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模腔底、模腔结构及注坯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033239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21 10:35
一种模腔底,包括模腔底本体;所述模腔底本体的中部设有内腔;所述模腔底本体的内部设有环绕所述内腔的冷却通道;所述模腔底本体的外周面上设置有一导流结构,所述导流结构包括凹入位、连通孔和间隔部,所述凹入位由部分外周面沿径向向内延伸而成,所述连通孔设于所述凹入位的底部,所述连通孔沿径向延伸并与所述冷却通道连通,所述间隔部在周向上至少挡住部分连通孔,所述间隔部的自由端与所述凹入位的侧壁间隔形成导槽,一部分沿顺时针方向环绕过渡冷却通道后流入连通孔,另一部分沿逆时针方向环绕过渡冷却通道后流入连通孔,保证过渡冷却通道具有均匀、理想的冷却效果。理想的冷却效果。理想的冷却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模腔底、模腔结构及注坯模具


[0001]本技术属于注坯模具
,具体涉及一种模腔底、模腔结构及注坯模具。

技术介绍

[0002]在现有的模腔结构,由于模腔的出水口与模腔底的进水孔之间没有阻挡或间隔,因此从出水口流至过渡冷却通道的冷却流体,大部分会直接经轴向凹入位流入进水孔,只有小部分会环绕过渡冷却通道后经轴向凹入位流入进水孔,即模腔的出水口与模腔底的进水孔之间会串水,导致过渡冷却通道存在冷却不均匀和冷却效果不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模腔底、模腔结构及注坯模具。
[0004]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5]一种模腔底,包括模腔底本体;所述模腔底本体的中部设有内腔;所述模腔底本体的内部设有环绕所述内腔的冷却通道;所述模腔底本体的外周面上设置有一导流结构,所述导流结构包括凹入位、连通孔和间隔部,所述凹入位由部分外周面沿径向向内延伸而成,所述连通孔设于所述凹入位的底部,所述连通孔沿径向延伸并与所述冷却通道连通,所述间隔部在周向上至少挡住部分连通孔,所述间隔部的自由端与所述凹入位的侧壁间隔形成导槽。
[0006]在本技术中,所述内腔包括沿轴向依次设置的模腔底成型面、浇注通道和模腔注射段,所述模腔底本体对应于所述模腔底成型面的端面为第一端面,所述第一端面上具有模腔底凸缘。
[0007]在本技术中,所述间隔部由所述凹入位近所述连通孔的一侧沿周向延伸。
[0008]在本技术中,所述模腔底本体的外周面上设置有流出孔,所述流出孔沿径向延伸并与所述冷却通道连通。
[0009]基于上述提供的一种模腔底,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模腔结构,包括模腔和上述的模腔底,所述模腔底安装在所述模腔的末端。
[0010]在本技术中,所述模腔包括模体,所述模体内设置有腔体,所述模体的外侧壁上设置有加强筋;所述模体的外侧壁与加强筋形成冷却流道,所述冷却流道的首端设有流入口,末端设有流出口。
[0011]在本技术中,所述模体包括向外凸出于所述流出口端面的模腔凸缘;模腔底凸缘抵靠模腔凸缘,模腔底成型面与腔体接合限定坯体的底面及至少部分侧面。
[0012]在本技术中,第一端面、模腔底凸缘、模腔凸缘、加强筋末端的环段之间形成过渡冷却通道,所述流出口与所述过渡冷却通道连通,导槽与过渡冷却通道连通。
[0013]在本技术中,连通孔在轴向上与流出口错开,沿顺时针方向错开角度为60
°‑
120
°
或240
°‑
300
°

[0014]基于上述提供的模腔结构,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注坯模具,包括若干模芯结构
和上述的模腔结构,所述模芯结构与模腔结构一一对应,所述模芯结构与模腔结构经配置至少限定部分成型腔。
[0015]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间隔部对过渡冷却通道中的冷却剂起到阻隔作用,从流出口流出的冷却流体不会直接流入连通孔,而会在过渡冷却通道中形成分流,一部分沿顺时针方向环绕过渡冷却通道后流入连通孔,另一部分沿逆时针方向环绕过渡冷却通道后流入连通孔,保证过渡冷却通道具有均匀、理想的冷却效果。
附图说明
[0016]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
[0017]图1为本实施例注坯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实施例模腔底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19]图3为本实施例冷却通道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4为本实施例模腔底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0022]实施例:
[0023]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模腔底,包括模腔底本体1;模腔底本体1的中部设有内腔2;模腔底本体1的内部设有环绕内腔2的冷却通道3;其中,内腔2包括沿轴向依次设置的模腔底成型面21、浇注通道22和模腔注射段23,其中模腔底成型面21用以限定坯体的底部成型,浇注通道22用以连通模腔底成型面21和模腔注射段23,模腔注射段23用以连接注射机的注嘴以注入塑胶材料;模腔底本体1对应于模腔底成型面21的端面为第一端面11,第一端面11上具有模腔底凸缘12;模腔底本体1的外周面上设置有一导流结构4,该导流结构4包括凹入位41、连通孔42和间隔部43,凹入位41由部分外周面沿径向向内延伸而成,优选为周向长度大于轴向长度,且周向长度是轴向长度的1.5

2.5倍;连通孔42设于凹入位41的底部,连通孔42沿径向延伸并与冷却通道3连通,优选的,连通孔42靠近凹入位41的一侧设置;间隔部43从凹入位41的一侧沿模腔底本体1的周向延伸,该间隔部43在轴向上至少挡住部分连通孔42,间隔部43的自由端与凹入位41的侧壁间隔形成导槽44,使得至少部分冷却流体经导槽44进入凹入位41后,沿周向逆向环流进入连通孔42,优选的,间隔部43由凹入位41近连通孔42的一侧沿周向延伸;优选的,间隔部43在周向上完全挡住连通孔42。优选的,间隔部43周向分布的外侧面与第一端面11共面。模腔底本体1另一侧的外周面上设置有流出孔5,流出孔5沿径向延伸并与冷却通道3连通。
[0024]基于上述实施例公开的一种模腔底,本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模腔结构,包括模腔和上述模腔底,模腔包括模体6,模体6内设置有腔体,模体6的外侧壁上设置有加强筋61;模体6的外侧壁与加强筋61形成冷却流道62,冷却流道62的首端设有流入口,末端设有流出口621; 模体6包括向外凸出于流出口621端面的模腔凸缘63;模腔底安装在模腔的末端,模腔底凸缘12抵靠模腔凸缘63,模腔底成型面21与腔体接合限定坯体的底面及至少部分侧面;第一端面11、模腔底凸缘12、模腔凸缘63、加强筋61末端的环段之间形成过渡冷却通道7;连
通孔42沿顺时针方向与流出口621错开一定的角度,角度为60

120度或240

300度,优选为90、270度。流出口621与过渡冷却通道7连通,导槽44与过渡冷却通道7连通。
[0025]具体实施中,冷却剂经流入口流至冷却流道62中,流经冷却流道62以后经流出口621流至过渡冷却通道7中;间隔部43对过渡冷却通道7中的冷却流体起到阻隔作用,从流出口621流出的冷却剂不会直接流入连通孔42,而会在过渡冷却通道7中形成分流,一部分沿顺时针方向环绕过渡冷却通道7后经导槽44、凹入位41流入连通孔42,另一部分沿逆时针方向环绕过渡冷却通道7后经导槽44、凹入位41流入连通孔42,保证过渡冷却通道7具有均匀、理想的冷却效果。
[0026]基于上述实施例公开的模腔结构,本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注坯模具,包括若干模芯结构和与所述模芯结构一一对应的模腔结构,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模腔底,其特征在于:包括模腔底本体;所述模腔底本体的中部设有内腔;所述模腔底本体的内部设有环绕所述内腔的冷却通道;所述模腔底本体的外周面上设置有一导流结构,所述导流结构包括凹入位、连通孔和间隔部,所述凹入位由部分外周面沿径向向内延伸而成,所述连通孔设于所述凹入位的底部,所述连通孔沿径向延伸并与所述冷却通道连通,所述间隔部在周向上至少挡住部分连通孔,所述间隔部的自由端与所述凹入位的侧壁间隔形成导槽。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模腔底,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腔包括沿轴向依次设置的模腔底成型面、浇注通道和模腔注射段,所述模腔底本体对应于所述模腔底成型面的端面为第一端面,所述第一端面上具有模腔底凸缘。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模腔底,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部由所述凹入位近所述连通孔的一侧沿周向延伸。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模腔底,其特征在于:所述模腔底本体的外周面上设置有流出孔,所述流出孔沿径向延伸并与所述冷却通道连通。5.一种模腔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模腔和如权利要求1

4任一所述的模腔底,所述模腔底安装在所述模腔的末端。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国基姜晓平林昌武赵宇阳卢佳杨建茁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星联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