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064420 阅读:4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24 10:3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其中,空调室内机包括:壳体,壳体包括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壳体内设置有腔室,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均与腔室相连通,腔室用于容置空调室内机的风机;混风结构,设于壳体,混风结构包括入口、第二出风口、引射部和混风流道,入口连通第一出风口和混风流道,引射部和第二出风口均与混风流道相连通,引射部位于入口和第二出风口之间;其中,混风流道在入口处的过流截面面积,大于混风流道在引射部处的过流截面面积。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合理设置空调室内机的结构,使得从混风结构流出的气流的温度更接近室温,出风量更大,风速更加柔和,从而降低吹至人体的气流带来的刺激感。来的刺激感。来的刺激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空调器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空调室内机和一种空调器。

技术介绍

[0002]相关技术中,空调器的送风方式为将冷、热风送入室内后,与周围空气缓慢对流,该种送风方式的换热效果差。另外,单一的冷暖气流通过送风口直吹用户,会使用户在使用空调器时感到不舒服,致使用户体验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0004]为此,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空调室内机。
[0005]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空调器。
[0006]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一方面提出了一种空调室内机,空调室内机包括:壳体,壳体包括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壳体内设置有腔室,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均与腔室相连通,腔室用于容置空调室内机的风机;混风结构,设于壳体,混风结构包括入口、第二出风口、引射部和混风流道,入口连通第一出风口和混风流道,引射部和第二出风口均与混风流道相连通,引射部位于入口和第二出风口之间;其中,混风流道在入口处的过流截面面积,大于混风流道在引射部处的过流截面面积。
[0007]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壳体和混风结构。其中,壳体包括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壳体内设置有腔室,腔室至少能够容置空调室内机的风机,腔室还能够容置空调室内机的换热器。空调室内机工作时,风机驱动气流流动,以使室内空气由进风口进入到腔室内,由第一出风口流向混风结构,而后由混风结构的第二出风口排出空调室内机。
>[0008]具体地,由于混风流道在入口处的过流截面面积,大于混风流道在引射部处的过流截面面积,气流由入口流入混风结构后,引射部处的动压要小于入口处的动压,也即,混风流道在引射部处形成负压,故而,会引导室内空气通过引射部补入混风流道内。也就是说,由第二出风口流出的气流为壳体的第一出风口流出的气流和由引射部补入的室内空气的总和。
[0009]可以理解的是,壳体的第一出风口流出的气流为经过空调室内机的换热器换热后的气流,而由引射部补入的气流为未经过换热器换热后的气流。故而,由第二出风口流出的气流为壳体的第一出风口流出的气流和由引射部补入的室内空气,在混风流道内混合形成的混合气流,使得从混风结构流出的气流的温度更接近室温,出风量更大,风速更加柔和,从而降低吹至人体的气流带来的刺激感,使得用户体感更舒适。
[0010]另外,由第二出风口流出的气流为壳体的第一出风口流出的气流,和由引射部补入的室内空气相混合及扰动,加快了室内空气的流动,增加了室内空气的循环,循环风能够在水平或竖直方向上引导冷暖气流,更有助于在室内产生缓和舒适的气流,进而使得室内温度均匀提升或均匀降低,故,可提升人体的舒适感。
[0011]根据本专利技术上述的空调室内机,还可以具有以下附加技术特征:
[0012]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混风流道包括第一流道,第一流道位于入口和引射部之间;其中,自引射部向第二出风口,第一流道的过流截面面积逐渐减小。
[0013]在该技术方案中,混风结构包括第一流道,且第一流道位于入口和引射部之间。通过合理设置第一流道结构,使得自引射部向第二出风口,第一流道的过流截面面积逐渐减小。也即,第一流道在引射部处的过流截面面积较小,换句话说,混风流道在引射部处的动压较小,以使混风流道在引射部处形成负压,故而,会引导室内空气通过引射部补入混风流道内。
[0014]进一步地,自引射部向第二出风口,第一流道的过流截面面积逐渐减小。也即,自引射部向第二出风口,气流沿着第一流道的内壁形成的连续流道流动。第一流道的内壁形成的连续流道具有扩压的作用,第一出风口流入的气流速度能较大,流过面积均匀减小的连续流道,减少了气流的折转,减小了气流的流动损失,使得更多的能量转化为动压。避免因速度能过大导致气流的流动损失大,气动性能差,减小出风风量的情况发生。
[0015]另外,第一流道具有集流的作用,减少了气流流动分离、脱流、旋涡等现象的出现的频次,有利于降低产品的运行噪音,及提升产品的使用性能。
[0016]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混风流道包括第二流道,第二流道位于引射部和第二出风口之间;其中,自引射部向第二出风口,第二流道的过流截面面积均等或逐渐增大。
[0017]在该技术方案中,混风流道包括第二流道,且第二流道位于引射部和第二出风口之间。通过合理设置第二流道的结构,使得引射部向第二出风口,第二流道的过流截面面积均等或逐渐增大,有利于降低出风风速,使得从混风结构流出的气流风速更加柔和,从而降低吹至人体的气流带来的刺激感,使得用户体感更舒适。
[0018]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第二出风口为沿进风口周圈分布的环形结构。
[0019]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合理设置第二出风口的结构,使得第二出风口为沿进风口周圈分布的环形结构,该设置扩大了第二出风口的出风区域,可满足各个角度出风的使用需求,充分利用冷空气的自然下沉,房间内不同高度上的水平面内的温度均匀。
[0020]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第二出风口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二出风口沿进风口的周向间隔布置。
[0021]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二出风口的数量为多个,通过合理设置多个第二出风口的结构,使得多个第二出风口沿进风口的周向间隔布置。该设置扩大了第二出风口的出风区域,可满足各个角度出风的使用需求,充分利用冷空气的自然下沉,房间内不同高度上的水平面内的温度均匀。另外,该设置具有整机结构强度好的优点。
[0022]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引射部为沿进风口周圈分布的环形结构。
[0023]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合理设置引射部的结构,使得引射部为沿进风口周圈分布的环形结构,该设置扩大了引射部处的补风区域,可满足各个角度补风的使用需求,以满足不同工况要求下的混风需求。
[0024]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引射部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引射部沿进风口的周向间隔布置。
[0025]在该技术方案中,引射部的数量为多个,通过合理设置多个引射部的分布结构,使
得多个引射部沿进风口的周向间隔布置,该设置扩大了引射部处的补风区域,可满足各个角度补风的使用需求,以满足不同工况要求下的混风需求。
[0026]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混风结构包括:第一板体,与壳体相连接,第一板体设置有入口;第二板体,与第一板体相连接,第二板体设置有引射部,第一板体与第二板体之间的区域形成混风流道,且第一板体的边缘与第二板体的边缘合围出第二出风口。
[0027]在该技术方案中,混风结构包括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其中,第一板体设置有入口,第二板体设置有引射部,第一板体与第二板体之间的区域为混风流道,且第一板体的边缘与第二板体的边缘合围出第二出风口。
[0028]空调室内机工作时,风机驱动气流流动,以使室内空气由进风口进入到腔室内,由第一出风口流向第一板体的入口处,而后由入口流向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之间的混风流道。气流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包括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所述壳体内设置有腔室,所述进风口和所述第一出风口均与所述腔室相连通,所述腔室用于容置所述空调室内机的风机;混风结构,设于所述壳体,所述混风结构包括入口、第二出风口、引射部和混风流道,所述入口连通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混风流道,所述引射部和所述第二出风口均与所述混风流道相连通,所述引射部位于所述入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之间;其中,所述混风流道在所述入口处的过流截面面积,大于所述混风流道在所述引射部处的过流截面面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混风流道包括第一流道,所述第一流道位于所述入口和所述引射部之间;其中,自所述引射部向所述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一流道的过流截面面积逐渐减小。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混风流道包括第二流道,所述第二流道位于所述引射部和所述第二出风口之间;其中,自所述引射部向所述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二流道的过流截面面积均等或逐渐增大。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出风口为沿所述进风口周圈分布的环形结构;或所述第二出风口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出风口沿所述进风口的周向间隔布置。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射部为沿所述进风口周圈分布的环形结构;或所述引射部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引射部沿所述进风口的周向间隔布置。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混风结构包括:第一板体,与所述壳体相连接,所述第一板体设置有所述入口;第二板体,与所述第一板体相连接,所述第二板体设置有所述引射部,所述第一板体与所述第二板体之间的区域形成所述混风流道,且所述第一板体的边缘与所述第二板体的边缘合围出所述第二出风口。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邹晨海
申请(专利权)人: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