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一种用于铸造业的上下模具开合装置,包括主体框架、上模和下模,所述主体框架包括位于水平面的机座和垂直于机座且位于机座一端的立柱,所述立柱上部水平设置有横梁,第一液压缸的第一活塞杆向下穿过所述横梁与所述上模连接,在所述机座水平方向上设置有模具移动机构,所述模具移动机构承接下模,使下模随着模具移动机构向机座另一端移动,以方便将模具取出。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用于铸造业的上下模具开合装置采用液压缸和模具移动机构开合模,操作方便,开合模工作效率高,避免了因人工操作不当而造成的安全隐患。而造成的安全隐患。而造成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铸造业的上下模具开合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铸造业模具
,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制造业的上下模具开合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在现代化的铸造生产过程中,为了提高铸造的效率,满足现代化生产的要求,铸造过程中所使用的型芯大多使用覆膜砂造型机制造,覆膜砂是指对原砂进行固化成型形成覆膜砂壳,覆膜砂壳型不起层、热稳定性好、脱模性好,所生产的铸件表面平整、光洁度高,因此广泛应用于铸造机械业中,在很多铸造企业被得到非常广泛的应用。
[0003]传统的覆膜砂造型机通常是采用左模和右模的结构,即模具是左右移动实现合模和开模的,但是在加工一些铸件时,在射砂时砂粒不易于填充在型腔内,易产生型腔充形困难、砂芯表面质量较差的问题;同时受到结构限制,其射砂板的面积较小,导致模具内部型腔可分布的面积较小,影响了铸造的效率
[0004]因此市场上出现了将模具分为上模和下模的覆膜砂造型机,这样在铸造过程中就需要移动上模或下模而使两者进行开合,在使用过程中,一般都是采用人工开合模,在开模时将上模放置在一侧,从下模中取出成型的型芯,其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并且操作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人工开合模具造成的工作效率低和造成安全隐患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用于铸造业的上下模具开合装置,包括主体框架、上模和下模,所述主体框架包括位于水平面的机座和垂直于机座且位于机座一端的立柱,所述立柱上部水平设置有横梁,第一液压缸的第一活塞杆向下穿过所述横梁与所述上模连接,在所述机座水平方向上设置有模具移动机构,所述模具移动机构承接下模,使下模随着模具移动机构向机座另一端移动,以方便将模具取出。
[0007]作为本专利技术优选的一个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还包括将模具顶出的顶出机构,所述顶出机构包括位于上模上部的上顶出板和位于下模下部的下顶出板,所述上顶出板与向下穿过所述横梁的第二液压缸的第二活塞杆连接,用于将模具从所述上模顶出,所述下顶出板与向上穿过所述模具移动机构的第三液压缸的第三活塞杆连接,用于将模具从所述下模顶出。
[0008]作为本专利技术优选的一个技术方案,所述模具移动机构包括设置在机座上部的上凸导轨、与上凸导轨相配合滚动的内凹导轮和由支撑柱相连接的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二支撑板用于承接下模。
[0009]作为本专利技术优选的一个技术方案,所述模具移动机构包括设置在机座上部的下凹导轨、与下凹导轨相配合滚动的外凸导轮和由支撑柱相连接的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
所述第二支撑板用于承接下模。
[0010]作为本专利技术优选的一个技术方案,所述模具移动机构还包括位于所述机座一端的第四液压缸,所述第四液压缸的第四活塞杆穿过所述挡板与第一支撑板连接,以推动模具移动机构向机座另一端移动。
[0011]作为本专利技术优选的一个技术方案,在所述横梁和所述上模之间水平设置有限位横板,所述限位横板设有多个不同内径的通孔,所述通孔内径大小与所述第一活塞杆和第二活塞杆相适配,以防止上模在移动中发生水平晃动。
[0012]作为本专利技术优选的一个技术方案,所述机座中间位置开设有第一限位孔,所述第一限位孔的长度大于模具移动机构的移动距离。
[0013]作为本专利技术优选的一个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支撑板开设有通孔,以供第三液压缸的第三活塞杆通过,所述第二支撑板中间开设有通孔,其面积小于下模的下表面面积,所述通孔面积大于下顶出板的面积,使下顶出板可自由与下模接触。
[0014]作为本专利技术优选的一个技术方案,所述活塞杆与所述上模为可拆卸连接,以方便更换不同尺寸的模具。
[0015]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由于设置了顶出机构,在脱模时,上模在第一液压缸的带动下向上移动,同时顶出机构的第二液压缸带动上顶出板向下顶出模具,使模具与上模快速脱模,然后启动模具移动机构,第四液压缸带动模具移动机构向机座另一端移动,下模下部的下顶出板在第三液压缸的带动下向上顶出模具,完成脱模工序。本专利技术操作简单方便,开合模工作效率高,避免了因人工操作不当而造成的安全隐患。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总体结构剖视示意图;
[0017]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机座结构示意图;
[0018]图3是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模具移动机构示意图;
[0019]图4是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模具移动机构示意图;
[0020]图5是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的模具移动机构示意图;
[0021]图中:1
‑
主体框架;101
‑
机座;102立柱;103横梁;104
‑
第一限位孔;2
‑
上模;3
‑
下模;4
‑
第一液压缸;41
‑
第一活塞杆;5
‑
模具移动机构;511
‑
上凸导轨;512
‑
内凹导轮;521
‑
下凹导轨;522
‑
外凸导轮;53
‑
支撑柱;54
‑
第一支撑板;541
‑
通孔;55
‑
第二支撑板;551
‑
方孔;56
‑
第四液压缸;561
‑
第四活塞杆;6
‑
顶出机构;61
‑
上顶出板;62
‑
下顶出板;7
‑
第二液压缸;71
‑
第二活塞杆;8
‑
第三液压缸;81
‑
第三活塞杆;9
‑
限位横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
[0023]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
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0024]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25]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用于铸造业的上下模具开合装置,包括主体框架1、上模2和下模3,所述主体框架1包括机座101、立柱102和横梁103,其中机座101位于主体框架1的水平面上,立柱102垂直于机座101,立柱102为多根,优选为4根,均匀分布于机座101一端的两侧,在所述立柱102上部设置有横梁103,横梁103为水平设置的板状结构,与下部的机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铸造业的上下模具开合装置,包括主体框架(1)、上模(2)和下模(3),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框架(1)包括位于水平面的机座(101)和垂直于机座(101)且位于机座(101)一端的立柱(102),所述立柱(102)上部水平设置有横梁(103),第一液压缸(4)的第一活塞杆(41)向下穿过所述横梁(103)与所述上模(2)连接,在所述机座(101)水平方向上设置有模具移动机构(5),所述模具移动机构(5)承接下模(3),使下模(3)随着模具移动机构(5)向机座(101)另一端移动,以方便将模具取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铸造业的上下模具开合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将模具顶出的顶出机构(6),所述顶出机构(6)包括位于上模(2)上部的上顶出板(61)和位于下模(3)下部的下顶出板(62),所述上顶出板(61)与向下穿过所述横梁(103)的第二液压缸(7)的第二活塞杆(71)连接,用于将模具从所述上模(2)顶出,所述下顶出板(62)与向上穿过所述模具移动机构(5)的第三液压缸(8)的第三活塞杆(81)连接,用于将模具从所述下模(3)顶出。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铸造业的上下模具开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具移动机构(5)包括设置在机座(101)上部的上凸导轨(511)、与上凸导轨(511)相配合滚动的内凹导轮(512)和由支撑柱(53)相连接的第一支撑板(54)和第二支撑板(55),所述第二支撑板(55)用于承接下模(3)。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铸造业的上下模具开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具移动机构(5)包括设置在机座(101)上部的下凹导轨(52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帅德发,
申请(专利权)人:谷城大成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