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弹片通电式双滤光片切换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109763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28 14: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弹片通电式双滤光片切换器,包含镜头座、麦拉片、镜头座下盖、设置于下盖内部的线圈、设置于下盖侧壁上的正极导电弹片、负极导电弹片,正极导电弹片、负极导电弹片的一端分别与线圈的两个端口接触导电。在摄像机电路板上设置有正极导电弹片、负极导电弹片的端部对应位置的接触点,将滤光片切换器组装在摄像机电路板上时,它的正极导电弹片、负极导电弹片刚好接触在摄像机电路板预留设置的两个接触点,即可实现与摄像机电路板的连接通电,让滤光片切换器正常运行。为摄像机制造商减少了在组装滤光片切换器时需要人工插电接口工序,简化了摄像机组装过程,方便实现摄像机的装配自动化,减少人力投入,降低生产成本。产成本。产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弹片通电式双滤光片切换器


[0001]本技术涉及双滤光片切换器领域,尤指一种弹片通电式双滤光片切换器。

技术介绍

[0002]双滤光片切换器内置了两块可自动切换的滤光镜片,主要功能提升摄像机夜间成像画面的高清度,及还原摄像机白天成像画面色彩的真实度。当摄像机在可见光充足环境下工作时,切换到红外截止滤光镜片来过滤掉紫外光及近红外光干扰,还原成像画面的真彩实色;当摄像机在光线不充足的环境下工作时,摄像机会发出人肉眼看不到的红外光线去照亮被拍摄的物体,这时候切换成全透滤光镜片,不再阻挡红外线进入摄像镜头,红外线经物体反射后进入镜头进行成像,从而拍摄到黑暗环境下人肉眼看不到的影像,并起到隐蔽性监控作用。因此,双滤光片切换器是摄像机完成日间到夜晚成像效果天然过渡必不可少的一个元器件。
[0003]双滤光片切换器是摄像机镜头的组成配件,现有的双滤光片切换器基本上都设置通电用的端子线,采用现有端子线的生产工艺,切换器生产厂家部分工序在生产过程中无法实现自动化生产,生产效率难以提高。同时,摄像机镜头生产厂商组装摄像机时,需要通过人手将切换器的端子线的插头插接到摄像机电路板的插座上,以实现双滤光片切换器和摄像机电路板之间的连通,无法实现自动化装配工艺,从而影响了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弹片通电式双滤光片切换器,方便实现摄像机的自动化装配,提高生产效率。
[0005]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要按照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弹片通电式双滤光片切换器,包含镜头座、麦拉片、镜头座下盖、设置于下盖内部的线圈,还包含设置于下盖侧壁上的正极导电弹片、负极导电弹片,正极导电弹片、负极导电弹片的一端分别与线圈的两个接口端电性连接。
[0006]优选地,正极导电弹片、负极导电弹片均包含从下盖内延伸而出的引出段、从引出段一端弯折设置的弹性段、从弹性段一端弯折设置的接触段,引出段、接触段均为水平设置,引出段和弹性段之间的夹角为小于180
°
的钝角。
[0007]优选地,镜头座包含底板、设置于底板上的镜头连接套,下盖包含座体、从座体一侧延伸而出的插板,底板上设置有与插板匹配的插槽,插板插合在插槽上,座体一侧设置有弧形槽体,镜头连接套上设置有与弧形槽体匹配的弧形卡槽,弧形槽体嵌合在弧形卡槽上。
[0008]优选地,底板、镜头连接套一体成型。
[0009]优选地,底板顶部一端设置有与插槽连通的第一避位槽,第一避位槽与座体匹配,座体嵌合在第一避位槽上,底板侧壁设置有与第一避位槽连通的第二避位槽,正极导电弹片、负极导电弹片设置于第二避位槽上。
[0010]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提供一种弹片通电式双滤光片切换器,设
置独特的装配结构,由于下盖的侧壁上设置有正极导电弹片、负极导电弹片,将正极导电弹片、负极导电弹片的一端分别与线圈的两个接口端电连接,无需使用端子线,简化生产工艺,方便实现切换器的装配自动化;在摄像机装配时,在摄像机电路板上设置与正极导电弹片、负极导电弹片的端部对应的两个接触点,将切换器安装在摄像机电路板上后,正极导电弹片、负极导电弹片的端部将与在摄像机电路板上相应的接触点接触,即可实现切换器线圈与摄像机电路板的连通,简化组装过程,方便实现摄像机的装配自动化,无需人手插接端子线,减少人力投入,降低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0011]图1例示了本技术的外形结构示意图。
[0012]图2例示了本技术的下盖、正极导电弹片、负极导电弹片的装配图。
[0013]图3例示了本技术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0014]图4例示了本技术下盖的仰视图。
[0015]附图标号说明:镜头座10、底板11、插槽110、第一避位槽111、镜头连接套12、弧形卡槽120、下盖20、座体21、弧形槽体210、第二避位槽211、插板22、正极导电弹片30、负极导电弹片31、引出段310、弹性段311、接触段312。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为使本公开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公开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公开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17]基于所描述的本公开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的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
[0018]参考图1

图4。
[0019]本技术提供一种弹片通电式双滤光片切换器,包含镜头座10、组合在镜头座10上的下盖20、设置于下盖20内部的线圈,还包含设置于下盖20侧壁上的正极导电弹片30、负极导电弹片31,正极导电弹片30、负极导电弹片31的一端分别与线圈的两个接口端电性连接。
[0020]具体组装过程中,下盖20底部设置有容纳线圈的槽体,下盖20的侧壁贯穿设置有两个与槽体连通的出线槽,将正极导电弹片30、负极导电弹片31的一端分别插装在线圈的两个接口端上,然后将线圈组入槽体中,并让正极导电弹片30、负极导电弹片31通过出线槽引出槽体外部,再将下盖20组合在镜头座10上,完成切换器的组装过程,无需使用端子线连接线圈,便于实现切换器的装配自动化,提高生产效率。将切换器组装到摄像机上时,摄像机的电路板上设置与正极导电弹片30、负极导电弹片31的端部对应的接触点,镜头座10的两侧均设置有连接耳部,连接耳部上设置有螺孔,摄像机的电路板上设置有与螺孔相对应的螺丝,通过螺丝连接到螺孔上,从而将切换器安装在摄像机电路板上,此时正极导电弹片30、负极导电弹片31的端部将分别与相应的两个接触点接触,即可实现线圈与摄像机电路板的连通,无需人手插接端子线,简化组装过程,方便实现摄像机的装配自动化,减少人力投入,降低生产成本。
[0021]基于上述实施例,正极导电弹片30、负极导电弹片31均包含从下盖20内延伸而出的引出段310、从引出段310一端弯折设置的弹性段311、从弹性段311一端弯折设置的接触段312,引出段310、接触段312均为水平设置,引出段310和弹性段311之间的夹角为小于180
°
的钝角。线圈的两个接口端为竖状的插口,引出段310为竖直状态,引出段310一端通过扭转90度以让弹性段311处于打平的状态,以让接触段312处于水平状态,弹性段311具有一定的弹性,将切换器固定安装在摄像机电路板上后,接触段312将轻微抵接在摄像机电路板相应的接触点上,从而实现线圈与摄像机电路板的连通,确保正极导电弹片30、负极导电弹片31与接触点连接稳定。
[0022]基于上述实施例,镜头座10包含底板11、设置于底板11上的镜头连接套12,下盖20包含座体21、从座体21一侧延伸而出的插板22,底板11上设置有与插板22匹配的插槽110,插板22插合在插槽110上,座体21一侧设置有弧形槽体210,镜头连接套12上设置有与弧形槽体210匹配的弧形卡槽120,弧形槽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弹片通电式双滤光片切换器,包含镜头座、麦拉片、镜头座下盖、设置于下盖内部的线圈,其特征在于,还包含设置于所述下盖侧壁上的正极导电弹片、负极导电弹片,所述正极导电弹片、负极导电弹片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线圈的两个接口端通电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弹片通电式双滤光片切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导电弹片、负极导电弹片均包含从所述下盖内延伸而出的引出段、从所述引出段一端弯折设置的弹性段、从所述弹性段一端弯折设置的接触段,所述引出段、接触段均为水平设置,所述引出段和所述弹性段之间的夹角为小于180
°
的钝角。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弹片通电式双滤光片切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镜头座包含底板、设置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学智郭林生肖莘耀谢超高睿
申请(专利权)人:赣州市奥海纳光电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