下喂入辊套、第八下喂入辊套,所述第四下喂入辊套和第五下喂入辊套与下喂入辊轴之间一体化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下喂入辊套、第二下喂入辊套、第三下喂入辊套、第六
下喂入辊套、第七下喂入辊套、第八下喂入辊套分别通过连接轴承与下喂入辊轴连接,在所述第一下喂入辊套、第二下喂入辊套、第三下喂入辊套的左侧设置有左传动连接槽,在所述第六下喂入辊套、第七下喂入辊套、第八下喂入辊套的右侧设置有右传动连接槽;在所述左喂入系统与右喂入系统的下喂入辊的后侧还设有第一带动轴、第二带动轴、第三带动轴,所述第一带动轴、第二带动轴、第三带动轴的左端分别通过轴承与并条机的车台面的左侧之间连接,所述第一下喂入辊套的左传动连接槽通过第一组左传动皮带与第一带动轴之间传动连接,所述第八下喂入辊套的右传动连接槽通过第一组右传动皮带与第一带动轴之间传动连接,所述第二下喂入辊套的左传动连接槽通过第二组左传动皮带与第二带动轴之间传动连接,所述第七下喂入辊套的右传动连接槽通过第二组右传动皮带与第二带动轴之间传动连接,所述第三下喂入辊套的左传动连接槽通过第三组左传动皮带与第三带动轴之间传动连接,所述第六下喂入辊套的右传动连接槽通过第三组右传动皮带与第三带动轴之间传动连接;在所述第一带动轴、第二带动轴、第三带动轴、下喂入辊轴的右端圆面开有嵌入槽口,所述嵌入槽口为具有既定深度的圆柱体形,在位于第一带动轴、第二带动轴、第三带动轴、下喂入辊轴的嵌入槽口的内侧面设置有阻挡柱,所述阻挡柱沿着嵌入槽口的内侧面的圆周方向等弧度间隔排布,相邻阻挡柱之间形成滑动槽,在嵌入槽口的右端圆面上设置有阻挡环,所述阻挡环为圆环结构,所述阻挡环与嵌入槽口的右端圆面之间固定连接,在嵌入槽口内还设有滑动连接轴,在滑动连接轴的右端设置有嵌入柱,所述嵌入柱为圆柱体形,所述嵌入柱沿着滑动连接轴的右端的外圆周等弧度间隔设置;在第一带动轴的右侧设置有第一传动轴,在第二带动轴的右侧设置有第二传动轴,在第三带动轴的右侧设置有第三传动轴,在下喂入辊轴的右侧设置有第四传动轴,所述第一传动轴、第二传动轴、第三传动轴、第四传动轴的结构相同,均包括传动连接轴,传动连接轴的右端通过轴承与并条机的车台面的右侧之间连接,在所述传动连接轴的右端内设置有电磁铁,所述电磁铁嵌入在传动连接轴的右端内部且两者之间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传动轴、第二传动轴、第三传动轴、第四传动轴的传动连接轴内的电磁铁的电磁开关与可编程逻辑控制器之间通信连接,所述第一传动轴的传动连接轴与后牵伸下罗拉的罗拉轴的右端之间通过第一带动皮带传动连接,所述第二传动轴的传动连接轴与后牵伸下罗拉的罗拉轴的右端之间通过第二带动皮带传动连接,所述第三传动轴的传动连接轴与后牵伸下罗拉的罗拉轴的右端之间通过第三带动皮带传动连接,所述第四传动轴的传动连接轴与后牵伸下罗拉的罗拉轴的右端之间通过第四带动皮带传动连接;所述上喂入辊包括上喂入辊轴,所述左喂入系统的上喂入辊轴两端分别与下喂入辊轴的两端保持对齐,所述右喂入系统的上喂入辊轴的两端分别与下喂入辊轴的两端保持对齐,所述左喂入系统的上喂入辊轴的左端与并条机的左侧车台面之间通过左压力组件固定连接,所述右喂入系统的上喂入辊轴的右端与并条机的右侧车台面之间通过右压力组件固定连接,所述左喂入系统的上喂入辊轴的右端与右喂入系统的上喂入辊轴的左端之间固定连接,沿着所述上喂入辊轴的长度方向从左往右等间距套有结构相同的第一上喂入辊筒、第二上喂入辊筒、第三上喂入辊筒、第四上喂入辊筒、第五上喂入辊筒、第六上喂入辊筒、第七上喂入辊筒、第八上喂入辊筒,所述第一上喂入辊筒、第二上喂入辊筒、第三上喂入辊筒、第四上喂入辊筒、第五上喂入辊筒、第六上喂入辊筒、第七上喂入辊筒、第八上喂入辊筒与
所述上喂入辊轴之间通过各自独立的轴承连接,在所述第一上喂入辊筒、第二上喂入辊筒、第三上喂入辊筒、第四上喂入辊筒、第五上喂入辊筒、第六上喂入辊筒、第七上喂入辊筒、第八上喂入辊筒上分别套有结构相同的第一上喂入辊套、第二上喂入辊套、第三上喂入辊套、第四...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毅张恒侯帅纪康郑杨施朝田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翰联色纺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