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测量鱼类行为的装置及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094580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24 11:1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测量鱼类行为的装置及方法,包括适应池、测量池、洄游槽、饲喂系统和记录系统,适应池的深度大于或等于60cm;适应池设有过鱼口,过鱼口的下端与适应池底部之间的竖直距离大于或等于40cm。过鱼口设有活动连接的挡板,挡板用于封闭过鱼口。测量池的深度大于或等于15cm;测量池与适应池相邻,过鱼口位于测量池的上方。洄游槽的一端与过鱼口的下端连接,另一端位于测量池内,洄游槽包括相间连接的洄游段和休憩段,洄游段与地面所形成的夹角为2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测量鱼类行为的装置及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鱼类行为测试装置
,具体为一种测量鱼类行为的装置及方法。

技术介绍

[0002]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稻田养鱼的国家,拥有悠久的稻田养鱼历史,汉唐时期已有相关文字记载。稻田养鱼可使稻田内的水资源、杂草资源、水生动物资源、昆虫,以及其它物质和能源更加充分地被养殖的水生生物所利用,并通过养殖的鱼的生命活动,达到为稻田除草、除虫、疏土和增肥的目的,获得稻鱼互利双增收的理想效果。稻田养鱼中最常出现的养殖品种为鲤鱼,但鲤鱼在受惊时容易跳跃逃逸,尤其在暴雨天气时,水位上涨,水体缺氧,鲤鱼逃逸活动更为明显,严重影响养殖效益。因此需要选用逃逸率低的鲤鱼品种。但如何测定鲤鱼逃逸率以及评价鲤鱼逃逸特征,特别是针对暴雨天气条件,目前还没有此类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缺少测量装置,该装置能测量各品种鲤鱼在暴雨天气条件的逃逸率和鲤鱼逃逸特征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测量鱼类行为的装置,包括:
[0004]适应池,所述适应池的深度大于或等于60cm;所述适应池设有贯穿的过鱼口,所述过鱼口的下端与所述适应池底部之间的竖直距离大于或等于40cm;所述过鱼口设有活动连接的挡板,所述挡板用于封闭所述过鱼口;
[0005]测量池,所述测量池的深度大于或等于15cm;所述测量池与所述适应池相邻,所述过鱼口位于所述测量池的上方;
[0006]洄游槽,所述洄游槽的一端与所述过鱼口的下端连接,另一端位于所述测量池内,所述洄游槽包括相间连接的洄游段和休憩段,所述洄游段与地面所形成的夹角为20
°
~30
°
,所述休憩段与地面所形成的夹角为10
°
~20
°

[0007]饲喂系统,所述饲喂系统包括饲喂口、饲喂槽和饲喂池,所述饲喂口设于所述测量池的侧壁,所述饲喂池用于盛放饲料,所述饲喂槽的一端与所述饲喂口连通,另一端与所述饲喂池连通;
[0008]记录系统,所述记录系统用于记录鱼的行为。
[0009]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
[0010]所述饲喂口包括双向饲喂口和单向饲喂口,所述单向饲喂口的上方设有活动连接的翻转板,所述翻转板位于所述测量池的外侧;所述饲喂槽的形状为“Y”形,所述饲喂槽的分离端分别与所述双向饲喂口和所述单向饲喂口连通,所述饲喂槽的合并端与所述饲喂池连通。
[0011]所述饲喂系统包括依次排列的第一饲喂系统、第二饲喂系统和第三饲喂系统,所述第一饲喂系统的饲喂口顶端与所述测量池底部之间的竖直距离大于或等于15cm,所述第
二饲喂系统的饲喂口顶端与所述测量池底部之间的竖直距离大于或等于10cm,所述第三饲喂系统的饲喂口顶端与所述测量池底部之间的竖直距离大于或等于7cm;所述第一饲喂系统与所述第二饲喂系统之间的间隙不等于所述第二饲喂系统与所述第三饲喂系统之间的间隙。
[0012]还包括循环系统,所述循环系统包括循环泵、与所述循环泵连通的进水管和出水管,所述进水管的另一端与所述测量池连通,所述进水管的另一端与所述测量池连通,且所述进水管的另一端与所述测量池底部之间的竖直距离小于或等于15cm,所述出水管的另一端位于所述适应池的上方。
[0013]还包括增氧设备和水泵,所述增氧设备的出口与所述适应池连通,所述增氧设备与所述循环系统设于所述适应池相对的两侧;所述水泵的出口与所述适应池连通。
[0014]所述测量池内设有顶升件,所述洄游槽的一端与所述过鱼口转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顶升件的输出端连接。
[0015]所述记录系统包括第一摄像头和第二摄像头,所述第一摄像头与三脚架连接,用于记录所述适应池中鱼类行为;所述第二摄像头与所述适应池连接,且位于所述测量池上方,用于记录所述测量池和所述洄游槽中鱼类行为。
[0016]所述测量池设有第一排水口,所述第一排水口与所述测量池连通,所述第一排水口的下端与所述测量池底部的竖直距离小于或等于15cm;所述测量池设有第二排水口,所述第二排水口与所述测量池连通,所述第二排水口的下端与所述测量池底部的竖直距离小于或等于1cm;所述适应池设有第三排水口,所述第三排水口与所述适应池连通,所述第三排水口的下端与所述适应池底部的竖直距离小于或等于1cm。
[0017]一种测量鱼类行为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18]S1:挡板打开,向适应池内注水至预定水位40cm,超出预定水位的水顺洄游槽流至测量槽,继续注水直至测量池水位超过15cm;向适应池增氧,保证水体氧气含量持续稳定;
[0019]S2:将待测试的鱼放入适应池,暂养5~9天;
[0020]S3:用遮网罩住适应池的顶端,停止向适应池增氧,挡板封闭过鱼口,向适应池注水至水深60cm,打开挡板,统计鱼的行为和时空分布状态。
[002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0022](1)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适应池,待测试鱼可在适应池中养殖一段时间,避免待测试鱼产生应激;通过设置过鱼口和挡板,挡板封闭过鱼口时,适应池中水位能上升,从而模拟暴雨天气时,稻田中水位上升;挡板打开时,鱼能通过过鱼口进入测量池;通过设置洄游槽,适应池中的鱼能随水流进入测量池,洄游槽包括洄游段和休憩段,鱼的瞬间爆发力能帮助鱼越过洄游段进入休憩段,休憩段能帮助鱼恢复体力,最终,测量池中的鱼能通过洄游槽进入适应池;饲喂系统能为鱼提供食物。
[0023](2)通过顶升件抬高洄游槽在测量池中的一端,从而调整实验条件,有利于鱼洄游。
[0024](3)观察缺氧和涨水条件下,且经过一段时间后,适应池中存在的鱼的数目,即鱼的逃逸率,筛选不会被水流挟带冲下和洄游意愿强烈的鱼为目标品种,为选育适合稻田养殖、逃逸率低的鲤鱼品种提供装置和方法。
[0025](4)观察鱼愿意留在饲养系统还是愿意游过洄游槽进入适应池,可以判断鱼的洄
游意愿是否强烈。
[0026](5)当鱼从饲喂池进入测量池时,只有双向饲喂口可以由鱼通过,单向饲喂口不能让鱼通过,观察鱼学会从双向饲喂口进入测量池之前,有多少次进入单向饲喂口的饲喂槽,可检验鱼类记忆能力,为不同品种鱼的商业应用开发提供了参考。
[0027](6)不同饲喂系统的饲喂口呈间距不均,高低错落分布。有利于观察鱼在不同水位和不同水流中的分布情况。
[0028](7)本专利技术可节省移鱼的人力,减小鱼类应激,降低外界因素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附图说明
[002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30]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31]图2是图1中A处的放大图;
[0032]图3是洄游槽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测量鱼类行为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适应池,所述适应池的深度大于或等于60cm;所述适应池设有贯穿的过鱼口,所述过鱼口的下端与所述适应池底部之间的竖直距离大于或等于40cm;所述过鱼口设有活动连接的挡板,所述挡板用于封闭所述过鱼口;测量池,所述测量池的深度大于或等于15cm;所述测量池与所述适应池相邻,所述过鱼口位于所述测量池的上方;洄游槽,所述洄游槽的一端与所述过鱼口的下端连接,另一端位于所述测量池内,所述洄游槽包括相间连接的洄游段和休憩段,所述洄游段与地面所形成的夹角为20
°
~30
°
,所述休憩段与地面所形成的夹角为10
°
~20
°
;饲喂系统,所述饲喂系统包括饲喂口、饲喂槽和饲喂池,所述饲喂口设于所述测量池的侧壁,所述饲喂池用于盛放饲料,所述饲喂槽的一端与所述饲喂口连通,另一端与所述饲喂池连通;记录系统,所述记录系统用于记录鱼的行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测量鱼类行为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饲喂口包括双向饲喂口和单向饲喂口,所述单向饲喂口的上方设有活动连接的翻转板,所述翻转板位于所述测量池的外侧;所述饲喂槽的形状为“Y”形,所述饲喂槽的分离端分别与所述双向饲喂口和所述单向饲喂口连通,所述饲喂槽的合并端与所述饲喂池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测量鱼类行为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饲喂系统包括依次排列的第一饲喂系统、第二饲喂系统和第三饲喂系统,所述第一饲喂系统的饲喂口顶端与所述测量池底部之间的竖直距离大于或等于15cm,所述第二饲喂系统的饲喂口顶端与所述测量池底部之间的竖直距离大于或等于10cm,所述第三饲喂系统的饲喂口顶端与所述测量池底部之间的竖直距离大于或等于7cm;所述第一饲喂系统与所述第二饲喂系统之间的间隙不等于所述第二饲喂系统与所述第三饲喂系统之间的间隙。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测量鱼类行为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循环系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永凯苏胜彦董平廖愚李建林冯文荣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