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市政道路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025202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21 10: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市政道路结构。适用于市政道路工程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市政道路结构,具有道路主体和布置在道路主体两侧的下凹式绿地,在道路主体两侧沿道路主体通长方向设有由若干常规路缘石组成的路缘石结构,其特征在于:路缘石结构上每间隔一定距离处设有连通道路主体与下凹式绿地的通道,下凹式绿地上在与所述通道对应位置处开挖形成拦污过滤槽,在拦污过滤槽内填充过滤层。如此,较好地解决了市政道路初期径流雨水预处理的难题,保持现有排水径流组织体系不变,初期径流通过过滤槽拦截、渗透、调蓄,超标雨水通过溢流形式排入下凹式绿地。超标雨水通过溢流形式排入下凹式绿地。超标雨水通过溢流形式排入下凹式绿地。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市政道路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市政道路结构。适用于市政道路工程


技术介绍

[0002]自提出“海绵城市”建设以来,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中越来越多的采用了低影响开发手段。其中在市政道路工程建设中,对于人行道及非机车道较多采用透水性地面做法,而对于机动车道由于其承载力要求较高,常规的透水沥青、透水混凝土等材料难以满足使用需求,大部分工程仍采用常规路面做法,因此需要结合中央隔离带、机非隔离带等部位设置下凹式绿地对路面径流进行调蓄、净化。
[0003]目前在市政道路工程下凹式绿地设计中,较多的是通过将机动车道侧石开孔或下卧,将雨水导流进入绿地内消纳。但由于机动车道初期雨水污染物含量较高,未经净化处理的车行道初期径流雨水直接进入绿地后不利于绿地上的植物生长。市政道路两侧绿地在雨水冲刷作用和较少植物提供的较差的水土保持作用下被冲刷,大大影响了市政道路的美观性。如何通过低影响开发手段实现初期径流的前处理,是市政道路海绵城市设计需要考虑的重点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通过设置拦污过滤槽对初期径流实现过滤净化,提升下凹式绿地植物存活率,降低管理养护费用的市政道路结构。
[0005]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市政道路结构,具有道路主体和布置在道路主体两侧的下凹式绿地,在道路主体两侧沿道路主体通长方向设有由若干常规路缘石组成的路缘石结构,其特征在于:路缘石结构上每间隔一定距离处设有连通道路主体与下凹式绿地的通道,下凹式绿地上在与所述通道对应位置处开挖形成拦污过滤槽,在拦污过滤槽内填充过滤层。如此,在下雨过程中,道路主体上汇集较多污染物的初期雨水通过通道流入拦污过滤槽内,拦污过滤槽内的初期雨水经过过滤层过滤后渗透至下凹式绿地内。随着降雨的继续,拦污过滤槽内储水量达到饱和,此时从道路主体上流出的后期雨水内也仅存在较少的污染物,此时从道路主体上流出的后期雨水一小部分通过拦污过滤槽内渗透至下凹式绿地内,大部分后期雨水通过拦污过滤槽顶部溢流至下凹式绿地上。
[0006]在路缘石结构上在形成通道处的常规路缘石作为下卧型路缘石下卧至与道路主体齐平位置处。如此,通过将间隔一定距离的常规路缘石锚入地面后形成通道,避免在常规路缘石上钻孔形成通道,大大减少了施工量。
[0007]所述过滤层具有铺设在拦污过滤槽内壁上的复合砂基层和铺装在复合砂基层上的土工布截污袋。如此,对从道路主体上流入拦污过滤槽内的初期雨水进行有效的过滤,大大减少了初期雨水内的杂物流入下凹式绿地内,对下凹式绿地内的植物造成影响。
[0008]在所述土工布截污袋上均匀开有若干土工布固定孔,土工布截污袋上安装有穿过
土工布固定孔并锚入复合砂基层内的锚栓。如此,便于将土工布截污袋固定安装在复合砂基层上,避免土工布截污袋被雨水冲落。
[0009]所述下卧型路缘石顶面上设有朝向拦污过滤槽的斜坡,所述斜坡的坡比为1:20。如此,便于道路主体上的雨水流入拦污过滤槽内。
[0010]所述拦污过滤槽的尺寸不小于500mm
×
300mm
×
150mm,相邻两个拦污过滤槽之间的间距不大于10m,拦污过滤槽顶面标高低于下卧型路缘石顶面50mm。如此,便于从道路主体上流下的初期雨水流入拦污过滤槽内。
[0011]所述复合砂基层的透水系数不小于1.5
×
10
‑2cm/s,复合砂基层的抗压强度不小于25MPa。如此,复合砂基层在良好的防冲刷性能下具有良好的透水性。
[0012]所述土工布截污袋的垂直渗透系数不小于1.5
×
10
‑2cm/s,土工布截污袋的单位面积质量为300g/m2。如此,土工布截污袋具有良好的透水性。
[0013]拦污过滤槽内在复合砂基层下方还铺设有碎石垫层。如此,铺设的碎石垫层对复合砂基层铺装时的找平起到了良好的辅助作用,有效避免了复合砂基层的不均匀沉降,同时起到了一定的调蓄过滤功能。
[0014]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的复合砂基拦污过滤槽和土工布截污袋布置,较好地解决了市政道路初期径流雨水预处理的难题,保持现有排水径流组织体系不变,初期径流通过过滤槽拦截、渗透、调蓄,超标雨水通过溢流形式排入下凹式绿地。此排水方式可将大体积污染物(垃圾、树叶等)沉积在过滤槽内,便于清理,同时可有效降低进入下凹式绿地的径流污染物浓度,提升下凹式绿地植物存活率,降低管理养护费用。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实施例的平面布置图。
[0016]图2为实施例的A

A剖视图。
[0017]图3为实施例的B

B剖视图。
[0018]图中:1、常规路缘石;2、下卧型路缘石;3、拦污过滤槽;4、土工布固定孔;5、下凹式绿地;6、土工布截污袋;7、复合砂基层;8、碎石垫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是对本技术的解释而本技术并不局限于以下实施例。
[0020]本技术为一种市政道路结构,具有布设在下凹式绿地5上的道路主体。在道路主体两侧均布置有由若干常规路缘石1拼接组成的路缘石结构。
[0021]本实施例中,在道路主体两侧锚入常规路缘石1时,在将其中一个常规路缘石1完全下卧至道路主体内后形成下卧型路缘石2,该下卧型路缘石2与该下卧型路缘石2两侧的常规路缘石1之间因存在高度差而出现用于将雨水从道路主体上导向下凹式绿地5上的通道。将与该下卧式路缘石之间间距不大于10m处的常规路缘石1下卧至道路主体内并形成下卧型路缘石2。本实施例中,常规路缘石1的长为500mm,宽为150mm,高为420mm。常规路缘石1锚入道路主体的深度为220mm,下卧型路缘石2锚入道路主体的深度为420mm。
[0022]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在所述下卧型路缘石2顶面上设有朝向拦污过滤槽3的斜
坡,斜坡的坡比为1:20。如此,便于道路主体上的雨水通过下卧型路缘石2顶部的斜坡流至下凹式绿地5上。
[0023]本实施例中,下凹式绿地5上在与下卧型路缘石2对应位置处开挖形成有拦污过滤槽3,该拦污过滤槽3的长为600mm,宽为400mm,深为200mm,拦污过滤槽3顶面标高低于下卧型路缘石2顶面50mm。在拦污过滤槽3的内侧壁和地面上均铺装有50mm厚的复合砂基层7。并在复合砂基层7上铺装土工布截污袋6。其中复合砂基层7的透水系数不小于1.5
×
10
‑2cm/s,复合砂基层7的抗压强度不小于25MPa;土工布截污袋6的垂直渗透系数不小于1.5
×
10
‑2cm/s,土工布截污袋6的单位面积质量为300g/m2。如此,在降雨初期,初期雨水通过下卧型路缘石2形成的通道从道路主体上流入拦污过滤槽3,在土工布截污袋6与复合砂基层7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市政道路结构,具有道路主体和布置在道路主体两侧的下凹式绿地(5),在道路主体两侧沿道路主体通长方向设有由若干常规路缘石(1)组成的路缘石结构,其特征在于:路缘石结构上每间隔一定距离处设有连通道路主体与下凹式绿地(5)的通道,下凹式绿地(5)上在与所述通道对应位置处开挖形成拦污过滤槽(3),在拦污过滤槽(3)内填充过滤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市政道路结构,其特征在于:在路缘石结构上在形成通道处的常规路缘石(1)作为下卧型路缘石(2)下卧至与道路主体齐平位置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市政道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层具有铺设在拦污过滤槽(3)内壁上的复合砂基层(7)和铺装在复合砂基层(7)上的土工布截污袋(6)。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市政道路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土工布截污袋(6)上均匀开有若干土工布固定孔(4),土工布截污袋(6)上安装有穿过土工布固定孔(4)并锚入复合砂基层(7)内的锚栓。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市政道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卧型路缘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丁力李康均沈晓荣骆育真许峥张敏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