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螺旋航线的无人机机载雷达扫描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6084927 阅读:5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24 11:0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螺旋航线的无人机机载雷达扫描方法,涉及无人机机载激光雷达领域,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细节丢失过多、作业效率低下、点云冗余的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根据已有测区相关资料对已有的无人机及机载雷达设备的性能进行评估,判断飞行环境能够满足无人机飞行条件;设置相关航线参数;其中的航线设置采用螺旋航线;结合点云数据,对目标区域进行扫描航飞作业得到激光雷达点云成果图;通过采用螺旋航线法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弓”形航线法存在的扫描盲区导致地物细节丢失的问题,同时相较于“井”形航线具有更高的作业效率,且点云大幅精简,效率更高。效率更高。效率更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螺旋航线的无人机机载雷达扫描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无人机机载激光雷达领域,具体为一种基于螺旋航线的无人机机载雷达扫描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测绘激光雷达是将激光遥感、光学技术、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及惯性导航(INS)等技术集成为一体的新型测绘传感器,较于传统测绘设备而言,激光扫描具有穿透性强、灵活性高、解算时间短、精度高等优势,通常可将其搭载在飞行器上。采用无人机搭载测绘激光雷达,可快速对地面进行扫描,解算时无需空中三角点加密过程,能够高效获取海量地面三维坐标点,通过对此类数据进行二次生产,可获得数字高程模型(DEM)、数字表面模型(DSM)及真彩点云等关键测绘数据,从而快速获取大范围、高密度的地表三维点云数据,为此无人机搭载测绘激光雷达已被广泛应用到自然资源调查监测、电网巡线、公路勘测、应急测绘等领域。
[0003]通常利用无人机搭载激光雷达进行项目作业时,常使用“弓”形航线、“井”形航线对测区内的地物进行扫描,采用“弓”形航线可快速获取地面地物的点云数据,但会由于航线重叠率及机载激光雷达扫描角度固化的影响,导致存在一定的扫描盲区及地物细节丢失的问题。而采用“井”字形航线虽可弥补“弓”形航线的缺点,但其存在作业效率低、点云冗余等问题,为此,亟需一种既能较完整表达地物细节又能提高作业效率的航线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鉴于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螺旋航线的无人机机载雷达扫描方法,以提供一种顾及地物精细化扫描并提高作业效率的机载激光雷达飞行路线的航线法,其可有效解决传统航线法存在的扫描盲区和飞行效率低下等问题。
[0005]本技术方案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飞行作业前期准备根据已有测区相关资料对已有的无人机及机载雷达设备的性能进行评估,判断飞行环境能够满足无人机飞行条件;步骤2,航线规划设置设置相关航线参数;其中的航线设置采用螺旋航线;步骤3,点云数据处理结合点云数据,对目标区域进行扫描航飞作业得到激光雷达点云成果图。
[0006]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步骤1中,要评估的飞行条件有海拔、气象条件、禁飞区,以确保飞行环境安全并符合规章制度。
[0007]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步骤2中,与无人机有关的参数有:航线高度、航线重叠度和无人机飞行速度,参数设定好后,无人机即可按照设定参数进行航行扫描。
[0008]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航线高度结合地形条件,激光雷达的综合性能、点云密度和精度的要求进行判断,其中激光雷达综合性能中的工作功率与机载雷达最大飞行作业高度、最大测距范围的关系可采用如下公式进行表达:F=a*e
bx
式中F为机载雷达工作频率,其单位为kHZ;a和b为指数系数;x为最大飞行作业高度,其单位为m;而本公式中的最大测距范围的单位为m。通过上述公式即可得到机载雷达的工作频率。
[0009]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航线重叠度大于50%,以确保扫描信息的完整。
[0010]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步骤2中,航线设置中拐点的个数计算公式如下:式中,N为拐点个数,L为航线长,d为航线间隔。通过该公式即可得到扫描航线中拐点的数量。
[0011]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为求下一个拐点坐标T
i
,现设下一个拐点未知坐标为T
i
(x,y),未知拐点T前两个拐点坐标分别为T1(x1,y1)、T2(x2,y2),设初始点为A点,以A点作为原点,其后续三个拐点分别为B、C、D,则B、C、D坐标分别为B(0,W)、C(L,W)、D(L,0),其中W为航线宽度,拐点坐标计算公式如下:式中i与n均为整数,i≥4,n≥1;将各点坐标代入拐点坐标计算公式即可得到下一个拐点坐标,并不断将未知点转换成已知点进而不断迭代得到各拐点坐标,最后将各拐点坐标进行连线,就可得到螺旋航线。
[0012]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通过采用螺旋航线法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弓”形航线法存在的扫描盲区导致地物细节丢失的问题,同时相较于“井”形航线具有更高的作业效率,且点云大幅精简,效率更高。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机载激光雷达工作示意图;
[0014]图2为“弓”形航线示意图;
[0015]图3为“井”形航线示意图;
[0016]图4为本专利技术螺旋航线示意图;
[0017]图5为本专利技术螺旋航线参数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实施例1
[0019]机载激光雷达工作原理是根据激光脉冲信号从发射到返回到传感器的传播时间以确定激光扫描仪到地物点的距离。为获取地面点三维坐标需要机载雷达所携带的INS提供3个重要的姿态参数:倾滚角(ω)、倾斜角方向角(σ),结合GNSS提供的激光扫描仪中心点坐标(X0,Y0,Z0),再结合激光扫描仪中心点位置到地面点距离D,并将上述参数代入三维坐标计算公式即可得到地物点三维坐标(X,Y,Z),三维坐标计算公式如下,为姿态参数的转换矩阵:机载雷达的工作示意图如图1所示,从图中可看出,机载雷达的有效测量范围呈现为圆锥形,在无人机飞行过程中,激光雷达会沿着飞行路线对地面信息进行扫描,从而获取地面各地物的三维坐标信息。由于机载雷达扫描特性的原因,机载雷达与航线垂直的地物面会存在一定的扫描盲区,为此采用如图2所示的“弓”形航线时,会丢失与航向垂直的地物空间信息,因此若想获取较完整的地面空间信息,则需要采用如图3所示的“井”形航线对测区进行扫描,但此类方法作业效率较低。
[0020]如图4、图5所示,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螺旋航线的无人机机载雷达扫描方法,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包括以下步骤:
[0021]步骤1,飞行前期准备首先进行测区初勘,对测区周边地形进行初步勘测,收集周围地形地貌信息及测区附近重要设备和交通信息,为无人机起飞、降落、航线规划提供资料;其次进行飞行环境勘察,在飞行前需根据已有测区相关资料对已有的无人机及机载雷达设备的性能进行评估,判断飞行环境能够满足无人机飞行条件,主要需要评估如下条件:1)海拔:无人机飞行作业高度应大于测区内地物最高高度;2)气象条件:地面的风向决定无人机起飞和降落的方向,空中的风向对飞行平台的稳定性影响很大,因此需对风向风力进行评估,为保证精度尽量在风力较小时进行飞行作业;3)禁飞区:在无人机作业前,需查询当前作业区域是否为禁飞区同时需要对项目作业区域进行空域申请,得到批准后方可起飞作业。评估完成后,进行设备检校:在进行飞行作业前,需对各设备进行检查如航测相机和机载雷达的性能检测,无人机电池的电量及各部件间的连接是否正常。
[0022]步骤2,航线规划设置在确定项目作业范围后,为最大限度获取地面空间信息,需设置相关的参数,其中与无人机有关的参数有:航线高度、航线重叠度和无人机飞行速度;1)飞行作业高度的确定:飞行作业高度应充分考虑测区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螺旋航线的无人机机载雷达扫描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飞行作业前期准备根据已有测区相关资料对已有的无人机及机载雷达设备的性能进行评估,判断飞行环境能够满足无人机飞行条件;步骤2,航线规划设置设置相关航线参数;其中的航线设置采用螺旋航线;步骤3,点云数据处理结合点云数据,对目标区域进行扫描航飞作业得到激光雷达点云成果图。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螺旋航线的无人机机载雷达扫描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要评估的飞行条件有海拔、气象条件、禁飞区。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螺旋航线的无人机机载雷达扫描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与无人机有关的参数有:航线高度、航线重叠度和无人机飞行速度。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基于螺旋航线的无人机机载雷达扫描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航线高度结合地形条件,激光雷达的综合性能、点云密度和精度的要求进行判断,其中激光雷达综合性能中的工作功率与机载雷达最大飞行作业高度、最大测距范围的关系可采用如下公式进行表达:F=a*e
bx
式中F为机载雷达工作频率,其单位为kHZ;a和b为指数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天河陈锋黄东桂孙倩倩陈龙祥黄兴华蓝华梁进龙
申请(专利权)人:玉林市自然资源规划测绘信息院玉林市基础地理信息中心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