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套筒灌浆止回及补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121854 阅读:6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28 14:2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建筑套筒灌浆止回及补浆装置,属于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包括灌浆孔、止回组件、补浆组件,止回组件包括止浆管,铰接在止浆管内的圆锥筒,圆锥筒分为多个锥形片,锥形片的尖端互相抵接;锥形片上一侧铰接有竖直的支杆,止浆管端口铰接有圆板,圆板分为多块扇形板,扇形板尖端互相抵接,支杆与扇形板下侧铰接;补浆组件包括补浆管,补浆管与止浆管留有间隙,补浆管下端设有第一圈筒,第一圈筒下端固定在止浆管外壁,止浆管侧壁设有补浆孔,补浆孔内设有挡块,挡块外侧设有连杆,连杆顶端由弹性圈连接,弹性圈套在止浆管外壁,止浆管侧壁设有进料孔;当灌浆孔不饱满时,通过移动弹性圈带动挡块移动,浆料即可从补浆孔流出就行补浆。出就行补浆。出就行补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建筑套筒灌浆止回及补浆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建筑施工
,具体涉及一种建筑套筒灌浆止回及补浆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在大力提倡绿色节能的背景要求下,建筑行业采用装配式建筑已成为趋势,装配式构件的生产及装配施工工艺也日趋成熟。其中,预制构件的连接最常见的是灌浆套筒连接,现有技术中,灌浆料采用注浆机通过灌浆管与构件的浆孔连接后进行灌浆施工,灌浆料通过浆孔填充满构件后拔出灌浆管再立即使用橡胶塞将其堵塞,最后再人工检查灌浆料的饱满度并进行补浆。
[0003]但是,在实际施工时因灌浆压力较大,灌浆管拔出时,存在部分灌浆料随即回流的现象,造成灌浆套筒内上部脱空,影响灌浆的饱满度,质量无法保证;后续人工检查饱满度后再进行补浆时也会使得人工成本增加,灌浆不密实依然存在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建筑套筒灌浆止回及补浆装置,以解决因拔出时浆料回流以及人工补浆时浆料浪费的技术问题。
[000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6]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建筑套筒灌浆止回及补浆装置,包括灌浆孔,以及插入灌浆孔的止回补浆装置,所述止回补浆装置包括止回组件和补浆组件,止回组件包括插入灌浆孔的止浆管,止浆管内壁设有尖端向下的圆锥筒,所述圆锥筒分为多个带弧面的锥形片,锥形片宽端的中点均与止浆管的内壁铰接,锥形片的尖端均可互相抵接;所述每个锥形片朝上的一侧均设有竖直的支杆,支杆与锥形片铰接,止浆管的端口处设有将端口封闭的圆板,圆板分为多块与锥形片个数对应的扇形板,扇形板圆弧端的中点与止浆管端口处的内壁铰接,扇形板的尖端均可互相抵接,支杆与扇形板朝下的一侧铰接;所述补浆组件包括套设在止浆管外周的补浆管,补浆管的内径大于止浆管的外径,补浆管下端设有上大下小的第一圈筒,第一圈筒上端与补浆管下端相连,第一圈筒下端套设在止浆管外壁,止浆管侧壁靠近第一圈筒处沿圆周设有多个连通的补浆孔,补浆孔内均滑动设有挡块,挡块朝向第一圈筒的一侧均设有L形的连杆,连杆的水平端与挡块连接,连杆竖直端的顶部由弹性圈连接,弹性圈套设在止浆管外壁,止浆管顶端还设有上大下小的第二圈筒,第二圈筒的下端与止浆管的端口连接;止浆管侧壁还沿圆周分布有多个连通的进料孔,进料孔位于补浆孔上方,进料孔倾斜向下朝向补浆管与止浆管之间的间隙。
[0007]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圈筒的内弧面设有与补浆孔的数量一致的助滑条,每个助滑条均朝向止浆管,挡块底部均设有与助滑条配合的助滑槽,起始时助滑条靠近挡块的一端封闭助滑槽。
[0008]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圈筒的外弧面设有用于固定弹性圈的固定槽。
[0009]进一步地,所述补浆管的顶部与止浆管之间设有将补浆管封闭的圆圈盖,圆圈盖
上设有连杆穿过的槽口,弹性圈位于圆圈盖上方。
[0010]进一步地,所述圆板上设有一块将扇形板的尖端锁扣的锁板,锁板与每块扇形板接触处设有第一螺纹孔,每块扇形板的尖端处设有与第一螺纹孔对应的第二螺纹孔,第一螺纹孔与第二螺纹孔内插设有螺杆。
[0011]进一步地,所述进料孔位于圆锥筒尖端的下方。
[0012]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3]1、本专利技术将止浆管插入灌浆孔中,灌浆管通过插入止浆管向灌浆孔灌料,灌浆管插入止浆管时使得扇形板互相分离,扇形板向下带动支杆移动以推动锥形片的尖端互相远离,向灌浆孔内填充浆料即可,灌浆完毕后拔出灌浆管,扇形板由于灌浆管的拔出而失去表面压力而复位,扇形板也可通过支杆带动锥形片的复位,这样即可使得整个止回组件封闭起到灌浆止回作用;
[0014]2、浆料达到高度后通过进料孔进入止浆管与补浆管之间的间隙内,成为补浆料,待浆料充满后停止灌浆,灌浆管向上拔出,锥形片在灌浆孔内浆料的压力作用下会复位形成封闭作用,减小其回流的可能性;当灌浆孔内的浆料不饱满时,向第二圈筒上拉动弹性圈,弹性圈可带动挡块与补浆孔分离,补浆料即可从补浆孔进入灌浆孔进行补浆,补浆完毕后再将弹性圈归位即可。
[0015]本专利技术的其他优点、目标和特征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进行阐述,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或者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从本专利技术的实践中得到教导。本专利技术的目标和其他优点可以通过下面的说明书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0016]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附图进行说明:
[0017]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专利技术止回组件的局部示意图;
[0019]图3为本专利技术补浆组件的局部示意图;
[0020]图4为本专利技术锁板的拆解示意图;
[0021]图5为本专利技术圆圈盖的示意图。
[0022]附图中标记如下:止回组件1、止浆管11、圆锥筒12、锥形片121、支杆13、圆板14、扇形板141、第二螺纹孔142、锁板15、第一螺纹孔151、螺杆152、补浆组件2、补浆管21、补浆孔221、进料孔222、第一圈筒23、挡块24、连杆241、弹性圈25、第二圈筒26、固定槽261、助滑条27、助滑槽28、圆圈盖29、槽口291。
具体实施方式
[0023]如图1~5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建筑套筒灌浆止回及补浆装置,包括灌浆孔,插入灌浆孔的止回补浆装置,所述止回补浆装置包括止回组件1和补浆组件2,所述止回组件1包括插入灌浆孔的止浆管11,止浆管11的内侧设有尖端向下的圆锥筒12,圆锥筒12分为多个有弧面的锥形片121(本实施例中分为三个锥形片121),三个锥形片121等距分布,锥形片121宽端的中点均与止浆管11的内壁铰接,锥形片121的尖端均互相抵接;每个锥形片121朝
上的一侧均设有竖直的支杆13,支杆13均与锥形片121铰接,止浆管11的端口处的内壁设有将端口封闭的圆板14,圆板14分为多块与锥形片121个数对应的扇形板141(本实施例中分为三块扇形板141),扇形板141圆弧端的中点均与止浆管11端口处的内壁铰接,扇形板141的尖端均互相抵接,支杆13与扇形板141朝下的一侧铰接;
[0024]所述补浆组件2包括设在止浆管11外周的补浆管21,补浆管21的内径大于止浆管11的外径,形成装载补浆料的空隙,补浆管21下端设有上大下小的第一圈筒23,第一圈筒23上端与补浆管21下端焊接,第一圈筒23下端与止浆管11的外周壁焊接,止浆管11侧壁靠近第一圈筒23处沿圆周均匀分布有多个连通的补浆孔221(本实施例中设有十个补浆孔221),补浆孔221内均设有可滑动的挡块24,挡块24朝向第一圈筒23的一侧均设有L形的连杆241,连杆241的水平端与挡块24焊接,连杆241竖直端的顶部由弹性圈25连接,弹性圈25套设在止浆管11外壁,止浆管11顶端还设有上大下小的第二圈筒26,第二圈筒26的下端与止浆管11的端口焊接;止浆管11侧壁沿圆周分布有多个连通的进料孔222(本实施例中设有三个进料孔222),进料孔222位于补浆孔221的上方,进料孔222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套筒灌浆止回及补浆装置,包括灌浆孔,以及插入灌浆孔的止回补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止回补浆装置包括止回组件和补浆组件,止回组件包括插入灌浆孔的止浆管,止浆管内壁设有尖端向下的圆锥筒,所述圆锥筒分为多个有弧面的锥形片,锥形片宽端的中点均与止浆管的内壁铰接,锥形片的尖端均可互相抵接;所述每个锥形片朝上的一侧均设有竖直的支杆,支杆与锥形片铰接,止浆管的端口处设有将端口封闭的圆板,圆板分为多块与锥形片个数对应的扇形板,扇形板圆弧端的中点与止浆管端口处的内壁铰接,扇形板的尖端均可互相抵接,支杆与扇形板朝下的一侧铰接;所述补浆组件包括套设在止浆管外周的补浆管,补浆管的内径大于止浆管的外径,补浆管下端设有上大下小的第一圈筒,第一圈筒上端与补浆管下端相连,第一圈筒下端套设在止浆管外壁,止浆管侧壁靠近第一圈筒处沿圆周设有多个连通的补浆孔,补浆孔内均滑动设有挡块,挡块朝向第一圈筒的一侧均设有L形的连杆,连杆的水平端与挡块连接,连杆竖直端的顶部由弹性圈连接,弹性圈套设在止浆管外壁,止浆管顶端还设有上大下小的第二圈筒,第二圈筒的下端与止浆管的端口连接;止浆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方碧锋张根旺傅义铁韩宇琪陈起建罗齐鸣陈明张晓林李佛王强崔文涛李源赵亚鹏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十一局集团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