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弹性触片,该高弹性触片包括:触点部、支撑部以及连接部,其中,触点部为一曲面结构,触点部的底边缘连接支撑部的顶侧表面;支撑部为一罩体结构,连接部设置于支撑部的两侧低边缘;连接部与PCB板上的对应预设位点配合连接;触点部包括弹性部、接触部以及限位部,其中,弹性部、接触部以及限位部依序连接形成一连续的曲面结构,弹性部相对接触部的另一侧边缘连接支撑部的顶侧边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高弹性触片通过增设支撑部对触点部进行支撑,从而将触点部与PCB板进行一定程度的分离,当预设对应的电气元件通过触点部与高弹性触片接触导通时,触点部强化了缓冲性能以及回弹性能,从而使得触点部能够更加稳定地与电气元件电连接。与电气元件电连接。与电气元件电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高弹性触片
[0001]本技术涉及触片
,特别是涉及一种高弹性触片。
技术介绍
[0002]触片是一种连接、开关、导电部件,通常, 接触弹片会包括焊接于PCB板上的板状部、 自板状部一端反向折弯的弯曲部、 及自所述弯曲部倾斜延伸形成的弹性臂。 部分接触弹片还会需要设置预压构件来预定位弹性臂以保证平面度、及防止弹性臂被错误拉伸而变形。
[0003]现有的触片通常为弹性片状结构,这种片状的触片一般厚度较薄,并且,触点与PCB板之间具有一折角,该折角承担了缓冲以及回弹的功能,以此实现触点与电气元件之间的接触导通。然而这类触片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容易产生金属疲劳,触片的折角处弹性降低,回弹作用力减弱,从而使得触片与电气元件之间容易发生接触不良。
技术实现思路
[0004]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传统的触片折角处容易产生金属疲劳导致回弹作用力降低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高弹性触片。
[0005]一种高弹性触片,该高弹性触片包括触点部、支撑部以及连接部,其中,触点部为一曲面结构,触点部的底边缘连接支撑部的顶侧表面;支撑部为一罩体结构,连接部设置于支撑部的两侧低边缘;连接部与PCB板上的对应预设位点配合连接;
[0006]触点部包括弹性部、接触部以及限位部,其中,弹性部、接触部以及限位部依序连接形成一连续的曲面结构,弹性部相对接触部的另一侧边缘连接支撑部的顶侧边缘。
[000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的弹性部为一曲面结构,弹性部的顶侧边缘连接接触部,弹性部的底侧边缘连接支撑部。
[000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的接触部为一片状结构,接触部的一侧边缘连接弹性部的顶侧边缘,接触部的另一侧边缘朝向远离支撑部的一侧方向翻折预设角度并延伸预设距离形成限位部。
[000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的支撑部包括连接板以及两支撑侧板,其中,连接板与接触部相对设置,连接板的一侧边缘连接弹性部的底侧边缘;两支撑侧板相互平行并相对弹性部设置于连接板的两侧,并且,两支撑侧板各自的顶侧边缘分别连接于连接板的两侧边缘。
[00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的连接部连接于两支撑侧板的底侧边缘。
[00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的连接部包括两连接臂,两连接臂分别与两支撑侧板一一对应,每一连接臂连接于对应支撑侧板的底侧边缘,两连接臂与PCB板上预设的连接位点对应连接,也即每一连接臂由PCB板的预设安装表面通过对应的通孔贯穿至与之相背的另一侧表面并翻折扣紧。
[00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的每一连接臂具有导入部,导入部设置于对应的连接
臂背向支撑部的一端。
[00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的支撑部还包括强化板,强化板相对弹性部设置于连接板的另一侧边缘,强化板的两端分别对应抵接于两支撑侧板相向一侧的表面,从而避免两支撑侧板相向翻折。
[00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的连接板远离弹性部的一侧边缘朝向连接部的一侧翻折预设角度并延伸预设距离形成强化板。
[0015]综上所述,本技术所揭示的高弹性触片通过增设支撑部对触点部进行支撑,从而将触点部与PCB板进行一定程度的分离,当预设对应的电气元件通过触点部与高弹性触片接触导通时,触点部强化了缓冲性能以及回弹性能,从而使得触点部能够更加稳定地与电气元件电连接。其中,弹性部将接触部与支撑部分离开,支撑部用于稳定触点部与PCB板之间的连接状态,弹性部具有优秀的缓冲吸能性能,当接触部表面受到预设的电器元件接触下压而导通时,接触部朝向支撑部方向下沉,弹性部作为接触部与支撑部之间的缓冲对下压力进行吸收而发生形变,同时通过反作用力保持接触部与电气元件稳定抵接,从而有效提高触点部电性连接的稳定度。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高弹性触片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一个实施例中高弹性触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0019]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0]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21]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
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22]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0023]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0024]请参阅图1至图2,本技术揭示了一种高弹性触片,该高弹性触片包括触点部1、支撑部2以及连接部3,其中,触点部1为一曲面结构而具有更强的缓冲性能以及抗形变性能,触点部1的底边缘连接支撑部2的顶侧表面;支撑部2为一罩体结构,支撑部2能够使得触点部1与PCB板A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定,连接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弹性触片,其特征在于,包括:触点部、支撑部以及连接部,其中,所述触点部为一曲面结构,所述触点部的底边缘连接所述支撑部的顶侧表面;所述支撑部为一罩体结构,所述连接部设置于所述支撑部的两侧低边缘;所述连接部与PCB板上的对应预设位点配合连接;所述触点部包括弹性部、接触部以及限位部,其中,所述弹性部、所述接触部以及所述限位部依序连接形成一连续的曲面结构,所述弹性部相对所述接触部的另一侧边缘连接所述支撑部的顶侧边缘。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弹性触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部为一曲面结构,所述弹性部的顶侧边缘连接所述接触部,所述弹性部的底侧边缘连接所述支撑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弹性触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部为一片状结构,所述接触部的一侧边缘连接所述弹性部的顶侧边缘,所述接触部的另一侧边缘朝向远离所述支撑部的一侧方向翻折预设角度并延伸预设距离形成所述限位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弹性触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包括连接板以及两支撑侧板,其中,所述连接板与所述接触部相对设置,所述连接板的一侧边缘连接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毓雄,吴家萌,
申请(专利权)人:兴茂惠阳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