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环状植入式血流量传感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088830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24 11:0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环状植入式血流量传感器,该传感器(1)基于热式测流速原理,实现对患处血流量实时监测的医疗传感器,包括柔性基板(11)以及平铺于柔性基板(11)内部的血流量传感器(12),所述的血流量传感器(12)包括超声波充电模块(121)、热式流速传感器(122)和电控模块(123),表面覆盖封装(13),各电子元件通过导线连接,利用热式流速传感器(122)可测量血流流速,进而判断血管堵塞状况。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专利技术拥有比便携式可穿戴设备更高的精度,可实现对血管血流量的实时监测,预警有效避免血管狭窄可能带来的危险,超声波无线充电技术的使用进一步降低对患者健康的影响,进一步减小耗能。耗能。耗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环状植入式血流量传感器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医疗传感器
,涉及一种环状植入式血流量传感器。

技术介绍

[0002]中老年心脑血管疾病主要包括心肌梗死、心绞痛、高血压病、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脑出血、脑血栓等,其发病率和致残致死率已居各类疾病首位。动脉粥样硬化即血液组织在血管壁沉积,阻塞动脉腔,将导致该动脉所供应的组织或器官缺血坏死,这是冠心病、脑梗死、外周血管病的主要原因。血管支架介入治疗因具备手术创伤小、操作简便、效果好等特点已成为临床上该类心血管堵塞的重要诊疗手段,即在管腔球囊扩张成形的基础上,在病变段置入血管支架以支撑血管狭窄闭塞段,减少血管弹性回缩并对其再塑形。
[0003]目前不可降解血管支架主要包括金属裸支架、覆膜支架,前者适用于血管狭窄病变的治疗,而后者使用于动脉瘤病变的治疗。
[0004]金属裸支架是早期使用的金属管状结构血管支架,不带有药物涂层,用于扩张血管。裸金属支架晚期再狭窄可能性大,即植入后0.5年或者1

2年支架内长斑块,植入支架的血管会重新再狭窄,几率高达30%,需要进行手术再次重建。覆膜支架是在金属裸支架基础上发展第二代支架,由膜性材料结合金属支架制成。该种支架在支撑血管的同时,还可以起到隔离血管壁与血管内环境的作用。专利CN114366390A公开了一种可抗感染的覆膜支架,该支架具有储存抗感染药物的功能,可向血管释放药物,减少了并发症和再狭窄风险。专利CN111374810A公开了一种自带扩撑定位件的覆膜血管支架,可改善壁面性能,使支架与血管的内壁密封贴合,避免内漏。早年金属裸支架再狭窄发生率约20%,现在覆膜支架再狭窄发生率下降到9%左右,其抗再狭窄性能有了明显的提升,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患者仍需定期前往医院检查再狭窄情况,对患者生活有较大影响。
[0005]血管支架的再狭窄是目前无法避免的问题之一。血管支架植入体内后,若引起患者血栓的基础疾病未得到根治,极易引发血管支架的再狭窄,若未及时发现,血管将再次堵塞引发急性血栓,危及患者生命。目前医学上对血管支架再狭窄情况的判断仍需由医生借助大型设备判断,患者需要定期前往医院进行检查以避免出现血管堵塞的危险,因此实时监测血管是否堵塞十分重要。
[0006]在目前血管狭窄监测技术中,已经存在的主要监测设备和监测方法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和血管多普勒超声。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是诊断血管狭窄最具权威的方法之一。该方法将X光无法穿透的显影剂注入血管中,利用显影剂在X光下显示的影像诊断血管病变。但该方法需要进行血管穿刺,且操作复杂,使用面较窄。血管多普勒超声由超声波发生器发射信号,超声波经过皮肤、肌肉及血管,在移动的红细胞表面发生反射,而后被超声波接收器接收。根据被反射的超声波所产生的频率偏移数据进行血流状态分析。以上两种技术均依靠专用医疗设备实现,要求患者反复到医院预约超声科医生或专科医生实施检查,无法做到日常监测,特别是在血管支架使用的后期,更是需要频繁的进行血管情况监测,传统监测方法更是无法满足这一需求。
[0007]另外,目前已公开的穿戴式血流监测技术主要分成三类,便携式超声多普勒技术、光体积描记技术、血流热力学分析技术。三种技术基于不同的原理实现血流量的体外监测,普遍存在误差较大,穿戴不适感等缺点,未被广泛认可。
[0008]根据现有专利技术的调研结果得出,现有不可降解血管支架皆有发生再狭窄的风险且没有血流量实时监测功能,现有监测技术往往需要借助大型医疗设备,患者仍需要定期去医院复查,难以及时发现血管堵塞及血管支架再狭窄,对患者生命安全具有威胁。

技术实现思路

[0009]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环状植入式血流量传感器,本专利技术可单独植入实现对血管血流量的实时监测,也可以和血管支架一同植入实现了对血管支架术后患处血液流量的实时监测,以便及时掌握血管支架的通堵情况,当患处血流量下降而疑似发生再狭窄时,可以及时向患者预警,尽快采取血栓清除措施或进行血管支架更换手术,保证患者的身体健康。
[0010]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0011]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环状植入式血流量传感器,该传感器基于热式测流速原理,实现对患处血流量实时监测的医疗传感器,包括柔性基板以及平铺于柔性基板内部的血流量传感器,所述的血流量传感器包括超声波充电模块、热式流速传感器和电控模块,表面覆盖封装,各电子元件通过导线连接,所有导线均有良好的绝缘性、防腐蚀性及生物相容性。
[0012]进一步地,所述的热式流速传感器包括加热器和温度传感器。
[0013]进一步地,所述的加热器采用陶瓷加热片或金属电阻加热丝,所述的温度传感器采用热敏电阻或金属线圈,所述的加热器和温度传感器通过配套电路铜导线或铝导线连接。
[0014]进一步地,所述的加热器采用一整个加热片或一整条电阻丝,或者多个加热片或多条电阻丝在对应位置上的阵列组合,所述加热器的形状包括矩形、菱形、圆形或椭圆形。
[0015]进一步地,所述的温度传感器采用一个热敏电阻或一条金属线圈,或者多个热敏电阻或多条金属线圈在对应位置上的阵列组合。
[0016]进一步地,所述的电控模块包括无线通信芯片、微处理器和电池,其中无线通信芯片和微处理器采用封装的小型商用模块,电池采用专用于植入式人体设备的微型电池。
[0017]进一步地,所述的超声波充电模块利用压电材料压电晶体或压电陶瓷摩擦生电的特性,在体外超声波充电器的作用下为电池充电,电池再为各电子元件供电。
[0018]进一步地,所述的柔性基板采用具有生物相容性的聚合物材料聚酰亚胺,承载血流量传感器并与血管壁相连接。
[0019]进一步地,所述的封装采用生物兼容性好的聚合物材料聚乳酸

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实现血流量传感器的对外绝缘。
[0020]进一步地,该传感器单独植入,或者与血管支架共同植入体内,工作时,患者首先由通讯设备向传感器发送工作信号,传感器测量完成后通过无线方式向患者的通信设备递送血液流速信息,及时掌握血管堵通情况供患者查看。
[0021]本专利技术基于热信号,采用不同测量原理测量血液流速,由超声波无线充电,实现对患者患处血流量的实时监测,为血管支架手术患者提供支架再堵塞预警功能。本专利技术可由
无线控制测温进程,在解决无线充电的前提下,进一步减小耗能。
[0022]本专利技术的单个使用时基于热损失原理监测,成对使用时基于热脉冲原理监测。
[002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0024](1)本专利技术将血流量传感器植入血管之中,相较于便携式可穿戴设备常用的便携式超声多普勒技术、光体积描记技术、血流热力学分析技术等测量方法,与血液直接接触,拥有更高的精度,可实现对血管支架血流量的实时监测,预警有效避免血管支架再狭窄可能带来的危险;
[0025](2)本专利技术的超声波无线充电技术相较于传统电磁无线充电技术,有效规避电磁辐射,采用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环状植入式血流量传感器,其特征在于,该传感器(1)基于热式测流速原理,实现对患处血流量实时监测的医疗传感器,包括柔性基板(11)以及平铺于柔性基板(11)内部的血流量传感器(12),所述的血流量传感器(12)包括超声波充电模块(121)、热式流速传感器(122)和电控模块(123),表面覆盖封装(13),各电子元件通过导线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环状植入式血流量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热式流速传感器(122)包括加热器(1221)和温度传感器(1222)。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环状植入式血流量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热器(1221)采用陶瓷加热片或金属电阻加热丝,所述的温度传感器(1222)采用热敏电阻或金属线圈,所述的加热器(1221)和温度传感器(1222)通过配套电路导线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环状植入式血流量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热器(1221)采用一整个加热片或一整条电阻丝,或者多个加热片或多条电阻丝在对应位置上的阵列组合,所述加热器(1221)的形状包括矩形、菱形、圆形或椭圆形。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环状植入式血流量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温度传感器(1222)采用一个热敏电阻或一条金属线圈,或者多个热敏电阻或多条金属线圈在对应位置上的阵列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宇君卓恒春彭林法谭晋韵来新民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交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