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边进光的车载背光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087891 阅读:5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24 11:0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多边进光的车载背光源,包括底板,所述底板上设置反光层,所述反光层上设置导光板,所述反光层、导光板外周设置有灯条,所述灯条粘连于所述底板上,所述灯条外侧设置有反光膜。在导光板外周设置一圈灯条,且通过第一外反光膜、第二外反光膜将射向其他方向的光线反射至反光层,通过反光层在将光线反射出去,满足面板的背光需求,解决了现有某些特殊应用如果按照常规的设计把LED放在一边,亮度会受限,无法满足其对背光源的亮度比常规的高出几倍要求的问题。常规的高出几倍要求的问题。常规的高出几倍要求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边进光的车载背光源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载背光源
,具体为一种多边进光的车载背光源。

技术介绍

[0002]目前车载背光对亮度的要求越来越高,当有些特殊应用对背光源的亮度比常规的高出几倍,此时按照常规的设计把LED放在一边时,亮度会受限,这时需要考虑采用多边进光。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多边进光的车载背光源,解决了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现有某些特殊应用如果按照常规的设计把LED放在一边,亮度会受限,无法满足其对背光源的亮度比常规的高出几倍要求的问题。
[0004]为实现以上目的,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0005]一种多边进光的车载背光源,包括底板,所述底板上设置反光层,所述反光层上设置导光板,所述反光层、导光板外周设置有灯条,所述灯条粘连于所述底板上,所述灯条外侧设置有反光膜。
[0006]优选的,所述反光膜包括第一外反光膜、第二外反光膜;
[0007]所述第一外反光膜设置于所述灯条外侧,且所述第一外反光膜固定连接于所述底板;
[0008]所述第二外反光膜设置于所述灯条上侧,且所述第二外反光膜与所述第一外反光膜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反光膜与所述导光板上外侧平齐。
[0009]优选的,所述导光板上侧设置有扩散膜、增光膜,所述扩散膜、增光膜由下至上依次设置,且所述扩散膜与所述导光板固定连接,所述增光膜与扩散膜固定连接。
[0010]优选的,所述导光板上设置有遮挡点。
[0011]优选的,所述第一外反光膜、第二外反光膜外侧设置有保护层,所述保护层固定连接于所述底板、扩散膜、增光膜,且所述保护层上表面与所述增光膜上表面平齐,所述保护层侧面与所述底板侧面平齐。
[0012]优选的,所述增光膜上方设置有面板,所述面板与底板均通过安全装置与车辆连接。
[0013]优选的,所述安全装置包括第一固定杆,所述第一固定杆一端固定连接于底板,所述第一固定杆另一端固定连接有滑管,所述滑管内滑动连接有两个滑块,两个所述滑块之间设置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两端分别与两个不同的滑块固定连接,所述滑块外端与挡块抵接,且所述挡块固定连接于支撑板。
[0014]优选的,所述支撑板固定连接于固定块,所述固定块与支撑板之间设置有盒体,所述盒体内设置有膨胀囊,所述膨胀囊与套筒连通;
[0015]所述滑管外侧固定连接有压杆,所述压杆插接于套筒,且所述套筒与压杆之间呈
密封状态。
[0016]优选的,所述固定块上设置有开孔,所述开孔内固定连接有第一限位杆;
[0017]所述开孔内滑动连接有第二固定杆,所述第二固定杆固定连接于车辆,所述第二固定杆上固定连接有第二限位杆;
[0018]所述第一限位杆与第二限位杆之间设置有第二弹簧,且所述第二弹簧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限位杆、第二限位杆。
[0019]优选的,所述挡块呈楔形,且所述挡块的斜面与滑块抵接;
[0020]所述膨胀囊为弹性体。
附图说明
[0021]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主体结构示意图;
[0022]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导光板结构示意图;
[0023]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安全装置结构示意图;
[0024]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节能散热装置结构示意图;
[0025]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节能控制组件结构示意图。
[0026]图中:1、底板;2、反光层;3、灯条;4、导光板;41、遮挡点;5、扩散膜;6、增光膜;7、第一外反光膜;8、第二外反光膜;9、保护层;10、安全装置;11、节能散热装置;1001、第一固定杆;1002、滑管;1003、第一弹簧;1004、滑块;1005、挡块;1006、支撑板;1007、压杆;1008、套筒;1009、膨胀囊;1010、固定块;1011、开孔;1012、第一限位杆;1013、第二限位杆;1014、第二固定杆;1015、第二弹簧;111、风扇;112、散热鳍片;113、节能控制组件;1131、壳体;1132、空腔;1133、密封块;1134、连通杆;1135、触点;1136、温敏填充物。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28]实施例1
[0029]请参阅图1

2,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多边进光的车载背光源,包括底板1,所述底板1上设置反光层2,所述反光层2上设置导光板4,所述反光层2、导光板4外周设置有灯条3,所述灯条3粘连于所述底板1上,所述灯条3外侧设置有反光膜;
[0030]优选的,所述灯条3可设置于导光板4两边、三边或者四边;
[0031]所述反光膜包括第一外反光膜7、第二外反光膜8;
[0032]所述第一外反光膜7设置于所述灯条3外侧,且所述第一外反光膜7固定连接于所述底板1;
[0033]所述第二外反光膜8设置于所述灯条3上侧,且所述第二外反光膜8与所述第一外反光膜7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外反光膜8与所述导光板4上外侧平齐;
[0034]所述导光板4上侧设置有扩散膜5、增光膜6,所述扩散膜5、增光膜6由下至上依次设置,且所述扩散膜5与所述导光板4固定连接,所述增光膜6与扩散膜5固定连接;
[0035]所述导光板4上设置有遮挡点41;
[0036]优选的,所述遮挡点41为光学油墨微点印刷工艺形成;
[0037]所述第一外反光膜7、第二外反光膜8外侧设置有保护层9,所述保护层9固定连接于所述底板1、扩散膜5、增光膜6,且所述保护层9上表面与所述增光膜6上表面平齐,所述保护层9侧面与所述底板1侧面平齐。
[0038]上述方案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在导光板4外周设置一圈灯条3,且通过第一外反光膜7、第二外反光膜8将射向其他方向的光线反射至反光层2,通过反光层2在将光线反射出去,满足面板的背光需求,解决了现有某些特殊应用如果按照常规的设计把LED放在一边,亮度会受限,无法满足其对背光源的亮度比常规的高出几倍要求的问题;
[0039]多边进光的设计方式,在导光板4两边、三边或者四边均分布灯条3,灯条3用导热胶固定在底板1上,灯条3出排线可以采用一体化连接,或者每个灯条独立伸出排线,以便供电;
[0040]设置导光板4,且在导光板4上设置遮挡点41,遮挡点41为光学油墨微点印刷工艺形成,使最终发光更加均匀。遮挡点41可以根据灯条3的布列情况作对应的调整,使灯条3的光源多角度折射,使得出光区域亮暗均匀,设计遮挡点41的入光微结构,有利于打散光斑。
[0041]实施例2
[0042]请参阅图3,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所述增光膜6上方设置有面板,所述面板与底板1均通过安全装置10与车辆连接;
[0043]所述安全装置10包括第一固定杆1001,所述第一固定杆1001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边进光的车载背光源,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1),所述底板(1)上设置反光层(2),所述反光层(2)上设置导光板(4),所述反光层(2)、导光板(4)外周设置有灯条(3),所述灯条(3)粘连于所述底板(1)上,所述灯条(3)外侧设置有反光膜。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边进光的车载背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光膜包括第一外反光膜(7)、第二外反光膜(8);所述第一外反光膜(7)设置于所述灯条(3)外侧,且所述第一外反光膜(7)固定连接于所述底板(1);所述第二外反光膜(8)设置于所述灯条(3)上侧,且所述第二外反光膜(8)与所述第一外反光膜(7)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外反光膜(8)下表面与所述导光板(4)上外侧平齐。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多边进光的车载背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板(4)上侧设置有扩散膜(5)、增光膜(6),所述扩散膜(5)、增光膜(6)由下至上依次设置,且所述扩散膜(5)与所述导光板(4)固定连接,所述增光膜(6)与扩散膜(5)固定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边进光的车载背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板(4)上设置有遮挡点(41)。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多边进光的车载背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反光膜(7)、第二外反光膜(8)外侧设置有保护层(9),所述保护层(9)固定连接于所述底板(1)、扩散膜(5)、增光膜(6),且所述保护层(9)上表面与所述增光膜(6)上表面平齐,所述保护层(9)侧面与所述底板(1)侧面平齐。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多边进光的车载背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光膜(6)上方设置有面板,所述面板与底板(1)均通过安全装置(10)与车辆连接。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多边进光的车载背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安全装置(10)包括第一固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俊威刘子平冯超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瀚达美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