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超导磁体运输装置及医疗设备运输系统。所述超导磁体运输装置包括:超导磁体,包括上半部和下半部;底托,承载所述超导磁体;第一减振组件,设置于所述底托与所述超导磁体之间,并在所述超导磁体的下部分减振压缩连接所述超导磁体与所述底托;以及第二减振组件,其一端倾斜连接所述底托的边缘,另一端连接所述超导磁体的上部分,所述减振组件在所述超导磁体的外侧拉伸连接所述超导磁体与所述底托。第一减振组件在超导磁体的下方提供减振约束,第二减振组件在超导磁体的外侧对超导磁体的顶部提供减振约束,形成上下均约束的结构,保证超导磁体运输时的可靠性,保证超导磁体的使用性能,避免超导磁体损坏。避免超导磁体损坏。避免超导磁体损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超导磁体运输装置及医疗设备运输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超导磁体运输设备
,特别是涉及一种超导磁体运输装置及医疗设备运输系统。
技术介绍
[0002]超导磁共振成像设备已广泛应用于医疗诊断领域。传统的超导磁体通常是在低温保持器内注入大量液氦以浸泡超导线圈,使线圈保持低温超导状态,此时向超导线圈中充入电流,即可形成强大的磁场且长期运行不损耗。但是,磁共振等大型医疗设备无论是陆运、空运还是海运等运输方式,都不可避免地产生随机振动和冲击,这些振动可能导致超导磁体中的超导线圈在线槽内的移动甚至撞击损坏,而即使是线圈的轻微移动,进一步可能导致线圈在励磁过程中发生失超,从而引起磁体内部液氦大量蒸发泄放和损失。
[0003]为此,需要使用减振设备实现超导磁体的运输。减振设备通常安装在超导磁体的底部,且至少在X/Y(竖直方向)/Z(超导磁体圆柱腔的轴向)中的一个或多个方向上设置相应的减振装置,以降低该方向上超导磁体的冲击加速度。但是,由于超导磁体体积庞大且质量大,若想达到理想的隔振效果,通常需设置专用的隔振器(具有特定刚度k和阻尼c),而这类隔振器的价格通常较为昂贵;或为节省成本,采用橡胶减振垫作为隔振器,橡胶隔振器阻尼较大,且通常只能承受压缩或剪切载荷,减振效果不佳,影响减振器的寿命甚至破坏。
技术实现思路
[0004]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目前超导磁体运输时减振效果差的问题,提供一种能够保证减振缓冲效果的超导磁体运输装置及医疗设备运输系统。
[0005]一种超导磁体运输装置,包括:
[0006]超导磁体,包括上半部和下半部;
[0007]底托,承载所述超导磁体;
[0008]第一减振组件,设置于所述底托与所述超导磁体之间,并在所述超导磁体的下半部减振压缩连接所述超导磁体与所述底托;以及
[0009]第二减振组件,其一端倾斜连接所述底托的边缘,另一端连接所述超导磁体的上半部,所述第二减振组件在所述超导磁体的外侧拉伸连接所述超导磁体与所述底托。
[0010]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底托具有多个第一支撑部以及多个第二支撑部,多个所述第一支撑部对称设置于所述底托的中部区域,多个所述第二支撑部对称设置于所述底托的边缘;
[0011]所述超导磁体具有多个第一安装部与多个第二安装部,多个所述第一安装部对称设置在所述超导磁体的底部;多个所述第二安装部对称设置于所述超导磁体的顶部;
[0012]每一所述第一减振组件减振连接一个所述第一支撑部与一个所述第一安装部,每一所述第二减振组件减振连接一个所述第二支撑部与一个所述第二安装部。
[0013]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减振组件包括第一减振件,所述第一支撑部及所述第一
安装部倾斜并共线设置,所述第一减振件位于所述第一支撑部与所述第一安装部之间。
[0014]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减振件与其中一个竖直面平行,所述第一减振组件还包括第二减振件以及支撑座,所述支撑座设置于所述底托,所述第二减振件沿垂直于所述竖直面的方向设置于所述支撑座的侧面,并抵接所述第一安装部;
[0015]所述第一减振组件还包括调节件,所述调节件可活动设置于所述支撑座,并抵接所述第二减振件,所述调节件用于带动所述第二减振件朝向或远离所述第一安装部运动。
[0016]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减振组件包括连接绳以及第三减振件,所述第三减振件的一端可转动安装于所述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三减振件的另一端连接所述连接绳的一端,所述连接绳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安装部;
[0017]同侧两个所述第二减振组件的所述连接绳交叉布置。
[0018]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减振件、所述第二减振件均为橡胶隔振器、弹簧阻尼减振器、纤维垫、空气减振器或液压减振器;
[0019]所述第三减振件为弹簧阻尼减振器、液压减振器或钢丝绳。
[0020]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底托包括底座以及两组安装座,两组所述安装座对称设置于所述底座的两侧,并可拆卸安装于所述底座,所述底托设置所述第一支撑部,所述安装座设置所述第二支撑部。
[0021]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减振组件还包括减振块,所述减振块设置于所述超导磁体与所述底托之间,所述减振块至少部分覆盖所述超导磁体的底部,并支撑于所述底托。
[0022]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超导磁体的外壁具有加强件,所述第一减振组件设置于所述加强件与所述底托之间。
[0023]一种医疗设备运输系统,包括:
[0024]运载平台;
[0025]底托,设置在所述运载平台;
[0026]医疗设备,承载于所述底托;
[0027]多个第一减振组件,分别设置于所述底托与所述医疗设备之间,并在所述医疗设备的下半部减振压缩连接所述医疗设备与所述底托;
[0028]多个第二减振组件,其一端倾斜连接所述底托的边缘,另一端连接所述医疗设备的上半部,所述第二减振组件在所述医疗设备的外侧拉伸连接所述医疗设备与所述底托。
[0029]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技术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0030]本技术的超导磁体运输装置,超导磁体设置在底托上,第一减振组件设置在超导磁体与底托之间,第一减振组件能够承受超导磁体与底托之间的压缩力,起到减振的作用。第二减振组件的一端连接底托的边缘,第二减振组件的另一端连接超导磁体的顶部,第二减振组件在超导磁体的外侧承受拉伸力,起到减振作用。
[0031]如此,第一减振组件在超导磁体的下方提供减振约束,第二减振组件在超导磁体的外侧对超导磁体的顶部提供减振约束,形成上下均约束的结构,提高超导磁体的整体固有频率。当超导磁体运输装置在运输过程中,通过第二减振组件与第一减振组件的配合有效降低不同方向的运输冲击对超导磁体的影响。在抵抗空间不同方向的冲击过程中,第一减振组件与第二减振组件具有较好的受力状态,能够产生压缩力和拉伸力,不会产生额外的拉力、剪切力等载荷,保证减振效果,进而保证超导磁体运输时的可靠性,保证超导磁体
的使用性能,避免超导磁体损坏。
附图说明
[0032]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超导磁体运输装置承载超导磁体的立体图;
[0033]图2为图1所示的超导磁体运输装置承载超导磁体的主视图;
[0034]图3为图1所示的超导磁体运输装置承载超导磁体的俯视图;
[0035]图4为图1所示的超导磁体运输装置承载超导磁体的侧视图;
[0036]图5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超导磁体运输装置承载超导磁体的主视图。
[0037]其中:100、超导磁体运输装置;110、底托;111、底座;112、安装座;113、第一支撑部;114、第二支撑部;120、第一减振组件;121、第一减振件;122、第二减振件;123、支撑座;124、调节件;130、第二减振组件;131、第三减振件;132、连接绳;200、超导磁体;210、第一安装部;220、第二安装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38]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超导磁体运输装置(100),其特征在于,包括:超导磁体(200),包括上半部和下半部;底托(110),承载所述超导磁体(200);第一减振组件(120),设置于所述底托(110)与所述超导磁体(200)之间,并在所述超导磁体(200)的下半部减振压缩连接所述超导磁体(200)与所述底托(110);以及第二减振组件(130),其一端倾斜连接所述底托(110)的边缘,另一端连接所述超导磁体(200)的上半部,所述第二减振组件(130)在所述超导磁体(200)的外侧拉伸连接所述超导磁体(200)与所述底托(11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导磁体运输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托(110)具有多个第一支撑部(113)以及多个第二支撑部(114),多个所述第一支撑部(113)对称设置于所述底托(110)的中部区域,多个所述第二支撑部(114)对称设置于所述底托(110)的边缘;所述超导磁体(200)具有多个第一安装部(210)与多个第二安装部(220),多个所述第一安装部(210)对称设置在所述超导磁体(200)的底部;多个所述第二安装部(220)对称设置于所述超导磁体(200)的顶部;每一所述第一减振组件(120)减振连接一个所述第一支撑部(113)与一个所述第一安装部(210),每一所述第二减振组件(130)减振连接一个所述第二支撑部(114)与一个所述第二安装部(220)。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超导磁体运输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减振组件(120)包括第一减振件(121),所述第一支撑部(113)及所述第一安装部(210)倾斜并共线设置,所述第一减振件(121)位于所述第一支撑部(113)与所述第一安装部(210)之间。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超导磁体运输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减振件(121)与其中一个竖直面平行,所述第一减振组件(120)还包括第二减振件(122)以及支撑座(123),所述支撑座(123)设置于所述底托(110),所述第二减振件(122)沿垂直于所述竖直面的方向设置于所述支撑座(123)的侧面,并抵接所述第一安装部(210);所述第一减振组件(120)还包括调节件(124),所述调节件(124)可活动设置于所述支撑座(123),并抵接所述第二减振件(122),所述调节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邹利军,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联影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