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王隆权专利>正文

一种预制外墙结构的施工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089940 阅读:5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24 11:0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装配式建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预制外墙结构的施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施工准备;步骤2,预制部制作;步骤3,外模板安装;步骤4,浇筑灌浆,步骤3完成后,在外模板与预制部之间的浇筑腔内进行浇筑灌浆;步骤5,拆装验收,待步骤4中浇筑完成的浇筑部达到成型强度后,对模板进行拆装,并按照验收标准进行验收。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将传统的预制外墙改进为预制部与浇筑部两个部分,从而极大程度地降低了生产难度,生产成本也较低,且自重合理,方便运输、堆放和吊装,浇筑部内的受力钢筋不用断开,受力合理可靠,节约了材料;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精调定位工艺能够满足特种建筑装配需求,其能够抵抗弯矩的能力也更强。抗弯矩的能力也更强。抗弯矩的能力也更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预制外墙结构的施工工艺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装配式建筑
,具体涉及一种预制外墙结构的施工工艺。

技术介绍

[0002]在过去几十年里,我国建筑行业蓬勃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增长,随着人们对住房品质及节能环保要求意识的提高,国家对绿色建筑和建材的积极推广,以及建筑行业工作人员越来越少,建筑行业所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为提高核心竞争力,一种新的建筑行业产业模式

预制装配式建筑就应运而生。
[0003]所谓装配式建筑是以构件工厂预制化生产,现场装配式安装为模式,以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和信息化管理为特征,整合从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现场装配等各个业务领域,实现建筑产品节能、环保、全周期价值最大化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建筑生产方式。
[0004]在装配式建筑中,应用最广的为预制外墙,现浇的建造方式不够绿色环保,装配式建造是大势所趋,所以有各种装配技术方案出现(比如双面叠合板)。
[0005]目前现有的叠合外墙均存在以下问题:1、双面叠合板的构造特点决定了其生产难度较大,生产成本较高、且具有较大的自重,运输、堆放和吊装成本都比较高;2、在基础顶面靠外部分是受力钢筋,但钢筋断开搭接,且底部预埋的受力钢筋位置力臂变小,受力不合理,且浪费材料;3、考虑地下室有地下水,外墙连接部分有缝,有漏水的隐患。
[0006]鉴于上述情况,亟待一种在施工时能够合理化设置受力钢筋的施工工艺。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专利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预制外墙结构的施工工艺,用于在施工时能够合理化设置受力钢筋。
[0008]本专利技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预制外墙结构的施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施工准备,在将要进行装配的预制外墙的外侧预留250mm~300mm的施工缝;步骤2,预制部制作,在步骤1完成后,将制作完成的预制部运输至安装地点,并进行吊装,其中,在吊装时,需要利用支撑架进行粗调定位以及初步支撑固定;步骤3,外模板安装,在步骤2完成后架设受力钢筋,随后安装外模板;步骤4,浇筑灌浆,步骤3完成后,在外模板与预制部之间的浇筑腔内进行浇筑灌浆;步骤5,拆装验收,待步骤4中浇筑完成的浇筑部达到成型强度后,对模板进行拆装,并按照验收标准进行验收。
[0009]需要说明的是,现有技术中,预制外墙受力钢筋的不合理结构显得尤为严重,具体地,对预制外墙而言,外墙迎水面的根部主要受拉力,而内部主要受压力,由于其受力钢筋断开搭接,且底部预埋的受力钢筋位置力臂变小,抵抗弯矩的能力降低,从而影响预制外墙的整理力学性能。鉴于这一情况,提出了一种预制外墙结构的施工工艺,具体通过将传统钢筋结构改进为受力钢筋的形式,并通过受力钢筋的物理结构改变其力学性能,从而使得浇
筑部内的受力钢筋不用断开,受力合理可靠,节约了材料,也极大程度地优化了受力钢筋的力学性能。
[0010]进一步地,步骤2具体包括:步骤2

1,在模台上制作预制模板;步骤2

2,制作钢筋底架以及桁架钢筋,钢筋底架与桁架钢筋焊接成型,且钢筋底架位于底部,制得预制桁架;步骤2

3,将预制模板与预制桁架通过连接件进行固定,制得预制部,其中,预制部的厚度d为60mm~(D

100)mm,D为外墙总厚度。基于上述步骤,优化了预制部的施工步骤,通过预制模板与预制桁架分别施工的形式避免了现有的预制构件成型性能差的问题,同时还伴随着桁架钢筋掉落的风险,同时也有利于自动化生产。
[0011]进一步地,步骤2中,预制部上设置有肋条,肋条的突出高度e与肋条所受的力呈正相关,e的范围为0mm~200mm,预制部靠近浇筑部的一面进行粗糙处理,或设置有用于增加摩擦力的键槽,桁架钢筋的间距s范围为300mm~900mm。基于上述步骤,对于预制部分的宽度,需要小于等于3000mm,若大于这个尺寸,工厂生产和汽车运输有困难,重量大吊装也是问题,最优尺寸为2400mm、1800、1200mm,可以批量生产此尺寸,实现标准化降低成本,同时,也可以生产个别小宽度的板,例如800mm、400mm,用于局部模数对不上时的补板。
[0012]进一步地,步骤3中,还包括:在步骤2完成后,将预制完成的钢筋网片吊装至预制部上方,并下落至与预制部配合,即钢筋网片上的桁架与预制部上的竖向肋贴合,再通过水平分布钢筋将预制部与钢筋网片进行固定。考虑到现有技术中的钢筋网均需要施工人员在现场人工进行绑定,即通过钢筋在预制部的桁架钢筋上利用钢筋进行人工捆绑固定,这种方式不仅费时费力,其力学性能相较于预制网片而言同样较低。为了避免上述问题,提出将预制的钢筋网片吊装至预制部的配合部位,再利用水平分布钢筋贯穿竖向肋上设置的穿孔,最终将钢筋网片与预制部进行固定,进而提高浇筑部的成型强度。
[0013]进一步地,步骤3中,受力钢筋架设完成后,根据吊点选取精调同步控制点,以受力钢筋的几何中心为原点坐标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并设定精调同步控制点的坐标,根据矩阵运算结果对预制部进行精调定位。精调定位的具体步骤为:将测得的每个精调定位控制点与理论模型测点坐标进行对比,得出架设偏差,该架设偏差包括纵向、高程和横向方向上的位移偏差以及对应的纵轴、竖轴和横轴的转角偏差,根据位移偏差和转角偏差构建水平矩阵和旋转矩阵,再根据矩阵运算结果对预制部进行精调定位。需要说明的是,基于上述步骤,保证了吊装、调整、降落的同步控制精度和调整过程系统自动进行对角线力均衡修正,保证吊点受力均衡,确保预制部的结构安全。这里还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些特种建筑外墙中,对于安装精度的把控更为严格,需要针对实际建筑环境进行精调定位,从而满足装配式建筑的建筑需求。
[0014]进一步地,步骤3中,对于受力钢筋的架设步骤具体为:设计并计算预制外墙的立体尺寸以及力学结构模型,通过力学结构模型得到几何中心,再根据受力钢筋的力学模型计算规划出弯折线,利用弯折设备根据弯折线对钢筋进行弯折,将弯折后的钢筋进行固定得到受力钢筋。基于上述步骤,能够更进一步优化受力钢筋的力学结构。
[0015]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通过将传统的预制外墙改进为预制部与浇筑部两个部分,从而极大程度地降低了生产难度,生产成本也较低,且自重合理,方便运输、堆放和吊装,浇筑部内的受力
钢筋不用断开,受力合理可靠,节约了材料;2、本专利技术的精调定位工艺能够满足特种建筑装配需求,其能够抵抗弯矩的能力也更强;3、本专利技术的标准化程度极高,可以普遍适用于各种形式下的地下室外墙建造,可以发挥工业化建造的优势,提质降本增效,从而可以淘汰掉木模板,绿色环保。
附图说明
[0016]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工艺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预制外墙结构的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施工准备,在将要进行装配的预制外墙的外侧预留250mm~300mm的施工缝;步骤2,预制部制作,在步骤1完成后,将制作完成的预制部运输至安装地点,并进行吊装,其中,在吊装时,需要利用支撑架进行粗调定位以及初步支撑固定;步骤3,外模板安装,在步骤2完成后架设受力钢筋,随后安装外模板;步骤4,浇筑灌浆,步骤3完成后,在外模板与预制部之间的浇筑腔内进行浇筑灌浆;步骤5,拆装验收,待步骤4中浇筑完成的浇筑部达到成型强度后,对模板进行拆装,并按照验收标准进行验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预制外墙结构的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2具体包括:步骤2

1,在模台上制作预制模板;步骤2

2,制作钢筋底架以及桁架钢筋,钢筋底架与桁架钢筋焊接成型,且钢筋底架位于底部,制得预制桁架;步骤2

3,将预制模板与预制桁架通过连接件进行固定,制得预制部,其中,预制部的厚度d为60mm~(D

100)mm,D为外墙总厚度。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预制外墙结构的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预制部上设置有肋条,肋条的突出高度e与肋条所受的力呈正相关,e的范围为0mm~200mm,预制部靠近浇筑部的一面进行粗糙处理,或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隆权刘越
申请(专利权)人:王隆权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