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何通专利>正文

一种基于建筑信息化地下管廊监护防水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040914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21 10:4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地下管廊、防水结构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基于建筑信息化地下管廊监护防水结构,包括第一内壳、上外壳、下外壳和壳体,所述第一内壳右侧通过顶梁卡合连接有第二内壳,所述第一内壳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三内壳,所述第二内壳底端固定连接有第四内壳,所述上外壳左右分布相连接,两组所述下外壳左右分布,所述上外壳底端安装有下外壳,所述上外壳和下外壳分别对应第一内壳、第二内壳、第三内壳和第四内壳相连接,所述第一内壳、第二内壳、第三内壳和第四内壳内壁等距开设有涂料槽。本发明专利技术有利于在地下管廊中的防水结构出现漏水和隐蔽渗漏时使得巡检人员更容易完成漏水检测以及及时发现隐蔽的渗漏点。时发现隐蔽的渗漏点。时发现隐蔽的渗漏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建筑信息化地下管廊监护防水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地下管廊、防水结构
,具体为一种基于建筑信息化地下管廊监护防水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地下综合管廊是建设在城市地下,用于集中敷设电力、通信、广播电视、给水等市政管线的公共隧道。
[0003]现有中国专利(公告号:CN216007041U)及一种基于建筑信息化地下管廊监护防水结构,此专利连接固定组件将两个侧支撑板组合在一起,并连同两个侧支撑板一起固定在地下管廊的内壁上,两个侧支撑板底部的底固定板固定在地面上,装置整体的结构强度高,侧支撑板的外侧壁上开设有注水槽,底部开设有若干个与注水槽连通的排水孔,底固定板的顶部开设有若干个与排水孔对应并连通的通孔,因此在出现渗水情况时,水流会进入到注水槽内部,然后顺着若干个排水孔和通孔进入到底固定板内部的流道内部,再顺着流道向外排出,可以有效的进行防渗水和渗水的引流暂存与排出工作,工人通过观察顺着流道向外排出水流的速度和流量,能够及时的了解到渗水情况,进而及时的做出抽水处理,增强了地下管廊的监护防水效果,安全性高,然而在地下管廊的防水结构出现漏水和渗漏情况时,需要检测人员定期进行巡检,而光线以及渗漏点隐蔽的情况时,巡检人员容易忽视导致短时间难以发现隐蔽的渗漏点。
[0004]因此,我们提供一种基于建筑信息化地下管廊监护防水结构,有利于在地下管廊中的防水结构出现漏水和隐蔽渗漏时使得巡检人员更容易完成漏水检测以及及时发现隐蔽的渗漏点。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建筑信息化地下管廊监护防水结构,解决了
技术介绍
中所提出的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基于建筑信息化地下管廊监护防水结构,包括第一内壳、上外壳、下外壳和壳体,所述第一内壳右侧通过顶梁卡合连接有第二内壳,所述第一内壳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三内壳,所述第二内壳底端固定连接有第四内壳,所述上外壳左右分布相连接,两组所述下外壳左右分布,所述上外壳底端安装有下外壳,所述上外壳和下外壳分别对应第一内壳、第二内壳、第三内壳和第四内壳相连接,所述第一内壳、第二内壳、第三内壳和第四内壳内壁等距开设有涂料槽,所述涂料槽内填充有涂料层,所述第一内壳和第二内壳外壁开设有引导槽,所述第三内壳和第四内壳外壁顶部通过导流板形成有通腔,所述引导槽底端连通横向状的导流槽,所述导流槽底端通过通管对应通腔相连通,所述导流板前端通过螺栓连接有检测板,所述检测板另一端安装有壳体,所述壳体内散热结构通过风口对应通腔相连通。
[0007]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上外壳和下外壳与第一内壳、第二内壳、第
三内壳和第四内壳之间设置有防水层。
[0008]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内壳、第二内壳、第三内壳和第四内壳内壁等距安装有内架,所述内架另一端安装有线管。
[0009]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第三内壳底部和第四内壳底部之间设置有底路,左右分布的两组所述下外壳与第三内壳底部和第四内壳底部之间填充有混凝土层。
[0010]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壳体内部安装有风机,所述风机的管道对应风口相连通,所述壳体左端开设有格栅,所述格栅的位置与风机的进风口位置相对应。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0012]本专利技术通过导流槽、引流槽、通管、检测板和涂料层的设置,当上外壳出现漏水和渗漏时,水流通过引流槽进入引流槽,而引流槽汇流的水流通过通管进入导流板的通腔,将音听检测装置贴合检测板,或者将音听检测贴合第三内壳和第四内壳内壁顶部靠近通腔的位置进行贴合,当第一内壳、第二内壳、第三内壳和第四内壳出现渗漏问题时,渗水经过涂料槽将其涂料层带出,进而形成明显的流痕,有利于在地下管廊中的防水结构出现漏水和隐蔽渗漏时使得巡检人员更容易完成漏水检测以及及时发现隐蔽的渗漏点。
附图说明
[0013]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0014]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基于建筑信息化地下管廊监护防水结构的整体外部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基于建筑信息化地下管廊监护防水结构的整体结构正视示意图;
[0016]图3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基于建筑信息化地下管廊监护防水结构的检测板结构示意图;
[0017]图4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基于建筑信息化地下管廊监护防水结构的壳体结构示意图;
[0018]图5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基于建筑信息化地下管廊监护防水结构的第一内壳结构示意图。
[0019]图中:1、第一内壳;2、顶梁;3、第二内壳;4、引流槽;5、导流槽;6、第三内壳;7、第四内壳;8、底路;9、上外壳;10、下外壳;11、导流板;12、通管;13、内架;14、线管;15、混凝土层;16、防水层;17、风口;18、壳体;19、风机;20、格栅;21、涂料层;22、检测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为使本专利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专利技术。
[0021]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设置”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相连、设置,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设置,或一体地连接、设置。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
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22]请参阅图1

5,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基于建筑信息化地下管廊监护防水结构,包括第一内壳1、上外壳9、下外壳10和壳体18,所述第一内壳1右侧通过顶梁2卡合连接有第二内壳3,所述第一内壳1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三内壳6,所述第二内壳3底端固定连接有第四内壳7,所述上外壳9左右分布相连接,两组所述下外壳10左右分布,所述上外壳9底端安装有下外壳10,所述上外壳9和下外壳10分别对应第一内壳1、第二内壳3、第三内壳6和第四内壳7相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壳1、第二内壳3、第三内壳6和第四内壳7内壁等距开设有涂料槽,所述涂料槽内填充有涂料层21,所述第一内壳1和第二内壳3外壁开设有引导槽,所述第三内壳6和第四内壳7外壁顶部通过导流板11形成有通腔,所述引导槽底端连通横向状的导流槽5,所述导流槽5底端通过通管12对应通腔相连通,所述导流板11前端通过螺栓连接有检测板22,所述检测板22另一端安装有壳体18,所述壳体18内散热结构通过风口17对应通腔相连通;
[0023]巡检人员通过底路8对地下管廊进行巡检,当上外壳9出现漏水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建筑信息化地下管廊监护防水结构,包括第一内壳(1)、上外壳(9)、下外壳(10)和壳体(18),所述第一内壳(1)右侧通过顶梁(2)卡合连接有第二内壳(3),所述第一内壳(1)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三内壳(6),所述第二内壳(3)底端固定连接有第四内壳(7),所述上外壳(9)左右分布相连接,两组所述下外壳(10)左右分布,所述上外壳(9)底端安装有下外壳(10),所述上外壳(9)和下外壳(10)分别对应第一内壳(1)、第二内壳(3)、第三内壳(6)和第四内壳(7)相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壳(1)、第二内壳(3)、第三内壳(6)和第四内壳(7)内壁等距开设有涂料槽,所述涂料槽内填充有涂料层(21),所述第一内壳(1)和第二内壳(3)外壁开设有引导槽,所述第三内壳(6)和第四内壳(7)外壁顶部通过导流板(11)形成有通腔,所述引导槽底端连通横向状的导流槽(5),所述导流槽(5)底端通过通管(12)对应通腔相连通,所述导流板(11)前端通过螺栓连接有检测板(22),所述检测板(22)另一端安装有壳体(18),所述壳体(18)内散热结构通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通刘欣佳张天斌国阳胥旻阳
申请(专利权)人:何通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