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南昌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池蝶蚌的混合养殖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6090242 阅读:4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24 11:0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池蝶蚌的混合养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01、安装固定绳;在中华鳖的养殖池塘上设置若干固定绳;S102、安装吊框;在固定绳上吊设若干吊框,吊框浸没在养殖池塘内;S103、接种池蝶蚌;将池蝶蚌接种在吊框内;S104、养殖管理:定时投喂中华鳖饵料,并每间隔一定时间投入调节药剂,定期抽检池蝶蚌和中华鳖的生长状态;S105、清除死体;定期清除吊框内死去的池蝶蚌,分析死因并进行调整。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混合养殖的方式,在养殖数量和产品产量不变的条件下,减少饵料的浪费,降低了养殖池塘水质恶化的问题,进而减少了养殖的损耗,提高了养殖的效益。养殖的效益。养殖的效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池蝶蚌的混合养殖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池蝶蚌养殖
,特别是涉及一种池蝶蚌的混合养殖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水产混合养殖是在同一水体内饲养多个养殖品种,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水体的生产潜力,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产量,达到高效养殖的目的;它解决了单养水域利用率低、经济效益不高的问题,在生态环境和生产管理等方面均具有科学理论依据和积极现实意义。
[0003]池蝶蚌是一种品质优良的育珠贝类,日常以浮游植物为饵料,能有效净化水中环境,降低水质污染程度;中华鳖养殖技术较为成熟,但是在在中华鳖池塘精养模式下,日常投饲饲料经常有较大量的剩余,造成了营养浪费的现象,另外过量的营养会导致水体氨氮等指标偏高,水质容易恶化,中华鳖在水质恶化的池塘中养殖容易产生疫病,甚至死亡,会导致养殖业的经济损失;而中华鳖与池蝶蚌混养能做到优势互补,有效减少饵料的浪费,降低养殖成本,净化养殖水质减少中华鳖的损耗率,提高养殖收益。因此如何设计一种池蝶蚌与中华鳖的混合养殖方法对提高养殖效益至关重要。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池蝶蚌的混合养殖方法,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如下方案: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池蝶蚌的混合养殖方法,包括标准的中华鳖养殖池塘,包括以下步骤:
[0006]S101、安装固定绳;在中华鳖的养殖池塘上设置若干固定绳;
[0007]S102、安装吊框;在固定绳上吊设若干吊框,吊框浸没在养殖池塘内;
>[0008]S103、接种池蝶蚌;将池蝶蚌接种在吊框内;
[0009]S104、养殖管理:定时投喂中华鳖饵料,并每间隔一定时间投入调节药剂,定期抽检池蝶蚌和中华鳖的生长状态;
[0010]S105、清除死体;定期清除吊框内死去的池蝶蚌,分析死因并进行调整。
[0011]优选的,所述S101中,养殖池塘的外侧建设有防逃墙,所述防逃墙上安装有若干升降杆,所述升降杆的顶端固接有连接环;所述固定绳可拆卸连接在对应设置的两所述连接环之间。
[0012]优选的,所述固定绳的一端转动连接有连接头,所述连接头与所述连接环可拆卸连接;所述固定绳的另一端绕设在绞盘上,所述绞盘安装在所述防逃墙上;所述固定绳上滑动连接有导向筒,所述导向筒可拆卸连接在对应的所述连接环内。
[0013]优选的,所述导向筒包括可拆卸连接在所述连接环内的筒身,所述固定绳穿设在所述筒身内并与所述筒身滚动接触;所述筒身的一端固接有第一卡环,所述固定绳穿过所述第一卡环并与所述第一卡环可拆卸连接;所述筒身安装有所述第一卡环的一端螺纹连接有紧固螺母,所述紧固螺母与所述第一卡环可拆卸连接。
[0014]优选的,所述S102中,吊框包括滑动连接在所述固定绳上的连接筒,所述连接筒上固接有吊绳,所述吊绳远离所述连接筒的一端固接有养殖箱,所述养殖箱外壁开设有若干连通孔;所述养殖箱内用于养殖池蝶蚌;所述吊绳上滑动套设有浮球,所述浮球漂浮在所述养殖池塘水面。
[0015]优选的,所述连接筒包括滑动连接在所述固定绳上的套筒,所述套筒的两端分别固接有第二卡环,所述第二卡环与所述固定绳可拆卸连接;所述套筒的两端分别螺纹连接有固定螺母,所述固定螺母与所述第二卡环可拆卸连接;所述套筒上转动连接有升降组件,所述升降组件与所述吊绳传动连接。
[0016]优选的,所述升降组件包括转动连接在所述套筒外壁的调节筒,所述调节筒位于两所述固定螺母之间,所述吊绳绕设在所述调节筒上;所述调节筒的一端固接有棘轮,所述棘轮可拆卸连接有定位组件,所述定位组件安装在所述套筒上。
[0017]优选的,所述定位组件包括开设在所述套筒侧壁的定位孔,所述定位孔内滑动连接有定位块,所述定位块与所述棘轮可拆卸连接;所述定位块与所述定位孔底端之间固接有复位弹簧,所述定位块顶端固接有控制杆,所述控制杆与所述定位孔滑动连接并伸出所述定位孔。
[0018]优选的,所述养殖箱的外侧壁固接有对称设置的导向条,两所述导向条之间滑动连接有调节板,所述调节板上贯穿开设有若干与所述连通孔对应设置的调节孔;所述调节板的一端固接有调节杆,所述调节杆移动的方向与两所述导向条平行;所述调节杆远离所述调节板的一端传动连接有驱动组件。
[0019]优选的,单个所述养殖箱内池蝶蚌的养殖数量为10

15只,池蝶蚌的养殖密度为600

800只/亩。
[0020]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以下技术效果: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池蝶蚌的混合养殖方法,通过将池蝶蚌吊养在中华鳖的养殖池塘内,解决养殖池塘内饵料浪费和水质变差的问题;本专利技术通过固定绳悬吊吊框将池蝶蚌养殖在中华鳖的养殖池塘内,中华鳖残饵和粪便所催生的浮游植物可以基本满足池蝶蚌生长所需营养,日常管理也仅需定期检查生长情况,及时剔除死蚌即可;而池蝶蚌滤食浮游植物,减少浮游植物大量增殖导致的水体缺氧和浑浊等问题,提高了养殖池塘的水质,降低了中华鳖的死亡率,同时减少了中华鳖饵料的浪费,降低了二者养殖的成本,提高了收益。本专利技术通过混合养殖的方式,在养殖数量和产品产量不变的条件下,减少饵料的浪费,降低了养殖池塘水质恶化的问题,进而减少了养殖的损耗,提高了养殖的效益。
附图说明
[00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2]图1为本专利技术池蝶蚌的混合养殖方法流程图;
[0023]图2为本专利技术养殖池塘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3为图2中A的局部放大图;
[0025]图4为本专利技术连接筒结构示意图;
[0026]图5为图4中B的局部放大图;
[0027]图6为本专利技术定位组件侧视结构示意图;
[0028]图7为本专利技术养殖箱侧壁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0029]图8为本专利技术养殖箱侧壁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0030]其中,1、养殖池塘;2、固定绳;3、吊框;11、防逃墙;12、升降杆;13、连接环;14、绞盘;15、导向筒;16、筒身;17、第一卡环;18、紧固螺母;19、第一滚轴;110、导向轮;21、连接头;31、连接筒;32、吊绳;33、养殖箱;34、连通孔;35、浮球;36、套筒;37、第二卡环;38、固定螺母;39、第二滚轴;310、调节筒;311、棘轮;312、定位孔;313、定位块;314、复位弹簧;315、控制杆;316、按压帽;317、手柄;318、导向条;319、调节板;320、调节孔;321、调节杆;322、支撑块;323、滑环;324、球体。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池蝶蚌的混合养殖方法,包括标准的中华鳖养殖池塘(1),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01、安装固定绳(2);在中华鳖的养殖池塘(1)上设置若干固定绳(2);S102、安装吊框(3);在固定绳(2)上吊设若干吊框(3),吊框(3)浸没在养殖池塘(1)内;S103、接种池蝶蚌;将池蝶蚌接种在吊框(3)内;S104、养殖管理:定时投喂中华鳖饵料,并每间隔一定时间投入调节药剂,定期抽检池蝶蚌和中华鳖的生长状态;S105、清除死体;定期清除吊框(3)内死去的池蝶蚌,分析死因并进行调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池蝶蚌的混合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101中,所述养殖池塘(1)的外侧建设有防逃墙(11),所述防逃墙(11)上安装有若干升降杆(12),所述升降杆(12)的顶端固接有连接环(13);所述固定绳(2)可拆卸连接在对应设置的两所述连接环(13)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池蝶蚌的混合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绳(2)的一端转动连接有连接头(21),所述连接头(21)与所述连接环(13)可拆卸连接;所述固定绳(2)的另一端绕设在绞盘(14)上,所述绞盘(14)安装在所述防逃墙(11)上;所述固定绳(2)上滑动连接有导向筒(15),所述导向筒(15)可拆卸连接在对应的所述连接环(13)内。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池蝶蚌的混合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筒(15)包括可拆卸连接在所述连接环(13)内的筒身(16),所述固定绳(2)穿设在所述筒身(16)内并与所述筒身(16)滚动接触;所述筒身(16)的一端固接有第一卡环(17),所述固定绳(2)穿过所述第一卡环(17)并与所述第一卡环(17)可拆卸连接;所述筒身(16)安装有所述第一卡环(17)的一端螺纹连接有紧固螺母(18),所述紧固螺母(18)与所述第一卡环(17)可拆卸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池蝶蚌的混合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102中,吊框(3)包括滑动连接在所述固定绳(2)上的连接筒(31),所述连接筒(31)上固接有吊绳(32),所述吊绳(32)远离所述连接筒(31)的一端固接有养殖箱(33),所述养殖箱(33)外壁开设有若干连通孔(34);所述养殖箱(33)内用于养殖池蝶蚌;所述吊绳(32)上滑动套设有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蓓娟阮庆欣赖昕欣陈元昭张敬怡王军花洪一江
申请(专利权)人:南昌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