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陶瓷电容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033990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21 10: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多层陶瓷电容器,包括电容器本体及分别设置于所述电容器本体的相对端的两外电极,所述电容器本体包括多组内电极及间隔多组所述内电极的介电层,每组所述内电极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内电极及第二内电极,所述第一内电极和所述第二内电极的一端均暴露于所述电容器本体且分别与两所述外电极电连接,所述第一内电极和所述第二内电极均包括若干间隔设置的分支部。本申请多层陶瓷电容器的每组内电极中均设置有若干间隔设置的分支部,可以抑制内电极的电场集中,且减小了内电极的金属导电面积,进而分散且降低了电场强度,能够抵抗高电压的电弧效应与击穿现象,不易发生电容短路。易发生电容短路。易发生电容短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多层陶瓷电容器


[0001]本技术涉及电容器
,尤其涉及一种多层陶瓷电容器。

技术介绍

[0002]传统的多层陶瓷电容器,如图1所示,一般包括电容器本体1

,电容器本体1

是将电介层12

和内电极(第一内电极10

和第二内电极11

)交替地层叠并进行烧结成的烧结体,电容器本体1

的两端分别设有外部电极2

,内电极与两端的外电极2

相连形成多个电容器的并联结构。现有的多层陶瓷电容器的内电极交替地从电容器本体1

的两端漏出,内电极的金属导电面积较大(即电流通过内电极的金属面积大),在多层陶瓷电容器高压(电压1000~2000V)使用情况下,电介层12

会因为内部产生漏电物质13

或者裂纹14

等缺陷,不易抵抗高压的电弧效应和介电击穿现象而造成电容短路,导致使用过程中会出现人身安全,或者使搭载其的设备仪器寿命受到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技术问题之一,提供一种能够抵抗高压的电弧效应与介电击穿的多层陶瓷电容器。
[0004]本技术解决现有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5]一种多层陶瓷电容器,包括电容器本体及分别设置于所述电容器本体的相对端的两外电极,所述电容器本体包括多组内电极及间隔多组所述内电极的介电层,每组所述内电极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内电极及第二内电极,所述第一内电极和所述第二内电极的一端均暴露于所述电容器本体且分别与两所述外电极电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电极和所述第二内电极均包括若干间隔设置的分支部。
[0006]进一步,所述第一内电极和所述第二内电极均为一体成型结构。
[0007]进一步,所述第一内电极和所述第二内电极均包括暴露于所述电容器本体的端面连接部及连接所述端面连接部的电容部,所述第一内电极和所述第二内电极的所述电容部包括所述分支部,所述第一内电极的所述分支部与所述第二内电极的所述分支部一对一对应设置。
[0008]进一步,所述第一内电极和所述第二内电极的所述电容部还包括连接所述端面连接部的至少一主干连接部,所述分支部间隔设置于所述主干连接部。
[0009]进一步,所述分支部相互平行间隔设置于所述主干连接部的同侧或者相对侧。
[0010]进一步,每组所述内电极的所述第一内电极和所述第二内电极间隔设置于不同层的所述介电层上且位于不同的水平面内。
[0011]进一步,所述第一内电极和所述第二内电极的对应设置的所述分支部错位设置且于同一水平面内的投影具有重叠面积。
[0012]进一步,所述第一内电极和所述第二内电极的对应设置的所述分支部于同一水平面内的投影全部重叠。
[0013]进一步,所述分支部为矩形结构,所述分支部垂直所述主干连接部,所述主干连接部垂直所述端面连接部,所述第一内电极和所述第二内电极的对应设置的所述分支部沿所述分支部的第一边方向错位设置。
[0014]进一步,所述第一内电极和所述第二内电极的对应设置的所述分支部进一步沿所述分支部的第二边方向错位设置,所述第一边方向与所述第二边方向垂直。
[0015]进一步,每组所述内电极的所述第一内电极和所述第二内电极设置于同一层所述介电层上且位于同一水平面。
[0016]进一步,所述第一内电极和所述第二内电极的对应设置的所述分支部之间具有间隙。
[0017]进一步,每组所述内电极还包括第三内电极,所述第三内电极与所述第一内电极和所述第二内电极位于不同层所述介电层上且位于不同的水平面内,所述第三内电极对应所述间隙设置,所述第三内电极与所述第一内电极和/或所述第二内电极的所述分支部错位设置且于同一水平面内的投影具有重叠面积。
[0018]进一步,所述第三内电极包括若干间隔分布的悬浮电极,所述悬浮电极不与所述外电极连接,每一所述悬浮电极对应所述间隙设置,每一所述悬浮电极相对所述第一内电极和/或所述第二内电极的所述分支部错位设置且于同一水平面内的投影具有重叠面积。
[0019]进一步,所述第三内电极包括设置于所述悬浮电极的两相对端且与所述悬浮电极间隔设置的端电极,两所述端电极暴露于所述电容器本体且与所述外电极电连接,两所述端电极分别对应所述第一内电极和所述第二内电极的两所述端面连接部设置,所述端电极与所述第一内电极和所述第二内电极的所述端面连接部重叠设置且于同一水平面内的投影具有重叠面积。
[0020]进一步,所述分支部及所述悬浮电极均为矩形结构,所述分支部垂直所述主干连接部,所述主干连接部垂直所述端面连接部,所述悬浮电极相对对应设置的所述分支部沿所述分支部的第一边方向错位设置。
[0021]进一步,所述悬浮电极相对对应设置的所述分支部进一步沿所述分支部的第二边方向错位设置,所述第一边方向与所述第二边方向垂直。
[0022]进一步,所述分支部的面积相同。
[0023]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申请多层陶瓷电容器的每组内电极中均设置有若干间隔设置的分支部,可以抑制内电极的电场集中,且减小了内电极的金属导电面积和金属重叠面积,进而分散且降低了电场强度,能够抵抗高电压的电弧效应与击穿现象,不易发生电容短路。
附图说明
[0024]以上所述的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以及有益效果可以通过下面附图实现:
[0025]图1为现有技术中多层陶瓷电容器的内电极分布示意图;
[0026]图2为本申请多层陶瓷电容器的立体图;
[0027]图3为图2中多层陶瓷电容器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0028]图4为本申请多层陶瓷电容器的第一较佳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0029]图5为图4所示多层陶瓷电容器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0030]图6为图5所示多层陶瓷电容器的进一步部分立体分解图;
[0031]图7为图4所示多层陶瓷电容器的沿A

A方向的剖视图;
[0032]图8为图4所示多层陶瓷电容器的沿B

B方向的剖视图;
[0033]图9为本申请多层陶瓷电容器的第一较佳实施方式中第一内电极和第二内电极的俯视示意图;
[0034]图10为本申请多层陶瓷电容器的第二较佳实施方式中第一内电极和第二内电极的俯视示意图;
[0035]图11为本申请多层陶瓷电容器的第三较佳实施方式中第一内电极和第二内电极的俯视示意;
[0036]图12为本申请多层陶瓷电容器的第四较佳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0037]图13为图12所示多层陶瓷电容器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0038]图14为图12所示多层陶瓷电容器的沿C

C方向的剖视图;
[0039]图15为图12所示多层陶瓷电容器的沿D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层陶瓷电容器,包括电容器本体及分别设置于所述电容器本体的相对端的两外电极,所述电容器本体包括多组内电极及间隔多组所述内电极的介电层,每组所述内电极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内电极及第二内电极,所述第一内电极和所述第二内电极的一端均暴露于所述电容器本体且分别与两所述外电极电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电极和所述第二内电极均包括若干间隔设置的分支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陶瓷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电极和所述第二内电极均为一体成型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陶瓷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电极和所述第二内电极均包括暴露于所述电容器本体的端面连接部及连接所述端面连接部的电容部,所述第一内电极和所述第二内电极的所述电容部包括所述分支部,所述第一内电极的所述分支部与所述第二内电极的所述分支部一对一对应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层陶瓷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电极和所述第二内电极的所述电容部还包括连接所述端面连接部的至少一主干连接部,所述分支部间隔设置于所述主干连接部。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层陶瓷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支部相互平行间隔设置于所述主干连接部的同侧或者相对侧。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层陶瓷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每组所述内电极的所述第一内电极和所述第二内电极间隔设置于不同层的所述介电层上且位于不同的水平面内。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多层陶瓷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电极和所述第二内电极的对应设置的所述分支部错位设置且于同一水平面内的投影具有重叠面积。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多层陶瓷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电极和所述第二内电极的对应设置的所述分支部于同一水平面内的投影全部重叠。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多层陶瓷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支部为矩形结构,所述分支部垂直所述主干连接部,所述主干连接部垂直所述端面连接部,所述第一内电极和所述第二内电极的对应设置的所述分支部沿所述分支部的第一边方向错位设置。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多层陶瓷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电极和所述第二内电极的对应设置的所述分支部进一步沿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七四专利代理机构
申请(专利权)人:池州昀冢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