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地形车用智能电动助力转向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107580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28 14:0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全地形车用智能电动助力转向器,包括壳体总成、扭矩角度传感器、助力电机总成和设置于壳体总成上的转向扭杆机构,助力电机总成包括助力电机本体、设置于助力电机本体上的控制器盖板以及设置于助力电机本体和控制器盖板之间的转向控制器,转向控制器与扭矩角度传感器为电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全地形车用智能电动助力转向器,将转向控制器和助力电机采用一体化设计,集成为一个部件,减小了转向器的整体体积,减少了转向器在全地形车上布置的部件数量,降低了安装和布置难度。降低了安装和布置难度。降低了安装和布置难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全地形车用智能电动助力转向器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车辆转向系统
,具体地说,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全地形车 用智能电动助力转向器。

技术介绍

[0002]当前,现有的全地形车用电动助力转向器,转向器和控制器为两个单独的 部件,应用布置到车体上时,需要分别寻找位置固定和连接电缆线。固定转向 器一般使用三个连接螺栓,固定控制器至少需要两个连接螺栓。
[0003]现有控制器普遍防护等级为IP54,不具备防水能力,无法在下雨天气和涉 水路面的工况下露天使用。若用在全地形车上,需要特制控制器或将控制器布 置在防水空间内,控制器的使用受环境限制。
[0004]现有的全地形车用电动助力转向器,根据控制器内的固有模式运行,依靠 驾驶人员对转向盘的操作提供转向助力,车辆在行驶过程中,不具有主动回正, 自主转向,车道偏离预警等功能。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专利技术提供 一种全地形车用智能电动助力转向器,目的是减小整体体积,降低安装和布置 难度。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为:全地形车用智能电动助力 转向器,包括壳体总成、扭矩角度传感器、助力电机总成和设置于壳体总成上 的转向扭杆机构,所述助力电机总成包括助力电机本体、设置于助力电机本体 上的控制器盖板以及设置于助力电机本体和控制器盖板之间的转向控制器,转 向控制器与所述扭矩角度传感器为电连接。
[0007]所述助力电机本体与所述控制器盖板之间形成容纳所述转向控制器的空 间,所述壳体总成与助力电机本体的一端连接,控制器盖板与助力电机本体的 另一端固定连接成一体。
[0008]所述壳体总成包括转向机壳体、第一盖板、与转向机壳体连接的第二盖板 以及设置于第一盖板和转向机壳体之间的中间壳体,所述扭矩角度传感器位于 中间壳体的内部。
[0009]所述转向扭杆机构包括输入轴、输出轴和扭杆本体,扭杆本体的第一端和 第二端均设置外花键,扭杆本体的第一端的外花键嵌入输入轴的光孔中且与输 入轴为过盈配合,扭杆本体的第二端的外花键嵌入输出轴的光孔中且与输出轴 为过盈配合,蜗轮置于输出轴上,蜗轮位于所述第二盖板和所述转向机壳体之 间。
[0010]所述第二盖板上设置有轴承孔和骨架油封孔,第二盖板的轴承孔内设置轴 承,第二盖板的骨架油封孔内设置骨架油封,所述输出轴穿过轴承内孔和骨架 油封内孔,输出轴上与骨架油封接触的轴径尺寸比骨架油封内孔尺寸小。
[0011]所述中间壳体设置有连接螺纹孔,所述第一盖板上设置有通孔和与中间壳 体配
合的止口,第一盖板通过连接螺栓连接在中间壳体上。
[0012]所述助力电机本体的输出端与第一联轴器连接,第一联轴器与第二联轴器 连接,第二联轴器与蜗杆连接,蜗杆与蜗轮相啮合,第一联轴器为橡胶联轴器, 第二联轴器为粉末冶金联轴器。
[0013]所述的全地形车用智能电动助力转向器还包括与所述助力电机总成和所述 壳体总成连接的线束防护装置,所述转向控制器通过传感器线束与所述扭矩角 度传感器电连接,线束防护装置包括线束护套、线束防水密封件以及与线束护 套和线束防水密封件连接的波纹管。
[0014]所述线束护套包括第一半壳体和与第一半壳体为卡接连接且与第一半壳体 相配合夹紧所述波纹管的第二半壳体,第一半壳体与第二半壳体之间形成让所 述传感器线束穿过的通道。
[0015]所述第一半壳体上设置卡扣凸台,所述第二半壳体上设置卡扣孔,第一半 壳体和第二半壳体为一体注塑成型。
[0016]本专利技术的全地形车用智能电动助力转向器,将转向控制器和助力电机采用 一体化设计,集成为一个部件,减小了转向器的整体体积,减少了转向器在全 地形车上布置的部件数量,降低了安装和布置难度;提高了转向器在全地形车 上布置的成功率;转向控制器内含两种工作模式:普通工作模式和运动模式, 普通模式助力输出扭矩大,转速低,用于大负载或路况差的场景;运动模式输 出扭矩小,转速高,可实现小负载和路况好的场景下转向盘的快速转动,使转 向器满足各种类全地形车的使用工况,再次扩大了市场应用范围,转向器具有 车辆智能化驾驶功能。
附图说明
[0017]本说明书包括以下附图,所示内容分别是:
[0018]图1是本专利技术全地形车用智能电动助力转向器的局部剖视图;
[0019]图2是本专利技术全地形车用智能电动助力转向器的另一局部剖视图;
[0020]图3是本专利技术全地形车用智能电动助力转向器的另一局部剖视图;
[0021]图4是本专利技术全地形车用智能电动助力转向器部件带转向控制器的一体式 电机的正视图;
[0022]图5是本专利技术全地形车用智能电动助力转向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3]图6是线束护套的分解示意图;
[0024]图7是第一半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8是第二半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9是线束护套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0027]图10是第一半壳体和第二半壳体连接示意图;
[0028]图中标记为:1、第一密封圈;2、扭杆本体;3、输入轴;4、第一骨架油 封;5、第一轴承;6、第一盖板;7、第一螺栓;8、第二密封圈;9、扭矩角度 传感器;10、中间壳体;11、第一轴套;12、第三密封圈;13、转向机壳体; 14、第二轴承;15、蜗轮;16、第四密封圈;17、第二螺栓;18、第二盖板; 19、第三轴承;20、第二骨架油封;21、输出轴;22、第二轴套;23、蜗杆; 24、第四轴承;25、轴承压板;26、第三螺栓;27、第五密封圈;28、第四螺 栓;29、第二联轴器;
30、第一联轴器;3101、助力电机本体;3102、第六密 封圈;3103、控制器盖板;3104、转向控制器;3105、第四螺栓;3106、传感 器线束接插件公端、3107、信号接插件公端、3108、电源线束接插件公端;3201、 传感器线束接插件母端;3202、线束护套;3203、传感器线束;3204、波纹管; 3205、线束防水密封件;3206、线束密封塞;3207、接插件密封塞;33、尼龙 扎带;34、第七密封圈;35、第五螺栓;36、第一半壳体;37、第二半壳体; 38、卡扣凸台;39、卡扣孔;40、第一挂扣;41、第二挂扣;42、接插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 详细的说明,目的是帮助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本专利技术的构思、技术方案有更完 整、准确和深入的理解,并有助于其实施。
[0030]需要说明的是,在下述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的“第一”、“第二”、“第三”、
ꢀ“
第四”、“第五”、“第六”和“第七”并不代表结构和/或功能上的绝对区分关 系,也不代表先后的执行顺序,而仅仅是为了描述的方便。
[0031]如图1至图10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全地形车用智能电动助力转向器, 包括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全地形车用智能电动助力转向器,包括壳体总成、扭矩角度传感器、助力电机总成和设置于壳体总成上的转向扭杆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助力电机总成包括助力电机本体、设置于助力电机本体上的控制器盖板以及设置于助力电机本体和控制器盖板之间的转向控制器,转向控制器与所述扭矩角度传感器为电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用智能电动助力转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助力电机本体与所述控制器盖板之间形成容纳所述转向控制器的空间,所述壳体总成与助力电机本体的一端连接,控制器盖板与助力电机本体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成一体。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用智能电动助力转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总成包括转向机壳体、第一盖板、与转向机壳体连接的第二盖板以及设置于第一盖板和转向机壳体之间的中间壳体,所述扭矩角度传感器位于中间壳体的内部。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用智能电动助力转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扭杆机构包括输入轴、输出轴和扭杆本体,扭杆本体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均设置外花键,扭杆本体的第一端的外花键嵌入输入轴的光孔中且与输入轴为过盈配合,扭杆本体的第二端的外花键嵌入输出轴的光孔中且与输出轴为过盈配合,蜗轮置于输出轴上,蜗轮位于所述第二盖板和所述转向机壳体之间。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全地形车用智能电动助力转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盖板上设置有轴承孔和骨架油封孔,第二盖板的轴承孔内设置轴承,第二盖板的骨架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连祥王静陈顺钟玲玲李宗武袁鲁平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德孚转向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